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學語文教育之識字篇
『識字難』成為困擾教育界幾十年都無法解決的難題,是與錯誤的識字觀念和識字方法佔據主流教育地位分不開的。 幾十年來,錯誤的識字觀念和識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看圖識字 看圖識字是對學前兒童開始進行識字教育時採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其實漢字是象形文字,它的本身就是一種圖形,它是從原始圖畫演變成圖形,又從不規則圖形線條演變成現在的橫、豎、撇、捺、折五種規範的筆畫,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漢字是一種圖,學漢字的過程,就是一個識圖的過程,學漢字就是要記住這種圖形。初學識字時採用看圖識字的方法反而會干擾兒童對字形的辨認,沖淡兒童對字形的記憶,使兒童產生對圖形的依賴性,『看圖』才能『識字』,『不看圖』就不能『識字』。這也就是許多兒童拿着看圖識字卡片看到圖形能很快地認出字來,離開了圖形就認不出這個字的原因所在。因為原本他只是認得圖形,並不認得字形。 2、先學拼音後學識字 建國以後,識字教學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是造成『識字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初學漢字者必須通過學拼音來識字,學會了拼音就學會了識字,就學會了閱讀的觀念使小學識字教學效率低下,小學生不會閱讀,語文素養得不到提高。 對於初學漢字,理解能力較差的兒童來說,要理解拼音的聲母、韻母、前、後鼻音、聲調等知識是很困難的事情,以前小學在兒童初入學便進行幾十課時的拼音教學,等於在兒童尚還混沌的小腦袋裏灌進了一盆漿糊,使其萌生讀書太苦,語文學習枯燥無味的感覺,學生十多年學習過程如同受刑的感受便發端於此。 拼音識字作為小學識字的主要方法,幾十年來在全國形成了強大的習慣勢力,兒童必須學了漢語拼音才能學說普通話,才能學識字,不學拼音就會發錯音,就學不好普通話,就學不好識字幾乎成了天經地義的觀點,其實這種觀點是很荒謬的。 事實上,兒童時期敏銳的聲音模仿能力是上天賦予的本能,兒童在不識字,不會拼音之前學會流利的普通話是很容易的事。普通話的學習關鍵在於家庭和學校是否有普通話『聽』和『說』的環境和氛圍,如果家長和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和日常教學時能使用標準的普通話,那麼兒童通過模仿練習自然而然地就會說出標準的普通話,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地教兒童說普通話,更不需要繞個大圈子通過拼音來學普通話。恐怕沒有一個父母在兒童學語時會先教小孩哪個字的音是怎樣拼出來的,哪個字是讀二聲還是四聲?兒童普通話的學習是通過耳朵聽音,口腔模仿糾正,聽多了自然就學會了,簡單之極。 拼音文字和漢字的形成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獨特的歷史淵源,兩者的學習方法是不同的。通過拼音來識字並不符合漢字學習的規律,它降低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影響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在中國的語言文字環境裏,直接地通過聽讀模仿來識字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識字方法。學生在聽老師讀、跟着老師讀的過程中,通過耳聽、眼看、手指、腦記,把字音和字形對應起來認字,是最基本的認字方法。 兒童學習漢字完全可以丟掉拼音,一個拼音不學也可以輕鬆地完成小學所有常用漢字的學習,進而學會閱讀。學會拼音對於糾正方言以及兒童在課外大量閱讀時獨立學習生字有一定的用處,但決不等於學會了拼音才能學習普通話,才能識字,更不等於會拼音就會普通話,就會識字、就會閱讀。兒童就是一輩子不學拼音,也不會影響他學會漢字,學會普通話,學會閱讀。事實證明,不先學漢語拼音,並不妨礙兒童學說普通話,也不影響兒童識字閱讀。 小學的拼音教學完全可以安排在兒童掌握了二、三千漢字,普通話說得較流利,學習能力大大提高之後再進行。