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术网资料
食鹤拳:“掠之为食”。是清代少林弟子方慧石子女方七娘根据白鹤的生活习性,融合少林拳法创出的白鹤门拳法中的一种。白鹤门拳法內容分为四种,飞鹤拳法;鸣鹤拳法;宿鶴拳法;食鶴拳法等。食鹤--表达白鹤全身形意,因鹤要食,必须会飞、会鸣、会宿、才能达到食之目的。食也代表白鹤攻击之意,七娘再加上碎步法,更使食鹤拳錦上添花,更加精巧奧妙。白鶴門之飛、鳴、宿、食之拳法源由七娘於沙蓮寺之碧碎蓮庵領悟而傳出,又名曰:碧蓮者又有碎步法。
南派食鹤拳在白鹤拳基础上,模仿鹤的啄食、蹬枝等动作衍变而来。因吸气、吐气经常发声,手型多用指,且型状鹤嘴,故称“食鹤拳”。
该拳由练功方法、套路演练和技击欣赏三部分组成。练功方法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练手法为主,也可配合鸳鸯圈练习,讲究吐气发声,精、气、神、手、眼、节的配合;套路由朝啄和藤枝组成,其手型多用指,犹如鹤啄食状,动作轻巧、快速、勇猛,手上也讲五行变化,要求以静为主,静以养神,一静百静,一动百动;技击手法多变,发劲凶猛,突然出击。拳谱云:“食鹤变,五行手法变;五行变,五点金落地;落地变,生根有二法;二法变,跟进如拔河;跟进变,分天地人和;天若变,手上挑如潮;地若变,脚下踩如刷;人若变,手推如撞钟;和若变,出手如炮弹”。
食鹤拳的起源
食鹤拳:
在清代时,少林僧徒方慧石者,避隐福州沙莲寺,将武艺传授女儿方七娘。某日七娘于寺前晾衣,忽有白鹤翩然而至,往來践踏,晾衣为之所染,七娘遂持竿驱之,白鹤不畏,展翅掠避,或举爪还击。七娘虽极力驱之,亦无法将白鹤驱开。从此白鹤日日来此,七娘日日击之,并记其形意而渐领悟,并将少林拳法溶于一炉,创出白鹤门拳法。白鹤门拳法內容分为四种,飞鹤拳法;鸣鹤拳法;宿鶴拳法;食鶴拳法等。
飞鶴--表达鹤之展翅飞行,侧重高架长手之练法;鸣鹤鶴--表达鹤之鸣叫,侧重吞吐气之內力練法;宿鶴--表达鹤之棲宿之腿爪,侧重独脚之踢吊;食鹤--表达白鹤全身形意,因鹤要食,必须会飞,会鸣,会宿,才能达到食之目的。食也代表白鹤攻击之意,七娘再加上碎步法,更使食鹤拳錦上添花,更加精巧奧妙。白鶴門之飞、鸣、宿、食之拳法源由七娘于沙蓮寺之碧碎蓮庵領悟而傳出,又名曰:碧蓮者又有碎步法。
白鹤门拳经曰:飞如大鹏展翅之壮;鸣如伸颈歌声之意;宿如大熊初醒之态;食如白鹤啄物之形。
台湾鹤拳的由来:
民国十一年,由大陆来台谋生之百姓中,其中有四位福州人,身怀惊人绝技。此四人为台中虎尾之“二高师”与“义高师”,以及在台南新营盐水一带授徒之“阿凤师”,与被台南县柳营乡“刘故”先生(台湾食鹤拳第二代传人)重金礼聘为家教之“蕊师”--(即林德順宗師:台湾食鹤拳第一代传人)。前三名均屬“飛鶴拳法”,唯独蕊师系属“食鹤拳法”。目前台湾正宗少林白鹤拳法皆源于此四人。本来白鹤门并无门户派別之分,其后习者,各守心得,以其精专深造之术,自立門戶。派別由是而兴,因而各有所專,各有所精;故因“蕊師”被“刘故”先生重金禮聘为家教,也因此成为刘家独家之武学。目前于台湾所流传之“食鶴拳法”,也是源出于台南县柳营乡“刘家”。
白鹤门之祖谱:
方七娘传于曾四叔传于郑礼叔蔡忠叔传于蔡公頸林德順(蕊師)
台湾食鹤拳之祖譜:
“师祖”林德順(蕊师)传于刘故先生“食鹤拳第一代掌門人”
刘故先生(育有三子)传于(二子刘銀山)(三子刘泰山)
刘銀山先生“食鹤拳第二代掌門人”(育有五子)传于(三子刘金龙),(四子刘長益),(五子刘丞家)
八誌
