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89|回覆: 0

[武當] 武當太和拳講析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11-11-25 17: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網易博客
武術網資料
武當太和拳為武當山道教本山拳。歷代僅在武當道門秘傳,從未公諸於世。
古來,由於受武當道門戒律之約束,武當太和拳從不外傳,內傳也須擇徒而教。在歷代傳承過程中,也僅為師父身教為主,言傳為次,從不留圖譜文字。
太和拳總共二十二式。究其二十二式之制定,大致十數,與地支十二數之合數,內含太極、陰陽、五行、八卦周流運化之理,以贊化育之道。
太和拳二十二式演練極為簡單樸實,具山野蓑衲之風,有桃源野鶴之態。然據永光道長所言,學得此拳後,若能循徑深入,習百遍有百遍之迥異,習千遍有千遍之體悟,習萬遍有萬遍之升華。此乃一層學力見一層功夫,一層功地得一層效益。若能日日兼及內丹靜功,則相得益彰,日新月異。
論及太和拳行功奧要,無多贅語。立如峯穩,動若雲悠,一動百動,一靜百靜。穩穩靜者如無極,堅不可摧,牢不可破;悠悠動者似太極,無堅不摧,無牢不破。穩時無物無我,動時得意忘形。柔至極,慢至極,方能堅至極,快至極。太和之拳貴在太和。太和乃至極,至極乃無極。太和亦大和,大和亦大合。此謂人之一身,行功時五官七竅、四肢百骸,乃至毛孔細胞,無一處不相合也。
太和拳二十二式,由無極而生太極,由太極分開兩儀,運動陰陽,陰陽交合運變,最後復歸無極,處處體現着圓旋、中正、松靜、柔綿之動。久習之,必有混圓之氣場隨身而動。不得其境者,必從理法上詳察之。故武諺有云:『不在千招會,只在一招通。』誠無謬矣。
二十二式分解
第一式 無極式(預備式)
面東,兩腳平行與肩等寬,自然站立,腳趾有抓地之感,腳掌心空虛,雙膝微曲,以膝尖不超過腳尖為度。身體保持中正,收腹提肛,含胸拔背(腹微收,肛有自提之勢;胸微含,背有自拔之形,此二者皆是為調其身體中正),虛領頂勁(意覺脖頸中空,並微拉脖頸使其中空之氣上提百會。若調節得法,必使百會至尾閭會陰有一氣相融之感。微拉脖頸時,下頦須內收)。舌尖微卷,輕抵上牙根,上下齒微叩閉,口中津液沁溢,能顯示身法達要,氣血暢通,此時須分數口輕輕咽下。雙目平視遠方,保持心意純靜,不被外物所牽。雙手抱太極式自然放於腹前(左手食指與中指環狀相掐,右手食指從環中插入,頂在左手無名指根節處,餘四指併攏覆於左手背上)。左手無名指根節為子訣,中指尖為午訣,此乃子午訣是也。所以為形合太極,可調節人體陰陽水火,使血氣周流暢通(見圖1)。
無極預備式亦為武當道門站樁功法。站之得法,全身會有虛無飄渺之感,氣之行身,無處不通,無處不透。初學者必有不得其法之處,對此不可焦急,當循序漸進,領會理法,一次糾一個錯,十次便糾十個錯,久而久之,自會得其奧妙,漸入佳境。
 第二式 運動太極
右手從左手抽出變空心掌(五指併攏,掌心凹進,掌心向下)向體右側微上提(見圖2)。然後,向下沿圓弧線提至近於頭平,轉掌心向外,向左落於左肩前上四五寸高,貼頭前向右劃至與右肩同高(見圖3)。正當右手從環中抽出向右時,左手亦稍向右,至體右側時,遂向下向左劃圓弧,左手也為空心掌,掌心向上,與右掌呈抱球式轉動。待右掌在右肩前時,左手也落在左肩前,與右掌相抱相照(見圖4)。然後,兩掌向中間合攏,右掌在外,左掌在內,呈交叉狀(見圖5)。當右手從左手抽出無極式時,隨着右手向右外旋,右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向右側微擺;待右掌自頭前向左劃圓,與左掌形成抱球運動時,左腳亦隨之以腳跟為軸,腳尖向左微擺,兩腳呈外八字步;當兩掌向中間合攏交叉時,先左腳,後右腳,均向內擺成原步形。雙掌在做抱球運動時,身體保持中正不偏,僅隨兩臂運轉,自然的上升下沉。
