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4|回覆: 0

[形意拳] 形意拳的運動規律與技擊法則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2-3-3 00: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術網消息:
站樁與單勢、單勢與套路、套路與對練、對練與撕扒、撕扒與實戰,在形意拳體系中是高度一致的,一條規則主線貫徹始終。其技擊原則直接來源於運動規律,而其運動規律又決定了技擊搏鬥的原則並直接應用在技擊中。本文探討的是其中的運動規律、技擊原則及其相互對應的一致性。

       一、運動規律與技擊原則的正本清源
     運動規律是符合六合法度的定律。拳種與拳種的區別,主要在於各自的運動規律。『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 是形意拳的根本法度。合就是對立統一、協調聯動、順而不背、整而不散、齊而不亂,使每一擊均集注全身之力,每一顧都如常山之蛇首尾身相呼應。戴龍邦祖師講:『所謂真傳者,名雖曰「武」,其實貴「和」,得乎和之理,會乎合之精,自然能去就、能進退、能剛柔』。故『和合』才是六合之旨。所謂『形不破體、力不出尖』,所謂渾圓力、整力是也,並非簡單的位置對齊。按照六合的要求,形意拳確立了自己獨特的有別於其他拳種的運動規律,主要是『三節分體、鷹熊合演、起鑽落翻、裹踐鑽一體、雞腿跟步』五個方面。這是形意拳真正精髓,無論單練、對練、推手、撕扒、實戰,都要符合這五條規律。現在有些練形意拳的,臂直而無曲、身斜而無正、拳出而不擰、步進而不跟,不爭不整、不束不展、不裹不翻,沒有一點六合的味道,嚴重背離了形意拳的運動規律,越來越不象形意拳,令人擔憂。
  技擊原則是解決實戰問題的公式。形意拳重意輕招,要求不拘泥於招法而是按技擊原則放開去打。拳譜講『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四梢但齊,五行亂發』。 因為招勢是無限的,窮其一生也學不完、練不完;技擊原則是有數的,是我們容易掌握並能切實應用的。好比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書本越學越多;一畢業就業,一本書也不用了。用什麼?用在學校練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書本指給我們的方向而不是用書本上的某一頁某一題。練拳也是這個道理。按着形意拳的運動規律這條主線總結歸納其技擊原則,也是『三角間架、顧打相連、橫豎相剋、守中用中、鑽進去打 』五條。
  拳勢套路是體現運動規律與技擊原則的例題。歷代形意拳家根據本拳的規律、原則、特點,設計了多種訓練方法,編創了徒手、器械的單練、對練等種種套路,旨在讓練習者通過反覆演練掌握本拳的運動規律、戰術原則、發力原理並提高身體素質特別是身體協調性。但套路只是練功形式之一,不是習拳的全部、更不是最終目的。好比做數學題,老師先講一個公式,再講幾個例題,為了讓學生掌握這個公式的用法,佈置若干練習題讓學生自己去做,老師給予指導。在拳術中,運動規律、發力方法、技擊原則就是公式,套路就是例題,而運用則須舉一反三。

