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44|回覆: 0

[詠春拳] 詠春拳起源的幾種說法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2-3-8 02: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武林志
  武術網資料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裡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


  為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用『詠』。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拳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解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本站收集到的一種最詳細說法是: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藉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祖師及後下嫁梁博仇,其後更隨其夫返粵並將其武技傳與博仇,因此其夫盡得詠春之所傳。此為詠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仇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仇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為習詠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於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於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為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贊先生,時為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經營草藥店杏濟堂於快子市清雲街。他交遊廣闊,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並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詠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並以找錢為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於贊先生前技服豬肉貴,聲名大振。及後,贊先生去世,華公設館於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詠春拳術。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手之練習,而□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流傳。


  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詠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並隨梁碧修練詠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為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於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灶為人樂道。直至佛山變色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江,約為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龍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台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以上諸種說法雖然都是各有所本,且盡皆言之鑿鑿。各自以為真實可信,但都不能盡善盡美、無懈可擊、可作權威立論。若從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細推敲,則上述諸說,均讓人有可覺疑惑之處。有些言之過簡,難以辯真偽。如一塵庵主,說者就只有這麼一句話,『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塵庵主所傳』,連性別都沒有講清。『嵩山少林弟子』則似乎出身於嵩山少林寺應是個女尼。再者,一塵庵主若果真是一個女尼,而五枚師太也是一個女尼,兩者是否就是同一個人物,也頗有思考餘地。可惜材料缺乏,無以考證。


  有些則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據。如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據當代歷史學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據清官檔案材料的考證,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寵禮遇。不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直至光緒、宣統,都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火燒少林一說,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為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而編造出來的。既然歷史真實並非如此,則五枚、至善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他們因此而創編了詠春拳,並將少林永春殿的詠春拳傳播出去之種種說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懷疑。


  有些則與現實有出入,難以自圓其說。如說攤手五或是至善禪師,在紅船所傳的本是叫永春拳,後因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受清政府鎮壓,連及『瓊花官』諸弟子。為了掩人耳目,門人乃將所習之永春拳改名為詠春拳或泳春拳。即就是說,永春拳與詠春拳、泳春拳應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但據考證當時的事實是,泳、詠春拳流傳之時,永春拳依舊公開流傳於世,兩者並行不悖。難道一部分因避禍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則無需避禍?這似乎是說不過去。且今天的永春拳與泳、詠春拳,雖然其音相近,但卻各自不同的武學內容與訓練系統,實乃兩個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說法,似與事實不符,難以彌縫其說。


  其他如嚴詠春其人,關於她的種種傳聞,實也頗有斟酌的餘地。若真有其人,則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說她是五枚師太的傳人,則她起碼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說梁贊曾遵其黃華寶之命,往福建尋嚴詠春繼續學藝深造,若說嚴詠春既學藝五枚,又傳藝於梁贊,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六個朝代,起碼活150至200歲,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嚴詠春是否確有其人,她生活於哪個朝代,就很有必要弄個清楚。總之,上述種種說法,只能給人留下一個有待揭開的謎底。


  詠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人們對詠春拳的崇拜、敬仰,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出於崇拜心理,人們往往不滿足於一般平凡的說法,總喜歡把所崇拜的東西找一個不平凡的出處,把它傳奇化、神話化。再加上口頭傳說中的不斷加工、創造,於是越說越多、越說越玄,與歷史真實距離越來越遠,終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說。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賢、帝王將相,總有不平凡的出處。所謂『不凡之子,當異其生』,這是咱們中國很有趣的一種歷史現象。有關詠春拳起源的種種不同的說法,大概也是屬於這種現象,歷史就是這樣活在人們的口中。詠春拳起源之謎,恐怕將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歷史紐結。讓諸種說法並存,讓它們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給人們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讓人們去思考、去想象,也未必不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下附葉問宗師所撰之【泳春拳源流】:


  泳春拳源流:先祖嚴詠春氏,原籍為廣東,少而聰穎,行動矯捷,磊落有丈夫氣,許字福建鹽商梁博儔。未幾母歿。父嚴二事被誣,幾陷於獄,因是遠徒川滇邊區,居於大涼山下,以賣豆腐為活,此清代康熙年間事也。其時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風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圍捕,攻而不下。適有新科狀元陳文維者,邀寵獻議,設法勾通寺僧馬寧兒等,四處縱火,裡應外合,少林寺被毀,僧徒四散。由是五枚法師與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等五人亦分途出走。而五枚止於大涼山(又名棲霞山)白鶴觀。每日下如市,因與嚴二父女貿易,漸且作稔熟。


  時先師年已及笄。有當地土霸涎其姿色,恃勢迫婚。父女二人日有憂色。為五枚法師洞悉其由。因憐其遇,許以傳技保身,使該土霸俟能除,梁氏婚約後始賦於歸。由是即隨五枚返山日悉勤修苦練。技成,乃約土霸比武,卒將土霸擊倒。自此五枚雲遊四方,頻行殷殷誡以嚴守宗風,等婚後發揚武術,同佐反清復明大業。綜合過去事跡,知詠春派拳術,實宗於五枚法師也。


  先祖師既婚,首傳技於夫婿梁博儔,其後梁博儔傳梁蘭桂,梁蘭桂傳黃華寶。黃華寶為紅船中人,與梁二娣為伍。恰至善禪師混跡紅船中為『煲頭』,將絕技六點半棍傳與梁二娣。而華寶與二娣以共事紅船之故,因得日夕觀摩,互相傳習,補短截長,混成一體。從而詠春拳之有六點半棍者,蓋有由也。遂至梁二娣傳技於佛山名醫梁贊先生,梁贊深得其奧,達於化境。遠近武士慕名來請與較者輒為敗,由是聲名藉起。後來梁贊傳於陳華順。而問與師兄吳小魯、吳促素、陳汝棉、雷汝濟等師事陳華順迄今已數十年。是則吾儕之於詠春派拳術一脈相承。其來有自數典不忘乃祖,飲水應念其源,自宜有以紀念先祖孕育之恩。抑亦所以維繫我同門儕輩也,緩擬發起組織詠春堂聯誼會焉。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想同門師友定有同情也。我武唯揚,胥焉有賴此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