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9|回覆: 0

[詠春拳] 詠春拳源流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1-22 17: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天涯博客
  武術網資料佛山詠春拳究竟源於何處,可以追溯到愈百年前歷史。從佛山走出去的葉問宗師為葉系詠春拳的掌門人,從佛山移居香港,在其教拳生涯中,教導出很多傑出的學生,其中包括李小龍,李小龍在習得詠春拳後,並將詠春拳的特質加進自創的截拳道中,又因有功於李小龍功夫片的影響與影視的傳播力,使李小龍學練過的詠春拳讓世人另眼相看。同時,又因葉問先生初到香港培養了不少詠春弟子,將詠春拳傳授給了許多愛好者。恰好葉問所居的香港是對外交流的特殊位置,而使詠春拳更易於傳播至世界各地。後由於葉問年事已高不再授徒,但當今世界各地的詠春拳館,卻絕大部分都是葉問的門下和再傳弟兄所主持的。這使詠春拳在世界各地更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也推動了各地功夫人的交流。
  
  由於佛山詠春拳在世界各地的流行,有關詠春拳源流的傳說也逐漸多了起來。即為詠春拳的傳說,此因當今的詠春拳各支系傳人們,無人能拿出確切的文字、實物依據來證實詠春拳最早的前輩是什麼人,如何將詠春拳傳下來的。如此無確切依據,有關詠春拳之說也能認為是傳說或據說。因此,歷代詠春拳的傳人們對於有關詠春拳的起源、創始人、傳承人等等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說詠春拳是嚴詠春所創,傳與夫婿梁博儔(濤),後再傳給紅船戲班人,一直流傳至今。有說梁博儔者是詠春拳的傳播人,也是通過紅船戲班往下傳的。還有說是是南少林傳人至善所創而流傳下來的等等。
  
  
  
   一、嚴詠春創詠春拳說
  
  據傳,詠春拳是福建嚴詠拳(詠春二字之意為美麗的春天)根據蛇鶴相鬥的形象創編而成的。傳說大約在清嘉慶十五年間(約公元1810年),在福建泉州有位武林高手名叫嚴四,因觸犯了官府的法令,被迫逃避官府的追捕,而攜帶其愛女嚴詠春從泉州逃難至一個小縣城的近郊隱居起來,為了生活而做起了賣豆腐的行當。嚴四的女兒嚴詠春,自幼隨父練武,身體壯實,容貌秀麗,武藝較好。有一天,嚴詠春到河邊洗衣,看見河岸上有隻白鶴與一條大青蛇互相搏鬥,嚴詠春觀望許多,心裏頓有所悟。她回家後暗自揣摩,吸取當時福建永春一帶流行的拳術,並將白鶴拳中的動作與少林搏擊術的招法揉入,創編了一套適合自己演練的拳術。
  
  到後來,有位江西(廣西…?)商人梁博儔(濤?),其曾學藝於河南少林寺,路過嚴詠春附近的客棧投宿,無意中在月色下看見了嚴四父女在磨盤旁邊練武的場景。他見得嚴詠春生得艷如桃李,武功深奧,心中頓生愛慕之情。後經過多次交往,並經過共同切切磋技藝,梁博儔對嚴詠春愈加心悅誠服了。這使得中年喪妻的梁博儔不禁萌發了與嚴詠春共結百年之好的念頭。於是梁博儔便托人前去說媒,向嚴四父女表白心意。嚴四看詠春拳羞得無語,只見得梁博儔相貌端正,舉止大方,知識廣博,加上其又是少林同門中人,便應承了這門親事,後遂招梁為上門女婿。
  
  二人成婚數年後,嚴四壽終正寢,夫婦二人將嚴四安葬後便返回江西另謀生活。不久,因兵匪為亂,二人又由江西輾轉至粵北南雄縣,做些小本生意以謀生活,期間並設館授徒,傳教拳術,並將所教拳術正式取名為『詠春拳』。
  