     二、三角間架是三節分體在技擊上的直接體現

       三體三節理論符合人體結構科學。形意拳理論將一身份為三體,每體再三分直至最小化,這就是形意拳三節說。何謂三體?拳譜說『三體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人為頭手足。頭以象天,手以象人,足以象地。形意拳之精微奧妙,大拳師未必盡其能;生克變化,大方家未必能盡其用。然以歸納法括之,不外頭、手、足之伸縮運動也。』何謂三節?三節即三體之三分。手為梢節,身為中節,足為根節,各節復分三節。拳譜要求三節要明,怎樣明?包括三個方面:一明勁力是節節貫通的,進時節節相催,顧時節節而縮,發力節節相爭,不是一根直棍;二明身體由各節擰合組成,好比鋼纜由多股擰成,不是一個電線杆子;三明力點在各節不斷變化,有實有空、在茲在彼,全視敵手情況而定,不是一成不變。拳譜要求』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
       三節分體規律奠定了三角形的動作姿勢與技擊間架。一是身體各部通過三節形成三角關係。手足都在三角的一個邊上運動。如兩腳一直一斜使底面成三角形,兩臂與胸部成三角形,兩腳與頭成大三角形。二是與人較技,以三角形的一個邊接觸對手,以一個尖角打擊對手。所以形意推手叫三角推手,而不是圓形。三是三角的大小方向、構成三角的部位,都在不斷變化,各邊都在不停地擰轉。步踩三角保安全,與人較技意為先。三角一旦不成三角,間架就散了,如同太極拳手間架不成圓球、公議拳手不成弓形、大成拳手不撐抱一樣,必敗無疑。
       三角間架學說在實戰實踐中要充分而靈活地運用。一是靜勢的三角,運動中成為圓、圈、弧。形意拳是圓中求直的學問,意念要直,所謂形圓意方。比如推手,順來橫化,橫順力相互作用,使運動軌跡成為圓圈,並非刻意去劃圓圈。再如鑽拳,其意是沿着與自身中線成倒三角的前上方直線運動,加上身體的直線前進,兩個力的合力其軌跡變成弧線。二是間架不能太低,太低不利於實戰。綜觀各國、各種搏擊賽,除柔道摔跤類外,沒有架勢太低的。『實戰中低則步僵,拳譜講低則勢散,我師說拳低則易破』。站低樁、走低勢,長功快尤其是下盤功夫;但長期低練,會造成膝部勞損、關節疼痛失靈。三體勢作為迎戰姿勢時,架要稍高,兩手不能離得太遠,要手肘呼應成三角置於鼻之下、心之上。否則,以過低練己則誤己,以過低教人則誤人。三是勁力連線也是三角的。形意拳勢的幾對相爭之力中,必有兩對為主,而這兩對的連線都成三角形,擊敵之拳大多在三角頂端,這就是三角對敵。如虎形拳,兩掌向前與後背後靠相爭一線,同時兩掌向下與頭(後腦)上頂相爭一線,兩線相交夾角在兩掌處。

       三、顧打相連是鷹熊合演在技擊上的直接體現

       形意拳技擊講求『打破而非破打』。『有效的打擊敵人以保護自己』,所謂『破中即是打,打破緊相連』。拳譜講『打即顧,顧即打,發手便是;閃即進,進即閃,不必遠求』;又講『進亦打,退亦打』。『閃進』是形意拳得勝之道、不傳之秘。對手打過來,我不是向後退以閃避,而是縮身向前鑽進敵懷或繞到敵側;既達到閃避的目的,又為打擊敵手作好了準備。俗語講『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七下八下』。拳家八反中,有一反就是反對開門捉影。故形意拳不提倡先防守後反擊,更反對被動的拆招破招,捕風捉影。這就是顧打相連或顧打一體。
       技擊上的顧打相連靠得是訓練上的鷹熊合演。什麼是鷹熊合演?並非將十二形拳中的鷹形、熊形兩形合併練習,那樣就錯把鷹形和熊形兩形四勢練成了一形兩勢、把十二形練成了十一形。形意拳五行十二形每一拳都一分為二,由『鷹勢』、『熊勢』兩部分構成。所有拳勢無一例外,拳理說是一氣生兩儀。實際練習時,就是把每一行(形)分解為一起一落、一束一展、一鑽一翻、一顧一打,總之是一鷹一熊。古譜講,『吾人俱有四體百骸,伸之而為陽(鷹勢),縮之而為陰(熊勢)。 防守象熊,進取象鷹。越此二勢,其拳失真』。比如劈拳,從左三體勢開始,左腳外擺前趟,右腳隨進並於左腳踝側,兩臂裹抱至胸前中線,縮腰就身,此為劈拳熊勢。左腳蹬地右腳前進下踩,左腳隨後跟步,同時右臂順左臂鑽出翻轉向前下方劈擊;踩、劈的同時,展腰、直身、頭上頂、背後靠、左手後拉翻踏,頭與足上下爭、右手與肩背前後爭、右手與頭上下爭、右手與左手前後爭,此為劈拳鷹勢。這樣連貫做下來,就叫『鷹熊合演』。
       做到鷹熊合演的要點一是束展二是豎腰。『束、展』是鷹熊說在身法上的直接體現,是拳勢的基本表現形式。拳譜講『束身而起、長(展)身而落』,『左右全憑蓋勢取,束展二字一命亡』。雖然現代形意拳束、展之形不象心意拳那麼明顯,但束、展之意不能有絲毫改變。束展二字表明:『腰』這一人身之中節,威力來自脊弓上下彎伸的『豎勁』,因此形意拳依據這一生理特點確立以豎腰為主、豎腰平腰相結合的運動規律。體現了動物本能,符合人體機理,突出了技擊特色。所謂『起如挑擔、動如槐蟲』,象海浪起伏、挑擔起身一樣,也象立式柴油機的活塞連杆一樣作上下的運動,輔以雙肩左右擰轉之力,因而威力巨大。不象有些拳種,僅僅把腰當做轉軸而肩膀前後轉,如馬步沖拳,這是違反脊柱的生理機能的。現在有些人練劈拳向前伸而沒有向下劈之形、斧劈之意,原因是不識形意拳的腰性。

