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35|回覆: 2

[國學教育研究] 科學認讀 讓8歲孩子形成自主閱讀能力的教育嘗試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10-19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2006年05月18日 來源:中央教科所

  『科學認讀』的提出是基於我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語文教育現象的長期困惑。 90 年代初我連續聽了上百節語文課,總的感覺是僵化、呆板、說教。理應最能表現出形象、審美和言語創造力的語文學科反而變得味同嚼臘,了無生機。當然,這樣的感覺不是我一個人,甚至連許多語文教育工作者自己也這樣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後果呢?是應試教育?是傳統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專業水平不能適應?透過現象看本質,我認為關鍵還是要從語文自身份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孩子為什麼學了那麼多年的語文還是不會語文?難道真的要用大學語文來完成學生的語文學習任務嗎?大學語文盛行了幾年事實上並不理想。我想起了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說過的話:『如果一個人在小學階段沒有形成良好的文字和語言的感受力,到以後是很難糾正過來的。』當然我無意否認語文教學和語文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績。我只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從科學的層面上,既實事求是,又解放思想,還要符合時代和現代社會的特徵,找到一個如語言學家張志公所希望的,在小學階段就能形成良好的文字和語言的感覺力。

  良好的文字和語言感受力的基礎在閱讀。閱讀既是良好文字語言感受力的表現和再現,閱讀能力的形成又要依賴於持久的閱讀興趣。孩子只有愛閱讀,多閱讀,才能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和應用水平,這也是大家的共識。多年來一直存在着的悖論是:你讓孩子從小多閱讀,但一般從七歲才開始教識字,二年級讀完才認識 1000 多字。一方面你要求,甚至規定孩子有多大的閱讀量,另一方面孩子由於受識字量的限制,升到三年級還不能解決自主閱讀的問題。也許我們長期形成的教育機制自有它的道理,但是我們長期以來是否也在給自己製造一個誤區:只有到孩子上一年級的年齡才能教他們識字學習。我們對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是否過於保守,我們對漢字特徵的認識是否很不充分。腦科學既然證明 5 歲孩子的腦重量幾乎已與成人逼近;教育心理學既然證明語言摹仿的臨界產生於 3 歲左右的孩子。我們相信,鋼琴、繪畫、體操等都因童子功而成功,那麼,語言可能更要重視兒童階段潛能的引導和開發。當然,這樣的類比,並不是給孩子套上枷鎖進行機械訓練,我的設想是:能否抓住孩子語言發展的每個臨界點,充分利用漢字、漢文化的優勢和特點對孩子進行隨風潛入夜式的滲透和薰陶,讓孩子在自由身心的狀態下進行文字的辨識和句式的認讀,從而儘快讓大多數孩子在 8 歲左右就能掌握(不一定都要求音、形、義三者) 2500 個以上的漢字,它的一個直接成果是:讓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提前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我想,它的延伸功能一定能夠為語文教育質量提供真正的,內在的和源源不竭的動力。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將會大幅度的提高。

  我們將自己的想法和以後的教育實驗稱之為『科學認讀』。科學,一是符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另一方面就是符合漢字、漢語文化的特徵;認讀,認與讀既有區別,更有聯繫,它是符號辨識和內容體驗的有機統一。科學認讀簡單明了的定義,就是讓兒童在活生生的多元動態環境中高效快速地識字閱讀,我們也將之稱為生態化認讀。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當年提出讓美國的兒童在 8 歲時都能自主閱讀。我以為漢字比英文更有優勢。懷疑漢字的優勢,不是今天才發生。五六十年代就有『走拼音化道路』一說,事實上是行不通的。王選的激光照排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漢字的看法,漢字現代化、信息化不但可行,而且有獨特的魅力。中國的漢字可以說與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徵最能契合,最有吻合度。漢字的根本特徵和優勢在哪裡呢?【周易·繫辭】中說文字起源於八卦,是由庖犧氏創造的。說『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類萬物……』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文字起源於象形。歷史上流行的『倉頡造字』,許慎【說文解字】所講的『六書』,其中最主要的方法還是象形,在象形的基礎上又發展為指事、會意和形聲。這樣的造字方法,是很能調動人的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能促進人思維能力的發展。象形最具直觀性;指事給形象一個特定的指向,並賦予它事物的意義;會意則讓符號轉化為事物的含義和價值,它最能促進人的理解記憶。有學者認為,漢字的初始期就表現出了其『集形短句』的優勢和特點,它往往由幾個象形文字組成,雖不能構成詞組,但能完整地反映一個事物或事件的過程。這個『集形短句』如果是現代就是『集字短句』了。而中國的字恰恰是來於形的。於是,我們就想到,文字的本質還是社會生活圖景的濃縮和寫照。這就為孩童啟蒙學習提供了可能,基於『形』,利用『象』,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與生俱來的摹仿習性和交流願望,讓孩子自主閱讀各類文字和『集形短句』。這個學習的方式其實一直存在,如一次我在泰州聽幼兒園的語言課,老師投影出『燕子向南飛』的圖形文字,小朋友都認識『南』字,原來泰州生產麻將牌,麻將牌的『東南西北中』,這裡的孩子都認識。這就是生活圖景和符號文字識記的關係。城裡的孩子誰不認識『麥當勞』『肯德基』?孩子處在那個社會環境,兒童身在哪個生活場景,如何因勢利導讓孩子天性中的積極因素和自然環境因素碰撞對接,並且通過對接使識字教學日常生活化、趣味化和遊戲化。在這種情形下的識字教學,不但不會增加孩子的負擔,而且會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更加活潑開朗,更加使孩子的天性和社會生活銜接互動起來。

