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3|回覆: 0

[梅花樁] 全在樁上進行練習的武術:干枝五勢梅花樁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1-11-30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術網資料
   『梅花拳』簡稱『梅拳』,因過去練功技擊在樁上練習,所以又叫『梅花樁』,全稱『干枝五勢梅花樁』。後來由於時代變革,栽樁百根以上,造價高,又費事,改為以磚代樁,再後來乾脆在地上演練,故又叫『落地干枝梅花拳』。因其師徒關係密切,重於尊師愛徒,師徒如父子,故有『父子拳』之稱。
 梅花拳源自河北省平鄉梅花拳始祖鄒宏義,於十六世紀中葉出生在江蘇徐州銅山縣,明朝末年,鄒宏義將張三省傳授的拳法與家傳武功相結合,創出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拳路。清朝初年,鄒宏義將自己創立的梅花拳推向社會,以傳後人。其第五代傳人河南內黃縣八里莊人楊炳是康熙五十一年武探花,康熙皇帝侍衛,在朝競技獲勝,從此,梅花拳名振京城。其第十四代傳人河北威縣沙柳寨人趙三多領導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高舉愛國反帝旗幟,同外國侵略者展開浴血奮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英勇氣概,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剝削和帝國主義外來壓迫的鬥爭精神。一九三四年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下,以平鄉梅花拳弟子為骨幹發動的鹽民暴動,聚眾萬餘人,手持長矛大刀,肩扛土槍土炮,浩浩蕩蕩的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武裝鬥爭,為我黨組織發動的冀南暴動揭開序幕,革命的火種在平鄉大地迅速傳播開來。一九四三年,冀南軍區政委楊秀峰,司令員呂正操組織的以梅花拳弟子為骨幹的冀西抗日大隊,以及被群眾稱為『招兵司令』的梅花拳第十代傳人丁老卜、十二代傳人張老換等為抗擊外來侵略,招募了大批抗日戰士,僅後馬莊村就有梅花拳民張保群、王孟冬等七人參加,為平鄉縣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總之,數百年來梅花拳蘊育出眾多仁人志士,在中國近代、現代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人類解放事業做出了光輝的業績,譜寫了無數抗敵愛國的輝煌篇章。
 平鄉縣習練梅花拳者超過萬人,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幾歲孩童,皆能打上幾趟梅花拳,全民練拳健身蔚然成風。
 梅花樁拳是干枝五勢梅花樁的簡稱,也叫梅花拳,是我國比較古老的拳種之一。梅花拳老師講:梅花拳創拳於西域崑崙山,系崑崙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種,留有百字聖語為傳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擊手法。過去,梅花樁是以家傳方法在民間沿襲。到了明、清時代才在我國冀、魯、豫一帶逐漸廣泛流傳開來。由於它有豐富多彩的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並且步法奇巧、瞬息萬變,同時以技擊為主,所以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據梅花樁拳師祖祖輩輩師承,梅花拳的一種獨特練功方法,即不論是練功還是技擊,都在樁上進行。在長方形的拳場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樁,約栽樁百根,隨着功夫增長,樁子也慢慢加高。
 在梅花樁基本套路之中,樁步五勢、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是靜止的拳勢,是訓練全身之力和全身之氣的主要手段;左右對稱的拳勢宛如盛開的雙瓣梅花。而行步三法,扎法、撤法、擺法又是練習忽進忽退、忽上忽下、行東就西,靈活多變的步法。它是能使敵人如墜人五里霧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樹幹支,行步三法把樁步五勢巧妙地聯繫起來,交替出現,動靜相間,故得名干枝五勢梅花樁。
 由於時代的變遷,栽樁花費太大,漸漸由在木樁上改在地上練功,但它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套路風格和招法,故又有『落地干枝五勢梅花樁』之稱。後來又由後百代第八代的祖師張從富由大架練法改為小架練法,人們講大架不大、小架不小(指的是拳勢的動作姿勢),所以目前民間流傳的梅花樁中有大架和小架之分。
