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3|回覆: 0

[武當] 內家武當太極十三勢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2-3-12 21: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武林志
武術網資料   太極拳大道之源發端於上古,傳於道門之內,宗老子,崇『張三丰』。自陳氏第十四世陳家溝的陳長興把拳傳於河北永年的楊祿禪,使太極拳從封閉的陳家溝傳出來,促使中國近代太極拳自楊氏架的傳播而繁盛起來。
在楊祿禪首傳的弟子中有這樣三人,分別是全佑、萬春、凌山,但鑑於封建等級制度,由於三人出身低微,便奉祿禪之命拜班侯爲師,拳藝仍由楊祿禪傳授,時稱三人得楊祿禪的筋骨皮。全佑(1834~1902年),滿族,任王府護衛。全佑公的拳架宗法楊氏祖架,全佑公將楊氏太極拳傳統架與練法傳給了兒子艾紳(後取漢姓吳,名鑒泉)和徒弟王茂齋、郭松亭等人。
王茂齋(字有林,1862~1940年),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少年時在北京學徒,生性忠誠仗義,勤奮好學,功力紮實穩固。全佑公逝世後,王茂齋極力維護吳氏一門在武林中的地位,爲了弘揚師門,他與師弟吳鑒泉、郭松亭等人結合宋書銘所傳宋氏太極功及宋譜理論,不斷參研拳架與拳理,使所習太極拳形成了有別於楊氏架的極具特點的太極拳架。由於全佑之子艾紳從了漢姓『吳』,武林同道便給吳鑒泉、王茂齋等全佑弟子練的拳械均冠以『吳氏』或『吳式』,時稱吳氏太極拳。由於此拳架演練中強調龜縮蛇伸,動靜有序,先緊後松,大開大合,兼要竄蹦跳躍,發力發聲,每動先動腰,長功夫快,技擊性強,所以一時學者踴躍。
據吳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先生講,1926年前後,時任北平市市長的袁良,因系行武出身,所以有心想在武學上有所進步,便托請『北平體育講習所』的許禹生先生尋找一位高水平的師父。許禹生介紹了諸如『快手劉』劉恩綬在內的幾位名師,但經過試手,袁良均感不如意。後來拜訪到王茂齋先生,兩人見面搭手試功,舉手間,袁良便被王茂齋先生發放到客廳沙發上,反覆幾次均遭失敗。袁良心悅誠服,執大禮拜王茂齋爲師,此事很快在武林中傳開。消息傳到了上海幫會頭子黃金榮、杜月笙等人耳中,於是上海武術界就托上海商會會長王曉籟赴北平請王茂齋南下。王曉籟通過北平市商會會長與王茂齋接洽,議定此事。由於王茂齋重傳統,守規矩,品行忠厚,一心要回報恩師,光大師門,藉故稱北平的磚瓦商店生意纏身不便南行,而舉薦師弟吳鑒泉,並再三說明師弟吳鑒泉的武功在自己之上。經上海方面的首肯,吳鑒泉得以南下教拳,時1928年。吳鑒泉宗師的應邀南下教拳,既標誌著『吳氏太極拳』的正式問世,也標誌著吳氏太極拳南北兩派的形成:以吳鑒泉爲一支的吳氏南派架和以王茂齋爲另一支的吳氏北派架,所以吳氏架(世稱吳氏太極拳)素有『南吳北王』之稱。
吳氏南北架在傳承上以楊祿禪爲宗師,奉張三丰爲太極拳祖師,迄今桃李遍布英、美、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太極拳吳氏架組織機構,是除了太極拳楊氏架(世稱楊氏太極拳)之外的傳播範圍廣泛的太極拳拳架。
當時與吳鑒泉在南方教拳的太極拳名家還有楊澄甫宗師。他們在教拳的過程中,出於容易教、容易學的教學需要,也爲了應付王公貴卿及墨客們趕時髦,考慮到大多數人不願意下苦功練拳的心理,將傳統架的低矮下勢、抻筋拔骨、用功出汗的練法,均改爲鬆軟輕動、不做開襠下勢的貴族文人風格,門內稱此練法爲社會架、養生架。至於傳統的功架練法,只在少數門人弟子中秘練。故吳氏北派架的教拳活動也同樣受到了吳氏南派『社會架』教學方法的影響,這也是從對外有所統一的門戶角度考慮。
王茂齋宗師傳有弟子一百多人,其中較著名的弟子有王子英(子)、楊禹廷、張繼之、彭仁軒、修丕勛、王歷生、李子固、劉光斗、趙鐵庵、鄭和春、曹幼甫、王步曾、董煥堂、易仲賢、楊小華、李文杰、文朗清和吳季康等。