  約在嘉慶二十年(約公元1815年),梁、嚴夫婦把武館遷至廣東肇慶府繼續授徒傳藝。這時,由佛山到肇慶的紅船戲班黃華寶(武生)、梁二娣(武旦)、阿錦(大花面)、孫福(小生)四人結識了梁嚴夫婦,期間一起拜師學習詠春拳。紅船戲班成員後回到佛山,也分別傳授詠春拳術。
  
  黃華寶在其晚年期間居住佛山把詠春拳術傳授給贊生堂藥材店少東梁贊。梁贊利用藥店開館授徒。前來求技者較多,其首徒有陳華、陳貴、梁奇等人。其中陳華學成後返回順德原籍設館授徒,傳教於陳汝棉、吳仲素等人。另一支是郭寶全、阮濟雲、阮奇山、姚才、葉問等人。其中,姚才又傳給姚祺、梁權等人。至此後,詠春拳支流繁衍,經過多年的相互傳授,已人材輩出,枝繁葉茂。
  
   二、五枚創詠春拳說
  
  詠春拳的傳說,五枚師太此人被現代詠春拳人奉為老祖宗,但很有意思的是,當今的白眉拳傳人也將五枚奉為祖宗,以及在福建省永春縣的永春白鶴拳流傳記載中,也有五枚此人。
  
  事實上,五枚是位怎樣的人,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五枚是否與福建的白鶴拳及廣東的詠春拳、白眉拳有着直接的關係,而這些問題在今都還未能夠找到充足的歷史資料來客觀的證實。如果從另一方面來看,廣東的詠春拳、白眉拳等拳種的起源與福建南少林拳竟有着接的淵源關係。從這些拳術的具體內容來看,福建永春白鶴拳與廣東詠春拳在流傳進程中,也有一些共同點,諸如方七娘創出的白鶴拳及嚴詠春傳入廣東的詠春拳,在承傳的過程中,經歷代承傳的拳師和拳術家在研習和實踐中不斷以各自的理解,充實、豐富、變革,使原業的極富女子特色的白鶴拳與詠春拳到今天已成為或極剛、或剛柔相濟的男子拳術了。如果在今天我們還說,現在的詠春拳仍遺留着一點像女子拳術特點的話,那麼也只能說是詠春拳在拳術運用方法上有着以後發制人、以守為攻的戰術為其特色。
  
  今日的許多詠春拳傳人以及葉問詠春拳等人士都較同意本門由五枚所創,傳嚴詠春,自此才開始有詠春拳的出現。但也有人說,詠春拳雖由五枚所創,卻是傳給了苗顯,後由苗顯再傳嚴詠春及其父一說。甚至也有人說,根本沒有什麼所謂五枚及嚴詠春拳,詠春拳其實是由一塵庵主所創,傳給京劇伶人張騫的,後張騫從北方逃難落到佛山的大基尾,將北方大戲功加傳授給廣東的戲子,同時又將詠春拳傳授給黃華寶等人,由此便開始有佛山詠春拳之說。或者有人將詠春拳叫做永春拳,是由至善禪師在紅船傳出,直到後來經傳承人改為詠春拳等等。
  
  如果是認為詠春拳創自五枚師太的人,多承認五枚是福建白鶴拳的高手,而且堅持這種說法的人不只是詠春拳中人說,並在南派其它武術中人均有此說法。
  
   三、一塵庵主創詠春拳說
  
  詠春拳由一塵庵主所創,是由彭南先生所說,彭南眼中的詠春派,其實稱為永春派,只是佛山人誤會將永稱為詠。
  
  彭南先生所傳的資料認為,永春拳是由乾隆(約公元1736~1795年)及嘉靖(約公元1796~1802年)年間,由一位名為一塵庵主的和尚所創。一塵庵主居住於湖南省衡山一所寺院中約十三年,後傳授『永春拳術』給一位綽號『攤手五』的弟子。後京劇名伶攤手五由北方逃離至南方,落腳於佛山大基尾,由於攤手五功夫了得,而獲位於大基尾『瓊花會館』內的粵劇老倌們的邀請,在該處教授一班紅船弟子,於是將永春拳傳於黃華寶、梁二娣、大花面錦、黎福孫等人。
  