 民間還有一種傳說,一年四季春為首,梅花又是春天最早開放的花朵,真是『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已笑東風』。意思是梅花拳歷史悠久,經過了風風雨雨,戰嚴寒傲風霜,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拳種原因而又用梅花的五個梅瓣象徵梅花的五個基本拳勢——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故得名五勢梅花拳。
 另有一種帶有神奇色彩的說法。據說梅花拳創始人住在西域的崑崙山上,那裡滿山遍野都是梅花,金碧輝煌的靈光寶殿掩映於梅林之中,一派梅園仙境。傳說收元老祖下山傳授拳法時,漫山間梅花忽鋪大道,樹上的朵朵梅花對應着世間的每個、弟子,故稱梅花拳。目前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帶有功法特點、紀念特點、地域特點的梅花拳名稱的由來就十幾種之多。
 梅花樁技擊分為:上、中、下三盤。上盤:刁、拿、鎖、帶、勾、摟、抱、打、崩、挑、劈、砸。中盤:沾、粘、連、隨、吸、卸、柔、化、推、托、領、帶、輾、轉、扭、蹭、挨、膀、擠、靠、偎、身,靠、打。下盤:踢、點、截、撞、勾、掛、踩、蹁、跌、撲、滾、翻、前後掃趟,左右撐撥,它打的是『一身之法』。身體的每個部位在技擊之中都起作用。
 梅花樁技擊術中之奧妙莫過於步法—叫乙方步,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別,看敵何方來以何方應之。小八方落三點,中八方落五點大八方為亂點。八方步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動若鵠鷹搏兔,靜如處女守身,腳隨手出,步里藏拳。
 梅花拳的功法是內外兼練的,它要求做到外要練形,內要練氣,以達到形氣合一、內外一體,練至渾元一氣的程度才算武功養成。練形,梅花拳稱為練『表』,也就是指人體表皮的,、有形的、形態的修煉,即俗話講的『筋、皮、骨』,並把練表稱為『外丹』。『外丹』練成,若繼續不間斷地演練,至練到『心與意心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能氣隨意發,力隨氣使,剛柔並濟,一氣貫穿而達到『氣化』的程度,則可謂『內丹』養成,也就是俗話講的『內練一口氣』。梅花拳理認為『內丹』沒有不藉助於練『外丹』而養成的,梅花拳練『外丹』稱作武練,練『內丹』稱為文練。『外丹』與『內丹』練成而後與敵人搏鬥時便可『行氣,與人交手之時,觸人肌膚,堅剛莫敵者為形,而深入骨髓截斷營衛則在於氣』。
 五勢梅花樁的器械很多,而且多為左右兩面相稱使用,動作與拳術一樣樸實大方,招無空去,藝無空回,進退騰挪,瀟灑自如。五虎神鈎、膛耙、虎平拐、九環錫仗、棋盤大槍、落子槍、兩桿仗、梅花雙刀、提戟、文棒、攔馬撅、春秋大刀等等,都是梅花樁拳的代表器械。
 著名武術家、梅花拳後百代第十六代傳人韓其昌先師由河北省將梅花拳傳至北京。目前梅花拳在北京已繁衍了五代。他不僅承接了梅花拳收徒嚴謹的制度,而且注重習武人的天分和習武人的品德操行的考查。常人拜師學藝須人三道門。何為三道門呢?三道門乃是根據習武人的品格、為人以及習武者的悟性、毅力、意志、進境,經門派長者考察,分三次拜師入門。人第一道師門有引師引薦,此前尚須苦練三年基本功和基本套路(拉架子)。經過這個過程的考驗,認為習武者為人厚朴、正直、練功,認直刻苦,不畏艱辛,確係可造之材,方允許正師拜師,此為第二道門。其後師傅才授以梅花拳中出神入化的招數及其變化,包括各種兵器、暗器的使用。這時師傅再進一步考察,根據習武者的品德和情操及其武功長進的程度,確定是否准其人第三道門。一旦進此門,便可得窺堂奧,斯時師傅將授以梅花拳之精華。如:秘不示人的步法、身法及其上、中、下三盤打法精奧。入第三道門而後習武者的功夫便可達到上乘。習武者不獨研習梅花拳拳法中的氣功、技擊秘訣,出師前還得通過『打贏拳』和『打攻拳』的實踐考驗,如能力戰過關,始可出師,所以梅花門中有『梅花拳門不收空徒弟』之言。武德不好,不尊敬師長,不認真練功是不可能學藝上身,成為梅花拳真正門人的。
 梅花拳派中的運轉機制也頗值得稱道,其特別重視武德的培養自不待言,習武一旦入門後,便可遍師門派中各位身懷絕學的高人,非獨經事一師而足,又派中流傳有『,珍珠倒捲簾,徒弟倒把師父傳』之言是指如某人習藝有創見、存建樹或悟出秘訣、絕技,門派中人不論拳份高低,皆可向其討教,共同切磋,絕不會有高尊低就之患。正是這種齊心協力,互相提攜的敬藝品格和精益求精、鍥而不捨的求道精神,使梅花樁拳道日益恢弘精深,終於成為武林矚目的一個拳派。
 武術作為文化的—部分,是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繫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帝國主義列強根據他們在中國劃分的勢力範圍,在政治土、經濟上瘋狂地進行侵略和掠奪,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滌火熱之中。為了反抗封建主朝和帝國主義的健略壓迫,梅花拳的先祖曾多次引領農民起義。如白蓮教。首領之一馮克善、義和團首領趙三多,均為梅花拳的傳人,而趙三多所領導的一支義和團多為梅花拳的門人。周恩來同志在【北京各界歡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1990牛爆發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掀起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這次偉大的運動,是50年後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右之一。』可見義和團與梅花拳的愛國主義鬥爭是值得自豪的01義和拳和梅花摯的歷史淵源,也應該被廣大群眾所了解。