王茂齋的著名弟子楊禹廷先生在1961年著有【太極拳動作解說】一書,在書中的太極拳問答中曾這樣寫到:『早年練拳的方法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當時練拳只知拳架名稱,老師教導時雖很耐心地一招一勢教學,但學生只是照樣子模仿姿勢而已,苦無教材可循。學生之間又因資質不同,領悟程度不一,日久無形中就改變了姿勢,所以在當時雖然同期學拳,練出的樣子就不一樣,真可以說是「百人百樣」。學生當了老師再教學生,變化就更大了。鑑於上述原因,當我正式教拳之後,爲了便於教學,也便於學的人有所遵遁,經過自己在鍛鍊中和教學中摸索出的一些體會,曾在1924年左右寫出太極拳講義的初稿。當時主要是規定了基本步法,定出動作的起止路線,並將每個姿勢劃分若干動作,動作又分奇、偶數,以符合太極拳變轉、虛實、開合的原理。初稿寫出後,經王茂齋先生仔細審閱之後,說:「寫的很好,以後照這樣教,容易教也容易學。使學的人有了準繩。」』(李秉慈、翁福麒編輯的【吳氏太極拳拳械述真】NO.408)即使是在王茂齋的大多數徒弟中,後來也因爲教拳謀生的需要,而放棄了傳統的練法與教法。能夠按部就班,始終不脫離傳統規矩練法與教法的僅有劉光斗、修丕勛、王子英與鄭和春等少數門人。
鄭和春,1909年出生於山東萊陽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5歲時,因體弱家貧,被父母舍到山東掖縣固山道觀(當地人稱爲廟),出家當了小道士。當時山廟主持爲於萬東,另有胡萬祥、張萬秋、姜萬年、劉萬春等多名道士,每人都有小徒弟,鄭和春的師父就是主持於萬東。鄭和春被賜號爲『寶山』。當時道士們正課時念經禮拜做道場,課餘時間便是種地打糧,練拳護衛。
主持於萬東師父的羅漢拳,遠近百里聞名,不過胡萬祥師父卻對羅漢拳不太感興趣。
當時,在武林已名震京城的太極拳名家王茂齋就是掖縣大五官村人,五官村離固山廟不過二十里地。王茂齋由於學練的是道門絕學武功——太極拳,所以每逢回老家探親,便到廟中與道士們講經論道。開始道士們並不知王茂齋已在北平做生意時向全佑公學到了太極拳,而且已成名家,後來被胡萬祥等道士們知道了,便產生了學拳之意。開始於萬東不同意,但是經與王茂齋切磋後,方感到自己差距太大,而王茂齋的太極拳功夫高深莫測,非常奇妙,於萬東也就同意廟內的道士們學練太極拳,但不許鄭和春練,只讓他伺候人。因王茂齋只是逢年過節才從北京回來探親,所以道士們只能是一點一點地學習,待王茂齋下一次回來省親時才能進行檢查、糾正,因此道士們學拳的進展很慢。
胡萬祥是鄭和春的師伯,鄭和春又深得師伯的喜愛,所以胡萬祥就私下裡教鄭和春學習太極拳,當時鄭和春僅有七八歲大。在鄭和春十歲那年,王茂齋又來到廟上教道士們練拳,道士們正練拳之際,鄭和春挑著水打旁邊經過,王茂齋拉住鄭和春說:『孩子,別人都在練拳,怎麼沒見你練呀!』鄭和春十分害怕地看看師父於萬東、師伯胡萬祥,不知如何回答。王茂齋接著又問:『孩子,你會不會練?』鄭和春點點頭。王茂齋便和藹地對鄭和春說:『那你練給我看看。』鄭和春放下肩上水挑,把私下裡學練的太極拳架一招一勢地比劃出來。王茂齋看後感慨地說:『這麼多人正正規規地學竟都不如你,你想學嗎?』鄭和春回答『想』。師伯胡萬祥趁機推了鄭和春一把說:『還不跪下,磕頭拜師。』鄭和春趕緊跪下磕頭,從此成了王茂齋的入門弟子。在後來的十幾年中,王茂齋每年都去廟裡指點鄭和春,鄭和春也常同師伯胡萬祥到王茂齋的家中聆聽教誨。所以到了20世紀30年代,鄭和春在山東掖縣一帶已無人能與之相敵。
鄭和春在向王茂齋學藝的過程中,除了向王茂齋學藝,還學到了王茂齋所獨具的淡泊人生、不爭名利、不好張揚的道家風骨與品格。王茂齋後傳給鄭和春【同門錄】一冊,以示鄭和春爲嫡傳門內弟子。20世紀30年代初,鄭和春因爲廟內師父師伯矛盾加重而無法平衡長輩間的關係,便走關東,靠出苦力謀生。1936年,鄭和春到大連,做了碼頭工人。有一天,實在是累極了,便躲在貨垛縫中歇了一會兒,不巧被工頭看見,兩工頭掄起手中的鎬把兒當頭就打。鄭和春出手以太極拳采拿之法奪下工頭手中的鎬把兒,並制服了他們。從此工頭再不敢小看、欺負鄭和春,工友們也覺得有了依靠。而倆工頭又覺得鄭和春的功夫管用,便想討好鄭和春,以便能學兩手。倆工頭經過多次的拜求,在大連寺兒溝碼頭工人的居住地——紅房子租了幾間房,替鄭和春辦起了武館,這個武館是大連市第一家太極拳武館。從此王茂齋傳下的太極拳在大連地區撒下了種子,鄭和春是把太極拳傳到大連地區的第一人。當時學拳的人不多,武館辦辦停停,有時教拳的收入只夠交房租的,餬口都成問題,後來的一百多個學生也都是斷斷續續地跟他在家裡練。鄭和春雖然在大連的武術界很有名氣,但真正了解他的人沒幾個,加上他出過家,長年剃個光頭,名字裡又有一個『和』字,所以人們背地裡都稱鄭和春老師爲『鄭和尚』。