  在彭南系永春拳的傳說中,沒有關於五枚及嚴詠春的故事。彭南先生認為永春拳的發源地應是湖南。湖南位於中國廣東及廣西北部,也就是中國的中部地區。如此來說,永春拳(詠春拳)的創始者應是北方人而並非是南方人了,按此道理說永春拳(詠春拳)已是『北方拳術』而非『南方拳術』了。因為,廣東人認為,一過了廣東及廣西的範圍時,不論人、物,均是屬於『北方』。
  
  但這裏令人困惑的是,即是庵主,如果懂得一點中國傳統風俗的人都會明白,只有尼姑住的地方才能稱得上『庵』,並且也只有尼姑的『住持』才得上『庵主』。如果是和尚住的地方,那就只能是『寺』了。有關寺內地位較高的僧人,則被人尊稱為『大師』,最高級的那位,則是被稱為『住持』。因此,這裏所說的『一塵庵主』如果是一位高僧,此是不是有些說不過去呢。所以,在這裏只能勉強地說,這『一塵庵主』或可能是一位退隱山林,棲身草廬帶髮修行的居士,只有如此,才可以稱得上『一塵庵主』。
  
  當然,如果在湖南的衡山的一個大山中,真有一位這樣的一塵庵主曾居此十多年,並創立了一派具有我們這般獨特的永春拳術(詠春拳術),並曾教出過一位如此出色的名伶攤手五弟子,同樣,可以想像的是攤手五不可能是一塵庵主的唯一弟子,應會有其他的弟子等等。因此,在現在的湖現一帶,現面根本就找不出關於任何跟永春拳支流或者同源異流的武術門派,這只能留給人們去猜想了。
  
  這裏要提出的是,葉問宗師與永春派的朱促民宗師是好友,同時,兩人原籍都是佛山,其先後又移居香港,他們之間每提出詠春拳及永春拳同屬一派時,葉問是極力反對這種說法的。
  
   四、至善禪師創詠春拳說
  
  傳說,詠春拳應為至善禪師所創。至善禪師為『南少林五老』之一,其武術源自福建永春縣。由於至善禪師是男性,其拳術路線走的是剛猛,他與五枚師太的武功根底均出自同一地域,因此,二人在拳術招式、形態、搏鬥觀念、心法上等有部分是非常接近的。其實,兩人都均屬洪門高層,也都一心藉着發揚南少林拳術招攬會眾,實際上是暗自做着『反清復明』的大事。
  
  後因造反的計劃暴露,五枚、至善禪師及其他各洪門的重要頭目四散潰逃,以避清廷的追捕。至善禪師逃到廣東,隱居於紅船中做着伙夫(煲頭,廣東音意)之職。隱在一艘四處飄流的紅船中,加上船內儘是洪門子弟,至善如此才可安如磐石,不被官兵追捕,後就有了紅船傳拳的故事。
  
  還有關於詠春拳的其它傳說,這裏不再敘述,因為有些則與現實有出入,難以自圓其說。諸如說攤手五或是至善禪師,在紅船所傳的本是叫永春拳,後因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受清政府鎮壓,連及了『瓊花官』諸弟子。後為了掩人耳目,其門人才將所習之永春拳改名為詠春拳或泳春拳。
  
   也就是說,永春拳與詠春拳、泳春拳應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但據考證當時的事實是,泳、詠春拳流傳之時,永春拳依舊公開流傳於世,兩者之間並行不悖。難道一部分因避禍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則無需避禍?這似乎有些說不過去。當然今天的永春拳與泳、詠春拳,雖然其音相近,但卻有着各自不同的武學內容與訓練系統,事實上兩個形成了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說法,似與事實不符,難以彌縫其說。
  