第三式 分開兩儀
十字交叉手隨身體向右轉90度,右轉時交叉手變兩掌並列,兩手大拇指內收的同時,右腳跟為軸原地旋轉,腳尖向右外擺90度,擺動時須與上體轉動保持一致;右腳落位後,左腳後跟抬起,以腳前掌為軸稍向左擺即落位,與右腳形成丁字步(見圖6)。此時,雙掌從左右體側向後擺,身體重心隨擺掌後移至右腿,右腿稍微屈蹲,左腳隨擺掌,腳尖向上向後蹺起,以腳跟撐地面。兩掌後擺,有旋砍攔抱之勢,擺至體後不能再擺為限(見圖7)。然後,以拇指縮掌內,左右內旋變內鈎掌,掌心向上,貼於腰間。本式左右向後擺掌,如同木匠拉大鋸,所以也稱拉鋸式(見圖8)。
第四式 產生陰陽
左掌拇指內收,緊貼食指根側,以平掌向前推出的同時,右掌在腰間翻掌向下,變陰平掌向前推出;推雙掌時,以腰帶動上體重心前移,實為以腰助推;身體重心前移,落右腳,右腳尖隨推勢落地成弓步,左腳成蹬步;定式時熙秸埔躚粽撇⒘校見圖9)。
第五式 天地合一
身體姿勢不動,左掌陽掌為天,右掌陰掌為地,左掌翻起變陰掌,右掌隨即翻起變陽掌,左掌在上,右掌在下,兩掌相合。左膀隨腕微收呈弧形,右肘頂貼右肋處。此天地合一式成。要點在於兩手腕旋轉,兩肘輕微旋動(見圖10①②)。
第六式 翻天覆地
雙合掌隨左轉體180度向上翻起,由體前向左劃大圓弧,隨身體定位下落,左肘頂貼左肋處,右膀臂呈弧形。在自右向左轉體時,以左腳跟為軸,腳尖向左旋移90度落位;右腳隨後也以腳跟為軸,腳尖左移90度,身體重心傾向左腳,雙腳即成左方向的弓蹬步(見圖11)。當雙腳向左移動時,與身體須有一個馬步形的過渡。在形成馬步的一瞬間,雙掌正好在頭前位置。左掌在下,右掌在上,掌心相合,左掌指向右,右掌指向左,呈平面交叉式。
第七式 雷火煉殿(閃電手)
右腳向左擦地前掃跨一大步,落於左腳前,距左腳尺余成弓步;右掌同時從左掌面摩擦而下,向身後呈削砍狀掃去;左掌同時以掤式向左前上方右側發出,膀臂呈弧形,掌呈半陰半陽式;左腳隨身體重心前移,後跟抬起成踮步。頭微向右擺,雙目向右後方顧視(見圖12)。
第八式 左開玄門
左手收回,掌根貼於右脅處,右手向體前上方揮起,以腰為軸左轉體,左腳不動,以右腳跟為軸向左旋轉90度的同時,雙手似抱大圓球雲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掌心相照(見圖13)。隨後,左掌沿弧線向上,與鼻尖相照;右掌下落,再向左上劃弧落於左腋下,掌背貼於左大臂外側根部;左掌下落同腕、肘、肩呈一平面半圓;此時,左踮步落實地面,以腳跟為軸,由身體帶動左臂左腳向左旋轉90度,目隨掌轉(見圖14)。
第九式 右開玄門
左手向上揮起,右手向右下揮落,兩掌以逆時針方向作抱大球式反雲手動作(見圖15)。此式與正雲手式同而形反,左掌作雲手後,貼於右大臂外側根部,右掌與腕、肘、肩平位圓撐,然後以身體帶動向右旋轉180度。轉體時,先右腳,後左腳,各以腳跟為軸向右轉90度,目隨掌轉(見圖16、17)。
第十式 一柱擎天
以左腿為柱,身體向左拔起的同時,右腿向左收提,大腿面呈水平,膝蓋以下則向左傾斜,腳面繃直,右腳後跟照於左膝前。伴同身體左拔挺立,左掌從右腋下退出並上揚,以左肘為軸,使掌面內翻成正側掌,勁由肩送上提;右掌向下再向左順時針劃弧落於左腋下,掌背緊貼左大臂外側根部(見圖18)。
第十一式 獅子峯
右腳下落,向右大跨一步,身體隨右腿右移,右腿呈弓步,左腿呈蹬步的同時,右手變鈎手(即拇指插於中指中節,余指向中指合攏)向下再向右前方劃弧前舉,肩肘腕上抬,拳背並手指呈鷹爪式下鈎;左手也變鈎手,由體前中線向體後劃弧,與臀部呈平行線落位,鈎手翻上。前鈎手為獅頭,後鈎手為獅尾;伴隨前後鈎手劃弧,身體下沉(見圖19)。