  科學認讀在幼兒園孩子中的實驗,我們在 8 年前就開始了,有人曾擔心,讓幼兒園的孩子認字,是否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是否會對孩子日後的小學語文學習形成消極因素?甚至給語文教學添亂?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這樣的擔心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我們的實驗從小班起,既循序漸進,又隨機跳躍;既有科學的教學設計,又依據兒童的不同情況靈活調整。三年以後,識字最多的達 3000 ,最少的也有 300 多。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識字量的多少並不一定代表這個孩子以後的學習能力和成績水平,更不意味着以後一定能比別的孩子更有創造力。我們只是認為,識字作為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學習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增強對民族、對母語的情感,可以較早地形成閱讀的興趣。我們所講的自主閱讀是以教育的價值和文化的功能兩個層面上來認定的,而不僅僅是認識多少字的問題。

  當然,閱讀的前提是對文字符號的識記,無論原始文字的結繩記事,還是金文中的『集形短句』,都要以符號識記為條件,但是識記不是目的。可以這樣說,科學認讀的重心還是在於讀。在生活中讀,在環境中讀,在社會中讀,在與別人交流中讀,在摹仿遊戲中讀。在這期間,老師家長的引導、指導和着意的藝術化教育設計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新一輪課程標準對兒童自主閱讀已有新的要求,希望有一部分學校或者在較發達地區的學校一二年級就能讓孩子認識 2500 個以上的漢字,並通過對漢字的識記掌握來促進孩子較早進入自主閱讀,再通過閱讀時間的保證和閱讀量的增加,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一部分實驗小學按照新課程要求試驗——他們主要通過自編教材讓識字和當地的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形式上有兒歌童話,還有詞組短句,效果很不錯。這些實驗學校的做法也就是科學地對待識字教學,並沒有增加學生的負擔。在教學要求上,有些方面提高了(一二年級識字量),有些方面則降低了,識字不一定要字形義全掌握,有些字只要求整體認讀即可。這個做法實際上也是充分利用了漢字和漢文化的優勢,充分利用了兒童的心理生理的特點。應該說,現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所倡導的理念和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與我們早幾年的實踐和認識是一致的,一些實驗小學通過趣味識字等多種方法增加識字量,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與我們的科學認讀也具有共性,不過我們把培養目標降低了一個年齡段。我們不能說是『科學認讀』的實驗導致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但『科學認讀』的理念和實驗事實上影響到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包括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改革。我們建立 0 到 8 歲的學段概念,是否意味着小學的學制和課程也有必要重新考量與設計?我們不敢奢望一夜之間對傳統教育做出顛覆性的改變,但遵循兒童天性和符合時代學習規律的方法一定會對語文教學產生不可抗拒的影響。兒童的大腦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智力寶庫,它的巨大潛能也許我們只能看到其冰心一角,它更多的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去挖掘,去發現。漢字是擁有五千年甚至是更長歷史的文化礦藏,對它的認識和現代化利用也許剛剛才開始。所有這些,都在『科學認讀』的嘗試和探索的視野之中。我們相信,如果按照這個想法和思路做下去,那麼,我們的理想:讓 8 歲左右的孩子都能自主閱讀,就一定能夠實現,到那時它不僅僅是教育,它對我國母語文化的長盛不衰,它對中華民族素質的全面提高將會產生十分積極的意義。這是我們進行『科學認讀』實驗的初衷,這也是我們大力倡導和熱切呼喚『科學認讀』目的之所在。
吳文艷 發表於 2012-2-22 00:20 | 顯示全部樓層
嗯。。。。。呵呵。。。。
勤懇 發表於 2020-8-7 02: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科學認讀』的提出是基於我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語文教育現象的長期困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