   還有其他諸如嚴詠春其人,關於她的種種傳聞,實也頗有斟酌的餘地。若真有其人,則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如果說她是五枚師太的傳人,那麼她起碼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說梁贊曾遵其黃華寶之命,往福建尋嚴詠春繼續學藝深造,如果這樣嚴詠春既學藝五枚,又傳藝於梁贊,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六個朝代,起碼活150至200歲了,這種說法當然也是不可能的。如此嚴詠春是否確有其人,她生活於哪個朝代,就很有必要弄個清楚。總之,上述不同的說法,也只能給人留下一個有待揭開的謎底。
  
  綜觀以上所述,事實上有些則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據。如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據當代歷史學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據清官檔案材料的考證,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寵禮遇。不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直至光緒、宣統,都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火燒少林一說,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為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而編造出來的。既然歷史真實並非如此,則五枚、至善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他們因此而創編了詠春拳,並將少林永春殿的詠春拳傳播出去之種種說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懷疑。
  
  
  
  
   五、佛山樑贊先生
  
  梁贊,在佛山人稱為『贊腥』,這裏的『腥』,意是『先生』兩字的合拼音。這是因為其長居於佛山,加上其人之名而被各界人士稱為『佛山贊先生』。根據一些史料記載,梁贊應是生於清嘉靖年間(約公元1816年),原是祖籍鶴山縣古勞鎮,其家庭是詩禮世家,故家學淵源。梁贊原名不叫梁贊,這要從梁贊的身世說起了。
  
  梁贊之父原本是醫世之家,梁父有兩個兒了,大兒子名為梁德南,二兒子名為梁德榮。二子中,梁德南從事商業發展,梁德榮則傳承父之醫術,以行醫為業。後梁德榮繼父業,在佛山開設了一藥店,並於此懸壺濟世。而有關梁德榮所開設的藥材鋪之名也有了多種說法。有人說是梁德榮所開設的藥鋪名為『贊生堂』,有人說名為『杏濟堂』,也有人說是『榮生堂』。這倒底是哪一說法為正確呢,根據綜合的資料來看,這些說法原來都可以說是正確的。因為,梁德榮所開設的藥鋪正式名稱為『榮生堂』,『榮』即是指『梁德榮』。此榮生堂招牌而是用草書寫成,故『榮』字在那時的社會裏使大部分的文化水準不高的街坊眼中,便誤以為『贊』了。
  
  有意思的,街坊眾人並不稱梁贊為『佛山樑先生』,而是稱其為『贊先生』,這其中有一有趣的故事。按照過去社會中的風俗,特別是廣東人有個習慣稱某店中的老闆為『某店老闆』,諸如『波記鞋店』的老闆,就稱其為『波記老闆』之類的。如果將『老闆』兩字省略掉,就成了『波記』了。而梁德榮即是『贊生堂』的老闆,街坊們當然順口稱其為『贊生』了,即『贊生堂老闆』的簡稱。如此,不明就裏的人,就以為『贊腥』的『腥』,是『先生』兩字的合體聲,特別是廣東話中的音意。這樣一來,一般的街坊眾人也者習慣叫『榮生堂』為『贊生堂』了,而作為生意人,梁贊當然也不好意思當面糾正人家的謬誤。於是,榮生堂便在坊眾口中變成了『贊生堂』一說了。此也使『贊生堂老闆』順理成章地被稱為了『贊生』。
  
  梁贊雖是個儒醫,卻非常酷愛拳術。據傳,梁贊的父親曾在其少年時聘請過一些武術教頭在家教授梁贊拳術。梁贊之父身故後,其繼承了父業,接任了父留下的藥鋪,在佛山筷子街繼續營生。梁贊藥鋪營生穩定後,其便萌生的習武的念頭。於是,梁贊暗自開始尋識一位足可令其拜服的武術高手為師。這期間,剛好梁二娣的親戚梁佳得知梁二娣欲尋找一位其認為有資格作為弟子的人,於是在梁佳的推存下,梁贊便拜了梁娣為師,並在每晚特別到榮生堂教授梁贊詠春拳術,同時並得到黃華寶的指導。
  