 義和拳(義和團)即梅花拳的別稱,這一點已得到史學家的一致認同。為了,進一步弄清梅花拳和義和拳的源流及相互的關係,我查閱了許多有關歷史資料,在印證了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的梅花,拳即義和拳的同時,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那就是被當今武術界推為對戳腳拳的形成創立有過傑出作為的近代武術家、農民起義首領之一馮克善原來出自梅花拳門派。
 據嘉慶十八年(1813年)直隸總督那彥成上呈釣一份奏摺【拿獲唐鬍子由】所附的【唐恆樂供單】稱:『據唐恆樂供:滑縣朱兆村人,年六十二歲,賣藥生理,並不習教。平日會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齊大壯徒弟。齊大壯說過康熙年間有滑縣人楊炳,是武探花,做過京營都司,會打這拳。他是向楊炳學的,齊大壯已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間病故。馮克善是我徒弟,也會拳棒。(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藏【宰機處,錄副奏摺農**動】卷2392第2號,轉引自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會編【義和團運劫史論文選】162頁)「這段材料應是完全可信的,因為很難設想一個清廷總督會把一個農民起義首鎖的訛偽不實的口供呈,皇上御覽,以此觀之,楊炳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
 楊炳出生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一個農民家庭,父楊達,祖父楊士興。楊炳先於『康熙戊子科(公元1508年)中舉人』。當他回到家鄉時,直隸大名府內黃縣儒學教諭石日瑞和儒學訓導王希堯親送刻『劍奇鞭蓉』賀匾,後又被授為武探花『二等侍衛』。他七十一歲時撰寫的【習武序】成為梅花拳經典之作之一,顯見功力非凡。有些學者。以為楊炳是梅花拳的第一輩,並以為梅花拳術是由他編排研製的,實為不確。因為他們從研究義和拳角度出發而旁及梅花拳,對梅花拳自身的淵源卻鮮于論證探究。事實上,梅花拳歷史悠久,今日尚健在的老一輩梅花拳高人以及傳衍於梅花拳門人中的系譜足證此點;至少楊炳不是梅花拳的並山祖師,恐怕當列為一百餘輩的人物。梅花拳之顯露於世,名聞於世;實是因為義和團運動這個契機。梅花拳歷代收徒傳藝十分嚴格,非品格崇高、操行貞潔者不授以精深課業;又因梅花拳一直以家傳形式在民間悄悄傳衍,故它的名聲也不如其他門派那麼顯赫。然而它特有的藝和德的深厚恢弘的內涵卻使此門愈演愈進而長盛不衰,及至楊炳時候已達相當高境界。楊炳後來將拳藝傳給齊大壯,齊大壯又傳給唐恆樂,唐恆樂又將拳藝傳給了馮克善。
 唐恆樂傳徒甚多,門下弟子武功精絕。據唐恆樂本人講:『我是滑縣東南二十里朱召村人。年六十一歲,長子唐會元,次子唐魑元。我在家開藥鋪為生練習梅花拳;嘉慶五年正月內,同縣的馮克善來要學拳,就拜我為師。……我並末,入過教,我是馮克」善教拳的師傅」不是傳教的師傅。』唐恆樂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為官府所執,時年62歲,以歲序推之,馮克善當已出師;儘管楊炳只是作為同時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傳人已說明梅花拳於斯時斯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如果以楊炳作為他傳衍的梅花拳一脈公開流行於世以後的第十輩高人,那麼齊大壯該為第二輩,唐「恆樂為第三,輩,馮克善則為第四輩。以後門眾一直不減,拳風尤熾,代有高人出之,現今之梅花拳高手均可記認。
 至於馮克善後來的行蹤下落,據劉景山演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戳腳】一書中第二編『戳,腳介紹』稱;『1813年冀、魯、豫接合地區爆發的天理教農民起義被清廷鎮壓後,其領袖之一的馮克善(又名克敏、凱克,河南人)和其部將楊景、唐有義在獻縣被捕,越獄後化裝成少林寺雲遊僧人隱匿於河北省饒陽二帶,經段老緒接待,馮等三人先後在饒陽縣、深縣、蠡縣、固安縣,幾個村莊授藝達二十餘年。』
 馮克善為何在河北省饒陽、深縣、蠡縣一帶傳授的是戳腳拳而不是梅花拳,因為學識尚淺,史有未稽,就不得而知了,姑存罔待考,亦伏待有識之士撰文論證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