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5|回覆: 0

[通背拳] 八極拳講座2:八極拳的風格與技法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2-2-2 1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浪博客
     武術網資料我國古代的拳術,發展到明代時,基本上分成了長拳、短打兩大類別。對武術而言,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是武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八極是流傳有緒的古典拳術,『誠為國術中最名貴之精品也』。從傳統的類屬上講,它應該屬於短打類。這是馬鳳圖先生生前一直不斷加以闡揚的一個觀點,我個人也願意繼續對這個觀點有所詮解。先父曾對八極有一個著名的題詞:
 
   『岳山八極,開門短拳;七剛三柔,龍翔虎潛。』
 
   『岳山八極』問題暫不涉及,留下以後再談。『開門』是八極的別名,已見敝作【八極拳古今談之二】。『短拳』是短打的異稱,曾見於戚繼光【拳經·探馬勢】:『進攻退閃弱生強,接短拳之至善。』接下來,『七剛三柔』是對八極勁力特點的一個估量和定位,是說八極是以『剛』為主、以『柔』為輔的拳法。『龍翔虎潛』是一種形容,一個比擬,意在強調長短互補、剛柔相濟,落實到具體技術上,是指八極與劈掛的結合。
 
    八極是以剛勁為主的拳法,這一點自『呂紅八下雖剛』以來,各家八極名師和武術研究者的論述基本無異議。如前文曾論及,已故的台灣八極拳家劉雲樵先生,是當代八極傳揚海外的功臣。80年代初,他曾出版了【八極拳術圖說】一書,這是至今為止我所見到的八極拳著述中最有分量的一種。劉先生有【八極、劈掛歌訣】之作,文義俱勝,堪稱此類作品中難得之佳作。全文甚長,我謹截取其中的一段,與讀者一起研讀:
 
   『八極厚重,又不可流於笨拙;劈掛便捷,尤最忌蹈輕艷。八極如虎之威猛,劈掛如鷹之峻切。八極多直進之法,劈掛擅迂迴之計。八極要打得步步如木樁深植,劈掛要打得手手賽蝴蝶翩飛。八極是剛中有柔,劈掛是柔裏調剛。八極之功成,當得虎背熊腰之態;劈掛之功到,每具猿臂蛇腰之致。』
 
   如上,劉雲樵先生用來形容八極的詞語,如『厚重』、『威猛』、『步步如木樁深植』、『虎背熊腰』等,都是在揭示和強調八極拳以剛為主的勁力風格。雲樵先生明確指出:『八極是剛中有柔』,這個定位與先父的『七剛三柔』基本相合。至於劉先生強調八極與劈掛的融會貫通,更是與先父和先二叔父一生所汲汲追求的武藝境界若合符節,也是八極前輩名家李書文先生所追求的境界,故李書文一系的八極傳派,無論在海內海外,基本上都是這個講法,最多是有些局部的歧見。足見,百年來八極拳的主流派在基本認識上是一致的,這是一個值得八極拳研究者有所留意的地方。
 
   作為北方短打類型的拳法,八極具有某種典型性。這是個說起來話長的話題,我只能簡括為三點來講。
 
   第一,從套路結構上講,八極拳的套子只大小兩種,小架只十幾個動作,可謂簡潔之極;大架(即八極拳,合練為對接)雖有四十多個動作,實際如除去重複者,也不過二十來個動作。套路短小,結構簡潔洗鍊,是短打類拳術一個最顯著的特點,這一點被八極拳所充分體現。
 
   第二,招勢和勁道以短促爆烈為主。八極講近身攻戰,講頂講纏,講以突發的貼身衝撞制敵,講以肩、肘、胯、膝發力制敵。這些都是短打類特點。八極這些技術特點不但與遐舉遙擊、長刁冷抽式的長拳(注意,不是當代『競技武術』所謂「長拳」)打法不同,而且與同屬短打類的某些專以雙拳近距離克敵的拳法亦不同,可稱為短中之短,近中之近。
 
第三,但凡古典短打類拳法,無論南北,都不以腿法見長,不強調用腿,特別是不強調用高腿。八極拳的這一特點有目共睹,毋需我再描述了。
 
二  八極拳最重頂、纏二法,這是八極的精要,是六開八招之核心。
 
    頂,本質上是用肘攻敵之法,泛義講,也指八極一切破身而進的招勢,所以六開以『頂』字為總領。用肘擊敵之法由來尚矣!戚繼光曾講到明代有『張伯敬之打』,明人何良臣則寫作『張伯敬之肘』,亦見用肘之法早在明代已成專學,張伯敬就此立名天下。當代傳統拳法中講肘的也時有所見,但都不及八極講得多,講得嚴實,講得仔細入微。在八極中,頂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招,如裏、外門頂肘、背後肘等,但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法』」是攻擊對家的最主要的法則,是致敵於敗危的終極手段。因此,頂字在八極,借用戚繼光的一句話說,是:『勢勢之中,着着之內,不離是法。』
 
