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度 武術網資料:
詠春拳修煉秘笈口訣
詠春絕技 源自少林 招無虎鶴 法無五行
只談線位 力與角度 同門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勝強 始是功夫 內外相消 並無絕招
蓄勁似蛇 發勁似貓 朝形似雞 陰陽發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來留去送 甩手直衝
梅花五點 手腳互通 門分內外 手有生死
勁發六合 力從地起 發勁在腰 出招在膊
力未還原 切忌出手 寸內發勁 力有對錯
發盡散盡 散盡發盡 力有八種 當知分間
真假虛實 蓄谷鬆散 線有安危 主分內外
頂位定位 得不追手 拳入三關 任我行走
馬有五敗 十者九壞 演挾跪撐 攤身最慣
敵手行橋 必須落馬 蹬腰作勢 為搶內門
上不過膊 中不過爭 下三路手 以腳消腳
擺放有威 打須有勢 三角朝形 線守分明
橋行中線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側身爭底
兩點之間 直線最短 轉馬朝形 以圓化直
敵壓三關 以橫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無身打頸 怕打終打 貪打防空
以攻為守 以守為攻 追形接打 變化無窮
三樁三拳 步手身全 地腳梅花 木人紅船
念頭主守 尋橋打手 追形之始 求諸標指
旁邊輔助 箭槌八種 走馬斜角 幡龍跳躍
固定標步 半全起腳 練力之法 階段五重
松沉穩勁 清脆玲瓏 先松後緊 再緊後松
松鬆緊緊 循環不窮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敵 不可用心 意投於外 一點精神
反覆練習 配合由勤 手腳屬我 控制隨心
升肩聳膊 氣提不利 意沉身穩 高低無忌
發力出招 必第一下 手腳發力 與身無關
力無定位 喉嚨爭膊 嘴不閉氣 力發無形
動靜無礙 語出如寧 拳爭掌膊 也可傷人
中路邊欄 拋橋窒手 詠春八手 皆可攻守
標圈伏綁 困刮耕攤 可從中破 困手橫攔
綁有正錯 錯非真錯 按頭屹尾 按尾屹頭
中間綁起 有影無形 武欲精通 唯從苦練
先成後化 先化後成 刀切雖齊 墨守成規
藝能巧變 將形補位 因緣各就 殊途同歸
詠春拳是中國武術門派之一,五十年代由葉問帶來香港、從七十年代開始,由梁挺首先帶往德國,從此在歐洲快速發展,為多國特警所採用的拳術。詠春拳術以一套實際拳術戰鬥理論為主,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的五行八卦及象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
前輩們進而設計了一套由淺入深的訓練系統,由單純的靜態氣功及手部動作開始,直至意念反應全身總體運動為止。除了真正可以用於攻防之用,及至其訓練「黐手」階段,由於是練習自然反應,不要硬套次序招式,更加使人感到興趣。所以兇猛的詠春拳術訓練可以上擂台比賽,而一般訓練亦可視作長期強身運動。
--------------------
詠春拳的特點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
詠春拳就其理論、心法、手法等創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練習以訓練及敵橋手雙接後的感覺和反應。詠春拳用一種叫做『寸勁』之發力方法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踭、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以最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
以下是詠春拳特點之逐項陳述:
(一)理論和心法:
(1)中線理論: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線。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便成一個中線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着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再者我們若向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
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着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
詠春對敵時儘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論敵方環繞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敵方。其好處如下:
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
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肩頭,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3)埋踭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踭緊貼着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
①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護身體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 收踭理論:詠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為收踭。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儘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強力向我們擊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向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衝』心法:『甩手』者是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向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衝出直攻敵方為之『直衝』。『來留去送』和『甩手直衝』心法,是從黏手練習鍛煉出來的。
(7)守攻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範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8)其他輔助心法:
①不消『過籠』(過頭):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範圍為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範圍來追着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範圍內,我們不要追着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③不『沖身』:詠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儘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④不需藉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煉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為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二)『寸勁』乃詠春拳用作攻防之勁力,亦稱『彈勁』或『短勁』:這是一種短暫而有爆發性和能於短距離(約兩寸)內發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寸勁』是從小念頭,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煉。
(三)黏手練習:其目的是:
(1)鍛煉與敵方橋手接觸後之感覺和反應。
(2)鍛煉製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
(3)鍛煉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
(4)鍛煉詠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消過籠』、『不追手』等等。
(5)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
(6)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
感覺者乃是當雙方橋手相接後,對方有沒有破綻和空隙,對方力度之方向和轉變如何,以及對方之攻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資料』的體會。詠春拳特別注重感覺和反應。我們認為用眼吸收後而發出之反應是較橋手相接後感覺之反應慢。因為從眼看到要經神經線傳上大腦,然後大腦才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然而橋手相接之感覺反應乃是走捷徑的經由脊骨神經而發出的,所以反應較快。經過適當鍛煉後橋手相接之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