  那時佛山武風鼎盛,除了梁贊的詠春拳派,還有其他各門派的武館,並在這期間流行着『以武會友』的風氣。『以武會友』在廣東武術界俗語中稱為『講手』,其實質也就是『比武』。很多人在佛山設武館,或者在武術界有些名望者,都會被其他武術界的好手或新秀上門挑戰,要麼就是發帖向此武林名宿請求『賜教』。實際上,也就是藉着『講手』的手段,惡意打倒對方,以作為自己揚名立萬的踏腳石罷了。這時的梁贊,即不是開館,也不是要成為什麼『武林盟主』,但卻偏愛接受武林各派人士的挑戰,同時其也是藉着所謂的『講手』來增加自己對詠春拳技的造詣。據傳,梁贊從打練詠春拳術以來,其大小不下數十戰,卻從來沒有失敗過一次,故在佛山被譽為『詠春拳王』的美名。
  
  梁贊後開始教授詠春拳。梁贊傳授詠春拳,只是在晚上,當其藥店關門後,才私下教拳。其中較出色的弟子有陳華順、陳桂、梁奇等人。
  
  陳華順是在贊先生附近開設了一個小小的銅錢找換檔,而被坊眾稱呼為『找錢華』,此時陳華順向梁贊學拳,梁贊此時年約45歲左右。
  
  陳桂,有稱為陳貴的,其是一名豬肉檔的販子,綽號『豬肉桂』,他也是梁贊的得意弟子之一。『豬肉桂』未成名前,據傳曾練地過外家拳術,甚至傳其練過『鐵指功』,能將食、中二指合併一起,練如一柄鐵匕首般,可以插穿豬的咽喉處。也有傳說是,豬肉桂本來有些不服梁贊的詠春拳技,故此找贊先生比武,卻被贊先生一兩招即擊敗於眾前。而豬肉桂並不懷恨在心,反倒立刻撲在地上拜師,後梁贊見其求技誠懇,才收納其為弟子。
  
  梁奇,有文人所定的武俠小說將其稱為『劉文奇』,或將寫成是個北方來的漢子。實際上樑奇是個地地道道的佛山人,其綽號『流氓奇』。由於他出身於世家子弟,因而大部分時間無須工作,除日間練武外,其它時間多沉迷於花天酒地之間,加上其有些囂張的態度及流氓式的口氣,遂被坊眾稱為『流氓奇』。據傳梁奇腰間經常縛有一腰帶長約一丈三尺,可隨時作軟鞭、飛鉈或長索使用,而這條京青布帶,並不是詠春拳中的武器,可能是梁奇本人從北方賣藝者學回來的伎倆。
  
  梁贊除了有眾多的出色弟子之外,其還有五個兒子。大兒子名為梁壁,綽號『大少壁』是贊先生五子中武功最好的一位,後葉問到了香港期間的武術修為多得其指點而更進一步。梁知為贊先生二子,因其年幼時得過天花,故臉上留有點點的疤痕,被人稱為『痘皮知』。梁知後來遷到越南定居,其只是在『廣東會館』教授過詠春拳有一段時間。梁春為贊先生的三子,其主要以醫術為佳,在詠春拳術的造詣據傳不見得如何。梁元為贊先生的四子,也是唯一不跟贊先生練習詠春拳的兒子,故對其的個人情況所知也不多。梁高為贊先生的幼子,即五子,據傳其是最頑皮的一位,而被熟人送其綽號『星君高』,他也是贊先生最疼愛的一個兒子。
  
  以後,梁贊在七十餘年齡時,本打算退隱回其鶴山古老家鄉,但因充滿活力,便在其偏辟的家鄉故居呆了沒有多久,就因終日無所事事,遂開始教授數名鄉間小子詠春拳術功夫,以打好時間渡日。
  
  贊先生的生卒年份應約在公元1816~1891年間。後其門人弟子,將其所傳詠春拳術相互傳授,而使詠春拳術支流繁衍,人材輩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