    用頂必得貼近對家,而貼近又談何容易!於是,前提是膽氣要壯,要敢於破『門』而人,敢於在對家壁壘森嚴、嚴防固守之下,見縫插針,猛攻硬闖,捨身制敵。當然,捨身制敵也要有方法技巧,僅憑勇氣冒然攻取是不行的。但,任何方法,不管有多茂妙多神奇,它永遠只對膽氣充沛,敢於付諸實踐者有用;戚繼光講:『臨敵無膽向前,空白眼明手便!』講的便是這個道理,這是武林中的千古至理名言。先父和先舅父羅文源先生一生最愛說這樣一句話:『捨得寶,換得寶,捨得珍珠換瑪瑙!』也是要我們時時記住,不敢或不能捨身人敵者,侈談頂勁如何如何了得,終究是一句堂皇的空話!
 
    纏,性質與頂相同,有具體的着數,如大家所熟悉的小纏、大纏,而本質上是一個『法』,屬於『靠』法。靠,是貼近對家主要以軀體制敵的方法。以軀體制敵,力的突出點往往在肩在胯,但要點是兩個,一是要最大限度地藉助於強大的慣性衝撞,八極稱之為『旱地行舟』;二是不能拙力相向,一定要把握力的傳遞軌跡,以隨機應變,即戚繼光所謂『遇巧就拿就跌』。八極的小纏是一把拿法,有『金絲纏腕』的雅名,其實是個普通招數,各家拳法多有之。大纏,還有勢法相近的朝陽手,則是八極靠法招勢的代表,也是體現所謂崩、撼、突、擊、挨、傍、擠、靠勁力風格的主招。凡切實練過八極的人都知道,大纏和朝陽手的基本練法並不複雜,就是兩個人進進退退、反反覆覆地真碰實撞,通過這種碰撞練習來提高自身質量,強化抗擊和反擊的能力。當然,最重要的是在這種假試合練習中,逐步提高實戰感應水平,為過渡到實戰鋪墊基礎。
 
    寫到這裏,我想起了一段掌故。
 
    已故的何福生先生是當代武壇一位受人尊重的長者,他學藝甚多,摔打兼長,也擅長八極,而且練得穩健厚實,極見功底。同台灣李元智先生一樣,他們二位的八極都是當年在中央國術館時跟我的二叔馬英圖先生學的,這在他們的著述中都有明確記述。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我們兄弟與何先生見面總以師兄弟相稱。何先生生前多次跟賢達和我講到,中央國術館創辦之初,因為他的家與國術館相鄰,所以每天都去館裏看打拳,看着看着便跟着練起來了,而且得到馬英圖先生的偏愛。他說,那時,英圖先生----大家習慣上尊稱『二爺』----經常帶着一群小伙子練八極,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二爺光着膀子站在一頭,另一頭的學員們也都光着膀子,挨着個兒向二爺進『大纏』,左一個,右一個,照實子衝撞,而差不多每個學生都被他撞出來,有的甚至被撞得人仰馬翻!練上一陣,雙方的位置又調過采,學員們輪流取守勢,再由二爺進大纏,同樣,又是一個個被撞出去……何先生說,看着二爺高大強健的體魄,超人的功力和談笑風生的大家氣度,還有學員們一個個前赴後繼、生龍活虎的樣子,那場面真讓人振奮,讓人不由得想上場子試——試……
 