凡练习食鹤拳不明八誌者,皆不能练达标准,因八誌为食鹤拳終身必苦修之課程,也是练习食鹤拳功力之主要技巧,若无法把八誌之奧妙体会出來,那将无法得到食鹤拳千变万化之手法。其八誌為:吞、吐、浮、沉、扑、提、甩、弹。食鹤拳之八誌也是代表著八种力量,而這八种力量也结合于食鹤拳形法之运用,让食鹤拳手法达到黏、圓、滑、震、抖、脆、以及身体瞬間之爆发力和马步落地生根之力。食鹤拳八誌之法其中之奧妙,文笔实难完全表达,须由指点体会其中之理才会成功。吞:如猫儿戏鼠之状;将气、手、身作收入之意,用作四两拨千斤之法。
吐:如猛虎出林之勢;将气、手、身作吐出之勢,有吞必有吐,用作档攻之法。
浮:如飞鸢定地之形;将手提上,吊上地根力与全身之暗勁,用以听敌动静之法。
沉:如泰山压顶之意;将手、身、腳之暗劲往下坠沉,气落丹田,用于瓦解敌方力量之法。
扑:如单箭出弓之急;将身、肩、手脆柔之劲,上提发至手掌,用于虛实化勢黏貼之法。
提:如白鹤找食之形;将手、身、脚之剛勁上提至肩尾,以脆勁发至手肘,用於近战迫身化力之法。
甩:如流星赶月之速;将身、脚之刚劲提至腰止,以快速之柔劲发至手尾,用于实攻探敌之法。
弹:如虎子跳墙之勢;將脚之地根力提至腰止,以腰、肩脆柔之劲快速发出,用于实攻克敌之法。
运气方法
食鹤拳跟其他三种鹤举一样,也讲运气,以气助劲。
食鹤拳的运气方法大致与其他鹤拳相似,但也有它独到二处食鹤拳的运气是使之气沉丹田后返于全身。运气的目的是使气动劲.武术家们称之为内功成气功。
食鹤拳练气功分为两种。一种为“静功”,一种为“动功”。
静功:训练方法有坐式、站式、卧式。静功一般在早晚练为宜。练时人站、、坐或卧皆可,其目的是增强其人体内的元气。练时身体保持正直。两脚分开,两手伸直,靠手两大腿旁,后进行运气训练。进意守气,以增加内气。练静功也并不是静而不动,而是静中带动,即外静内动。
动功:则是在激烈运动时进行的;在训练时除身体各部位要按食鹤拳身法要求进行,步型、步法、手型、手法都要符合其规范要求外,还要求在运动的同时配合运气。
静功与动功的运气方法大致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一个在静时运气,一个在动时运气,其目的都是为了增进人体之内气。
练习运气时,要意守丹田“由鼻孔叹气,下沉丹田,使丹田部位产生一股暖流。经尾椎部沿脊柱上行,过头顶,再经颜面到胸部下行,回到丹田,这样循环运行。”练武功的人只有做到自己有这种感觉,才算是内动到家了。
要求
食鹤拳也是鹤拳中的一种,四种鹤拳都是由白鹤拳发展而成的,故它们有很多相同之处。
食鹤对身体各部同样要求其头顶、项稳、松肩、松腰、松胯,提裆吊肚,气沉丹田,上下各关节连贯一致,内外相合,讲究精、气、神、手、眼、节的配合。上肢运动较多,步伐稳固,练时两足为根,力由根起,劲在腰,腿上讲落地生根,手上讲吞身逐臂,井井向上(即腕井、肘井、肩井),交手时内节似铁、外节如棉,手掌忽而如泥,忽而如刀。
练时马实身动。步法善用“三点五梅花”,起伏,转折多变,象鹤在抢食之势。要做到腰似轴,脚似轮,要紧裆收胯,要前轻后重。
手法上有顶、压、盖、卷、挑、插、托、辗等。
顶——在这里是一种手法,也叫金手。顶是用手背顶,可用单手顶,也可用双手顶,上下左右皆可顶。
压——是盖之意。
卷——是缠之意。
挑——手由下向上谓之挑。
插——是南拳中的一种进攻掌法,一般用五指,也有用四指分开,都可插。
辗——摇身、辗转。
腿法上有踢、弹、扫等。但食鹤拳的腿法也跟其他南拳一样,一般是无搭不出腿,也就是说不缠住对方的某个部位是不起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