      四、橫豎相剋是起鑽落翻在技擊上的直接體現   

       起鑽落翻為形意拳最顯著的特徵。拳腳由靜到動奔向對手叫起,起的路線由下向上、由近向遠,就是鑽;接近或接觸對手後拳腳翻轉、擊打對手,叫落,落是由翻開始以打中結束。起是去,落是打;每一拳熊勢為起、為鑽、為裹;鷹勢為落、為打、為順。 拳譜講『起如舉鼎,落如分磚』 。『起如鋼銼,落如鈎杆』。 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起落如水之翻浪。起要擰裹鑽出,這個『過程』是『橫』;由起到落的『轉換』要靠『翻』,這個『過程』也是『橫』。這就是『起橫不見橫』。太極是寓方於圓,八卦是寓正於斜。形意拳從外形看是豎勁直勁,其實寓橫於豎、寓曲於直、寓斜於正、寓圓於方,擰打擰進無遮攔。
       鑽翻使肢體的運動軌跡多維複合化。豎鑽而起、橫轉而翻、順銼而落,是一個技術動作的全過程。這個過程的運動軌跡,是兩個乃至幾個互相垂直的圓與弧線的組合,又是肢體運動方向之上下、前後、左右的組合,不再是單一方向的直出直入與簡單的直線位移。這一運動規律,應用在搏擊應敵中就是橫豎相破。
       橫破順、順破橫、無堅不摧。這是形意拳技擊的基本特色,是形意拳勝敵之秘訣。順也叫豎。與對手身體接觸時在橫、豎裏找勁換勁,你順我橫,你橫我順;在前擊過程中,通過擰橫翻轉突破防線。我力與彼力的方向成十字垂直關係,這垂直是立體空間、三維的。目的是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使其攻擊落空並露出破綻,這就是『四兩撥千斤』。拳諺云:『高挑下壓中撥拉』,『高挑低按平勢推、中手難顧胯中求』。 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闡述此伸手之道:『直擊者必少橫勁,當截其橫;上擊者必少下勁,當挑其下;左擊者必少右勁,當撥其右;反之亦然。』破順之橫,大多就在小臂一擰,或是身形一滾、腳跟一捻。形意拳中,『橫』無處不在,擰裹即是橫,縮束即是橫,閃進即是橫,捻塌即是橫,側行即是橫,圓化即是橫等等。