鄭公早年出家,半生爲生活奔波,四十多歲才成家。在成家前,其親侄鄭玉慶從小就和他生活在一起。因此,在鄭和春所傳的學生中,真正能繼承其全藝的只有侄子鄭玉慶。
鄭玉慶出生於1943年,6歲時開始隨伯父鄭和春練功,二十多歲時,便代伯父教場子傳藝。曾有天津李姓拳師(大連人稱『天津老李』)來大連以武會友,未逢對手,頗爲自負。鄭玉慶聽說,前往與『天津老李』切磋,接連發放三次,均使『天津老李』跌倒,此事在大連武術界震動頗大。鄭玉慶從中體會到太極拳的奧妙後,更加刻苦修煉,從不間斷。文革中,尚有一名造反派頭頭聽說鄭師太極功夫奧妙,心生不服,揚言功夫再好、拳法再好也沒有手槍好使。鄭師聽說,立即約人與該造反派頭頭見面。雙方見面彼此相距有五六步遠,約定以拔槍爲始。一連幾次,對方剛要拔槍,鄭師已欺身近前,不待對方反應過來,已將對方手槍奪下,令該造發派頭頭百思不得其解。
1985年,吳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先生在國家體委教育司長的陪同下來大連理工大學舉辦『全國高等學校武術教師學習班』時,獲悉同門消息,約而相見,時鄭玉慶先生拿出伯父鄭和春所傳【同門錄】(傳譜)請王培生先生閱鑒。王培生先生閱後,驚喜不已,連說這可是老譜,並在【同門錄】的底頁上欣然題詞:『此譜爲老譜,應妥善保存。』王培生先生看了鄭玉慶演練的太極拳架後,說:『我小時候曾見師爺(王茂齋)練過,但我沒學過。』
1990年,在北京舉行的迎亞運的一次全國性太極拳比賽中,鄭玉慶先生又演練了這套太極拳架。王培生先生的一位弟子看過後,去請教王培生。王培生先生在比賽後的第二天,於天壇公園舉辦的名家講座大會上,說:『吳氏太極拳是有傳統的,早年的老架子不是現在這種練法,現在已基本上沒有練的了。昨天,我一名學生就對我說,大連的鄭玉慶先生練的拳怎麼和您練的不一樣。我說,鄭玉慶的練法是老練法,那是老架子,他的練法完全正確。』鄭玉慶先生與王培生先生在後來的接觸中,王培生先生一再囑咐鄭玉慶要好好地繼承和保護這套拳,並希望發揚光大之。
吳氏南派傳人吳氏太極拳名家馬岳梁及弟子徐文、錢超群見到此拳後,均說:『這是老架子。』馬岳梁先生還指出:『老架子是技擊用的,現在吳氏太極拳主要是爲了鍛鍊身體,我們練的吳氏快架子就是老架子。』
1997年,經大連市政協副主席、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著名力學專家唐立民教授的推薦,研究生院聘請鄭玉慶師父爲研究生院的太極拳教師,目的是增加研究生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1998年10月,經大連市武協批准,成立了太極拳社,鑑於此套太極拳架雖然出於全佑,但又和當今流行的所謂吳氏南北兩派太極拳架有極大的不同,也爲了紀念王茂齋先師,就像當年上海爲紀念吳鑒泉宗師而成立鑒泉太極拳社一樣。同時,也採納了馬岳梁、王培生等吳氏太極拳前輩和名家對此拳的肯定與叫法,把這套太極拳架定名爲茂齋老架太極拳,把太極拳社的名字也定爲茂齋老架太極拳社,並請王培生先生題寫了社名。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參加學拳的人數已逾五百人,其中有十幾人在省級比賽中獲得獎牌。
太極拳茂齋老架自鄭玉慶師父進理工大學教拳之時起,真正打破了過去內部傳授不對外的保守隱秘的做法,使這一傳統的太極拳架走進了課堂,走上了社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