 
1215206cg1f621f6e2p160.jpg
 
八極巨擘:馬英圖公(1898-1956)
121523iigavzi47cfjgua4.jpg
何福生、沙國政對練
 
 
    眾所周知,八極是最講實力的拳法。正是在這一點上,八極沒受太多流俗虛妄之說的浸染,沒有為自己設置什麼玄妙莫測的說詞和外觀,較多的保存着古典武藝樸素實用的特點。
 
    所謂『實力』,依通常的理解,應由兩個方面構成。一個是拳家所謂『本力』,也即體質,當然,體質是個綜合概念,由諸多因素構成,而八極把力量擺在第一位,強調『本鴻則利寬,力充則勢厚』。身體太過瘦小,力量太過單簿,一切輕巧取人、以柔克剛的法門便都成了空幻的想像。二是功力,就是功夫,指練武者的訓練水平。沒有經受過正規訓練,沒有經過從磕磕碰碰到真打實摔的科學而嚴酷的專門訓練,什麼高招絕招便都使不出來,再高明的祖傳秘招也沒有用。二者俱佳,又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者,便是強手。這些話聽上去似乎太過簡單,殊不知在武術的天地裏,一切真實可靠的技藝都以簡潔明快、可知可行為特點,凡複雜而繁瑣的東西,凡靠神秘主義粉飾包裝的東西,十之八九都是自欺欺人偽劣品,是搖唇鼓舌者之流的嘴上功夫。『嘴把勢』們貽害武術,猶如清談誤國,可謂其來久矣,二者雖有大小輕重之不同,其理則一也!
 
    話題還回到八極的『靠』上來。
 
    『靠』是古老的技術概念,是拳術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技術成分。從源頭上看,以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而言,就至少出現過『攪靠』、『滾穿劈靠』、『穿心肘靠』、『靠身搬打』、『跤靠跌』等名目,足見在戚繼光的時代裏,『靠』的技術理念相當豐富,用法多種多樣。明代以後,流傳有緒的傳統拳術裏,『靠』法亦多有所見。
 
    眾所周知,太極拳講『靠』。與太極拳的創始可能有關係的陳王廷,留下一首【拳經總歌】,是他讀戚繼光【拳經】的心得之作。其中『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兩句最為後世太極拳家看重,有研究者認為這就是太極拳理論的發端。對此說,我暫不表示看法上的異同。我要說的是,陳王廷的確是一位精讀了【拳經】並能有所悟解的拳家。第一,他注意到了戚氏講的『靠』不是一招一勢,而是『諸靠』,是一個技術群;第二,以文獻記載而言,陳氏第一次明確的將『諸靠』與『纏繞』聯結一起,相提並論,這又顯現出他深厚的拳學素養。因為這一點在【拳經】中並無任何文字提示,能悟解到它,需要有技術上的真傳實授,或者要靠長時間的精研沉思。顯然,這兩點都不是一般的淺學武人所能做得到的,更不要說那些冒充武人的張鐵臂之流。
 
    太極拳以外,講『靠』的拳種不一而足,限於篇幅,恕不例述。
 
    在技術形式上,八極的『靠』主要有側靠和背靠兩類,側靠是大宗,如大纏、朝陽手都屬側靠。用法上,起勢要陡,發力要爆,還有,一定要下勢,就是重心要低,不然則不但容易顯露意圖,而且會減弱效果。背靠有全背靠和側背靠兩種,俗稱『鐵山靠』或『貼山靠』,實際都是『貼身靠』的音論。這是近戰中突然背身靠擊之法,理想的境界是將對家擠在角落裏,形成夾擊效果。當然,這是假設,一切假設的招勢都有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兩種前景,民間拳師往往主要靠假設來設計招數和變化,自然不可行性居多,這正是武術總體上越來唬流於虛花的原因之一。所以,先父強調,貼身背擊必須立足於『當面定計』,也就是當面強攻硬上,一招制敵,不然反有危險。於是,技術要求就很高,沒有十分紮實的功底就不敢貿然用之。 
 
    如前所論,靠法的核心是『纏』。八極有『纏絲勁』一說,劉雲樵先生曾有所闡述,我以為文字不太好懂,似不及先父所講淺近明白。先父言道:
 
    『纏絲勁就是螺旋勁,講發力攻敵必須直中帶旋,旋中求直,直者求其速達,旋者求其勁銳,直中有旋,方能調動周身百骸之力施於一點。』他還有【詠八極·項肘】云:
 
    『八方湊力在中軸,周身抖動勢如虎;內藏一招螺旋肘,打遍千人不見手。』讀者不難理解,先父是從速度與力度的高度協調來講解纏絲勁的。『中軸』當然是指軀幹,力量積貯地是在中軸,再由中軸向某個方向放射出去,猶如『猛虎抖毛』,也叫『獅子抖水』。這是形容力量的聚合與釋放,而力釋放軌跡是螺旋狀的。這是從大處講。從每個招勢講,也往往以螺旋運行方式使力量和速度達到飽合狀態,而頂肘的實用尤應如此,所以,頂肘又可稱為『螺旋肘』。『不見手』兩解,一是說無對手;一是說只用肘而不用手。
 
    在八極拳裏(在六合槍裏更明顯),纏絲勁的訓練和實踐,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此事說來話多,只能以後再談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