第十二式 繡球峯
左轉體180度,再以左腳跟為軸,左轉體90度,右腳隨後也以腳跟為軸左轉90度,成左弓右蹬步;同時,左鈎手變空心掌向右翻旋直伸,右鈎手也變空心掌扣於右肋上,右腳向前大跨一步成弓步,身體重心向右腿前移,左腿成蹬步。此時,左腳須以腳前掌為軸,後跟右擺45度。伴隨着右腳前跨,右掌前伸,與左掌合攏成空心繡球狀,定式時兩肘在下,肩肘腕指呈三角形,空心掌與心窩對照(見圖20)。
第十三式 青龍攪海(青龍擺尾)
右掌從左掌抽回,變拇指掐於掌心,置於右肋間;左空心掌變平掌,左肘抬起,使臂平呈圓弧狀,掌指稍向上。是為左劃圓弧(見圖21)。當劃至臂膀伸直時向身後斜下,遂變拇指掐於掌心內,向上翻掌置於左肋間。此時兩腿成馬步(見圖21)。
 
第十四式 黑虎巡山
右掌從右肋間抽出,向左前方陽掌推出,右腳不動,在右掌推出之時,以左腳為軸左轉體45度,右掌內翻,掌面向外,右臂膀呈圓弧狀,掌指稍斜上,揮掌向右劃弧的同時,以左腳跟為軸右轉至原位(見圖23)。當右掌揮至臂膀伸直時,遂向身後斜下變拇指掐於掌心內翻向上置於右肋間,兩腿仍回覆為馬步(見圖22)。
第十五式 天鵝展翅
兩掌變鷹爪拳從兩肋間抽出,兩臂高高揚起,兩拳下鈎;正當兩臂揚起之際,右腳提起,腳尖向右斜45度,超出原腳位約一步,下落形成右弓左蹬步(見圖24)。
第十六式 打金鐘
弓蹬步不動,右拳下落變空心拳,順時針劃圓,經胸前舉至右上方落位,拳面朝天,拳與右耳相照(見圖25)。
第十七式 五龍捧聖
左鈎拳變八字拳(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即成)向右下經腹前逆時針劃弧,向右上方推出;隨即推左掌,身體略向右轉,使胸部平面朝右;當左掌推出之時,左腳向右前擦進半步,是為右弓左蹬步(見圖26)。
第十八式 白蛇吐信
步型不變,右拳下收至右肋間,變平掌(拇指收曲)平直向前推出(見圖27)。
第十九式 金龜擺頭
兩掌距離不變,變抱球式向上向左在體前劃大圓。在劃圓過程中,兩掌距離逐漸拉近,到體左側落位時兩掌合攏。此時,身體隨臂左旋也向左轉動,先以左腳為軸向左旋轉90度,隨後,右腳也以腳跟為軸向左旋轉90度。定式時,左肘頂貼左肋,兩掌心相合,兩掌指呈交叉狀,兩腿呈輕鬆的左弓右蹬步(見圖28)。
第二十式 天柱峯
身體向右拔起,右腿挺立如天柱,使身體直立;左腿提起變鈎腿,大腿面平直,小腿自膝下向右下斜,腳面繃直,腳後跟與右膝尖相照;右掌變拳逆時針劃弧高舉,拳面朝天;左掌同時逆時針劃弧落貼於右肩縫處(見圖29)。
第二十一式 八卦轉運殿
上式定式時正好面向東方,這時可以假設面前地下有一個大圓圈,可以八步走完這一圓圈而落原位。此時,上體與拳式不動,左腳落地,兩腳循圓走圈(見圖30)。左一右二,左三右四,左五右六,左前右八,當右腳為第八步落於原位時,以橫腳落地,左腳遂以腳前掌為軸旋轉,與右腳相平。雙腳定位時,間距與肩等寬,呈不外不內的八字直腳(見圖31)。
第二十二式 收還無極式
右拳變掌,與左掌同時作抱球大雲手動作。當雲手至兩掌在胸前如抱大球時(見圖31),兩掌轉掌面朝內,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內;再變左掌背平放於右掌面上,兩臂平端於上腹前。此時,身體中正下沉,兩掌亦隨之下沉而向兩邊分開,如展翅般揚起,雙臂與肩持平,兩掌心相照如抱大球,再向上向中間靠攏,前下落於胸前(見圖32),兩掌抱成太極式,落位置於腹前。此時,由於內氣收回入丹田,身體仍有輕微下沉之意(見圖1)。
注意事項:行拳時要一直保持舌抵上齶,呼吸自然,心意清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