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國文字博物館
漢字網訊:中國文字博物館位於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文化歷史名城——河南省安陽市,是經國務院批准的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專題博物館。自項目啟動以來,備受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2007年11月29日,一期工程正式開工,預計2009年年底建成開館。 一、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背景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河南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始終佔據重要地位,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河南。安陽市作為河南省的省轄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發祥地,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有文獻可考,並被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殷墟的所在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今安陽市小屯一帶),歷經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其都城遺址於200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評選中,安陽殷墟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名居榜首。 為了更好地保護殷商遺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2001年4月20日,安陽市啟動了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在殷墟申報過程中,鑑於安陽殷墟出土的文物中,除大量的甲骨文外,許多青銅器、玉器等文物也有文字,在展示悠久的中華文字和文明方面具有顯著資源優勢,安陽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議,籌劃建設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文字博物館。鄭州大學教授、古文字學家王蘊智先生也給時任省長的李克強同志寫信,建議建設一座文字博物館。李克強同志將王蘊智的信件批轉給安陽市委、市政府,並批示同意文字博物館建在安陽。2002年8月14日,李克強省長在安陽調研時,要求文字博物館建設要儘快立項,並作為河南省政府督辦的重點項目予以全力支持。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赴安陽考察,明確指出:『建立中國文字博物館這個創意好,有新意,而且隨着我們國力的增強,隨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語言文字的國際地位也會越來越高。建立中國文字博物館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明,增強民族自豪感都是必要的。要把中國文字博物館辦成國家水準的博物館,不能僅限於安陽,限於河南,要成為國家級的博物館,並把文字的起源、文字的發展及有關詞語典故都反映出來。』2007年8月24日,李長春同志再次對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作出重要批示:『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十一五期間國家的重大文化工程,它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要把文字博物館建設成為漢字文化的科普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國家的漢字文化中心和國際性文化交流的平台。要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的作用,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承辦方(河南省政府)要全力以赴,文化部、中宣部要加強檢查、指導,確保把文字博物館建設成高水平的國家級博物館』。 2004年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同志在京聽取中國文字博物館籌建工作情況匯報時指出:文字博物館可以再現中華文化的源頭與輝煌,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文素質的提高有長遠的、深刻的影響。 2008年4月14日,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親臨中國文字博物館工程現場視察時指出:『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展示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字、文化和文明的民族工程、歷史工程、國家工程。黨中央、國務院對這項工程的建設高度重視,提出了很高要求,建設中國文字博物館,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千方百計把工程建設成國家和世界一流的工程,讓子孫後代、千秋萬代從中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根據中央領導同志指示精神,2005年11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安陽文字博物館冠名問題的復函】國辦函〔2005〕94號文件,批示『擬在河南安陽建設的文字博物館名稱可定為「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2007年10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同意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更名的函】國辦函〔2007〕107號文件,批示『擬建的「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可更名為「中國文字博物館」』。 二、中國文字博物館項目概況 中國文字博物館位於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北側,東鄰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設中的高速鐵路。項目總佔地143畝,總建築面積34500平方米,總投資53751萬元,總體規劃分兩期完成,一期工程佔地81畝,建築面積為22700平方米,總投資39751萬元,建設內容包括,主體館、廣場、字坊等。其中,主體館地上四層、地下一層,高度26米。二期工程擬佔地62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倉頡館、科普館、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是一組具有現代建築風格和殷商宮庭風韻的後現代派建築群。 中國文字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設計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建築學會史學分會會長楊鴻勛教授,設計理念按照『後現代』理論進行設計,設計方案、造型包含了殷商時期的高級宮殿建築形象的基本要素,採用殷商時期的饕餮紋、蟠螭紋圖案浮雕金頂,引起殷商宮殿『四阿重屋』聯想,並採用紅黑圖案的雕牆和雕柱,以產生殷商文化輝煌的裝飾藝術效果。其造型定位採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經典、最神聖的建築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進行設計,整體建築佈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風格。 文字是歷史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中國文字博物館作為一座全面反映、專題研究中國各民族文字、文字歷史、文字文明的專題博物館,通過薈萃歷代中國文字樣本精華,講解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徵和演化歷程,反映中華文明與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進一步提高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展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將對我國文字、文化、文明的傳承和保護、研究和發揚產生深遠影響。建成後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將成為立足於甲骨文的故鄉——安陽,面向國內、國際開放的知識型、信息型博物館。 三、陳列佈展 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將以中國文字發生、發展的文化史為主線,以歷代出土的文字載體、文物為支撐,以文字書法藝術為融貫,以文字的傳播應用為註腳,將文字歷史、現代和未來匯於一堂。其陳列語言注重歷史性、藝術性、科普性、趣味性為一體,將以詩化的藝術手法,運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形象地解釋各種文字發生、發展、傳播的科學原理和背後的故事,生動地闡述中國文字的歷史源流與現代價值,使每個參觀者隨着中國文字的發展而前行,感受幾千年的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響力。 中國文字博物館整個陳展體系包括,序廳、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序廳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概覽和世界各文字、文明的對比;基本陳列的第一部分是漢字的起源、發展和演變,第二部分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第三部分是印刷術和資訊時代;專題展為甲骨文與安陽;臨時展覽包括,故宮博物院館藏曆代書法展和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整體佈展堅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兼顧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普及性和學術型雙重使命,強調參與性、趣味性、互動性,努力將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成為漢字文化科普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漢字文化研究中心、國際性的文化交流中心。 四、文物徵集 物徵集是博物館建設的重點、難點,是決定博物館陳展水平、研究價值的關鍵標尺。根據陳展大綱,滿足中國文字博物館長期陳列佈展需要文物容量約2520餘件,其中,辦好開館第一展需要文物實物746件,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文、古璽和古幣文、簡牘和帛書、歷代碑碣、漢字印刷術與漢字信息處理、【說文解字】與古代字書、漢字發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民族文字等方面。鑑於中國文字博物館擬徵集文物涵蓋面廣、數量大、時間跨度長等問題,我們特提出『捐贈、調拔、借展、租賃、購買、聯合辦展、複製和仿製』相結合的原則,開展文物徵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