      五、守中用中是裹踐鑽一體在技擊上的直接體現  

       必須重新認識裹踐鑽的新屬性。裹、踐、鑽是心意老三拳,形意拳沒有這三個具體拳勢,但繼承了這三個重要原則,使之成為區別於其他拳種的運動規律。裹,即將左右兩臂裹至自身中線,上身下身也向中間就。象包袱裹東西,緊嚴不漏;又象做鞭炮,纏裹的越緊,炸得越響。用於裹敵就是橫顧和控制對手,以便打擊和發放。踐,即後手順前手路線出入,左右不散不離,不交叉,總在一條中心線上。這樣集中一個突破口攻,保住一個洞口守,始終佔據中線有利地形,而且增加了後手的隱蔽性,減少了進攻的難度。進腳時也是這樣。鑽,是指手從心口起,過嘴處沿中線弧形擠鑽而出。即拳譜所說『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拳在懷中變,步在後足蹬;三口並一口,打人如同走』;『嘴是洞口,懷是虎窩』。
       裹踐鑽的趨向是『中』。由上述闡述可以看出,裹踐鑽分別就向中線或出入中線,又是圍繞一個『中』字統為一體的。這就決定了形意拳守中用中的技擊原則。
       怎樣理解守中用中呢?一是『出手先佔正門,此謂之巧』。守住自己中線不受侵犯,以保持穩定、平衡、合適的間架;攻擊和威脅對方中線,以破壞其平衡。拳家所謂『我順人背』、『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這是攻其必救,打實不打虛。進時破中門,拳譜講『踏破中門奪地位,縱是神仙也難防』。二是『凡勢都要留有餘地』。不失中才能不失重,才能穩。『中』除了中線的意思外,還是中和、中庸之意,就是既不過、又無不及。身要看斜似正、看正似斜,拳高不過鼻低不過臍、前不露肘後不露手,這樣才有彈性和活力,尤忌大步跨襠、直臂挺胸。拳譜講『曲則勿遠、直則少力』。三是兩側肢體不交叉。中線是兩手兩拳的分界線,左手在中線以左活動,右手在中線以右活動,各有各的防地,不要過界交叉。這是必須遵守的間架原則,否則會散亂失中、封住自己,落於背勢。一手要去的位置,在中線另一側,而另一手無暇顧及,怎麼辦?轉身、動步,身一轉手又不過中線了。一旦兩手交叉了,就打橫拳,用分開之力打擊對手、恢復間架。

     六、鑽進去打是雞腿跟步在技擊上的直接體現

       形意拳手對敵強調敢往圈裏鑽。拳諺講『打架如親嘴、手到身要擁』,或說『打人如親嘴、一步到跟前』。拳譜要求,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要求『眼要毒、手要奸,腳踏中門往裏鑽』。要敢於鑽進去 ,裹住後打,沾身發力。又強調『快』。拳譜要求,『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將人打倒還嫌慢』;『手巧還須應之早、過後見勢不如無』。快之原理,一是閃進去貼得近、二是擰轉換勁、活步變勢,總之得益於其獨特的步型步法。
       形意拳的步型叫雞腿,兩膝皆屈,着力前三後七;步法叫『雞步』,前進時後足『蹬』、前足『踩』,後退時前足蹬、後足『踏』;蓄勢『獨立』步,進退『摩脛』步;重心前後顛倒顛。『獨立步』不是一腳抬得老高,那樣身勢不穩不活;而是兩腳並步,其中一腳踏實獨承體重,一腳為虛以備進退,虛腳與地面似離非離。『摩脛步』就是一腳進退時,從另一腳踝骨處擦過,兩腿要合,兩踝要並、兩脛要摩;這其實就是裹踐鑽對步的的要求。
     『跟(活)步』是最適於技擊的步法。前足進後足跟,後足退前足隨;身變足變,永保協調。跟步確保了拳手始終保持合理的技擊間架,保持了動態的平衡。 形意拳特別注重步法,認為在技擊對抗中,『手快不如身快、身快不如步快』;也講究『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贏人』,但是不起高腿、不高踢,主要是靈活進退、倒換重心。需要注意的一是腳同手一樣,也要有起鑽落翻,也要裹踐鑽,兩足也要擰和爭;二是『進步要低,退步要高』。   
   總之,形意拳體用不分,怎麼練的就怎麼打。不要拋開所學而亂打,也不要另起爐灶而練打脫節;不要跟着對手的路子忙於應付招架,更不要丟掉本色優勢而受制於人。有個電影名叫【小兵張嘎】,其中有個情節大家可能記憶猶新,就是為了一支木槍胖墩與張嘎比武。張嘎要比上樹,胖墩要比摔跤,最後確定比摔跤,結果張嘎輸了。張嘎為什麼會輸呢?一是拋開了自己平時常練的項目---『上樹』,二是以己之弱項對敵之強項---『摔跤』,三是跟着別人的思路走---『按胖墩定的項目和規則去比賽』,四是思想不集中且躁火上升『氣亂失中』。實際上比賽項目一定,張嘎就已經輸了。我們練形意的就要按形意打、按平時練的打,不管對方練什麼我都是這一套;不跟太極拳手比推手,不跟柔道手比摔跤,不跟地趟拳手躺着打,不跟少林拳手硬碰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我為中心,以打贏為目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