當兒童能夠識字閱讀,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之後再來學拼音,有利於正音和繼續提高,兒童學起來也會感到很輕鬆,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都能大大節省。因為這時候兒童的大腦裏已經有了大量的漢字字形和字音,這時候學拼音,兒童很容易將拼音與漢字產生對應和聯想,所以學起來自然容易理解掌握,老師也不用教得這麼辛苦。只是幾十年來形成的『看拼音識漢字』的觀念在絕大多數老師的頭腦裏已經根深蒂固,難以改變。新大綱和新課標雖然已經取消了『拼音是幫助閱讀的有效工具』這一表述,認為僅僅學會拼音對閱讀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並降低了拼音學習的難度,要求先學一百多個漢字,再學拼音,但『不學拼音就不能學識字就不會說普通話,學會了拼音就學會了識字,學會了普通話,學會了閱讀』這類錯誤的觀念還是頑固地紮根於絕大多數老師的大腦裏,成為現今小學識字教學的主要模式,嚴重影響了小學識字教學的速度和效率,使兒童無法儘早進入閱讀,障礙了兒童的智力發展。 3、識字要先易後難,只學兒童常用的漢字 以前在對兒童進行識字教育時,總是強調要與兒童的生活貼近,教他們在生活中常見到的事物,而不超出他們知識範圍的內容。這種觀念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為畢竟兒童的接觸範圍是非常狹窄的,說到底就只是動物類、蔬菜水果類、起居生活類,並且也只是這些類別中很少一部分內容。而字的內容就太廣了,就名詞來說就有疾病類的、生理類的、哲學類的,化學類的,天文類的、地理類的,這些都是人一生中常用的字,而識字的最終目的恰恰是為了讓兒童學習他們不知道的知識。如果我們對兒童的識字教育總是因強調貼近兒童生活而只局限於他們的知識範圍,那麼我們的識字教育就永遠落後於兒童的智力發展,那麼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很難得到快速提高,讓兒童提前閱讀的目標也就永遠無法實現。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兒童眼裏,任何一個字都只是一個符號,不管這個字是簡單還是複雜,基本上不存在先學後學,先易後難的問題。『難』和『易』是成人對字的理解,這是因為漢字在成人眼裏不僅是一個符號,而且還是一個代表着特定意義的符號。正因為這一點,才使我們對漢字產生難理解和易理解的概念。對兒童來說,寫字有簡繁,但識字無難易。任何字對幼兒來說都是一個符號,一個圖形,他只要認得這個圖就識得這個字,至於這些符號代表什麼意義並不重要,意義是隨着兒童生活經驗的積累和閱讀程度的加深而逐漸理解的。 4、隨文分散識字法和『讀、寫、講、用』四會 目前小學識字教育沒有專門的識字課程,沒有專門的識字教材,沒有專門的識字老師,幾十年一貫所採用的是隨文分散識字法,即把生字分散在課文中,把閱讀教材作為識字教材。隨文分散識字法所總結出來的經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和『讀、寫、講、用』同步教學法(也叫四會法,即要求學生在識字時要同時做到能夠正確地讀、寫,懂得意思,大部分會應用)後來被教育部寫在教學大綱上,形成了我國幾十年來的識字教育模式,成為小學識字教育的主流方法。 實際上隨文分散識字法在我國傳統的識字教育的歷史上一直不是主流的識字方法,因為它的一個致命的弱點是在隨課文識字的同時,丟掉了集中識字,使識字的速度慢得令人無法忍受。小學十二冊語文課本中的2540個常用漢字散落在30多萬字的課文中,學生學習生字猶如沙裏淘金。因為生字學得慢,所以閱讀也上不去。除了拼音識字法外,隨文分散識字法和『讀、寫、講、用』四會混教,同步完成的觀念是造成幾十年來『識字難』的關鍵原因。 兒童識字必須『讀、寫、講、用』四會的觀念實際上違背了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學習漢字最終必須做到『讀、寫、講、用』四會是正確的,但一次將『讀、寫、講、用』四個部分同步完成則是錯誤的。因為從生理上說,兒童對漢字的認知規律,第一是聽覺能力的發展(聽音)1—3歲,第二是視覺能力的發展(辨形)4—6歲;第三是協調能力的發展(寫字)7—13歲;而抽象能力的發展(學義)則是貫穿於整個人生的,當然最重要的是在25歲以前。 單從認字來說,學前及低年級的兒童的認字能力已經很強了,但是寫字用字則有相當大的困難,因為認字大體是靠記憶力,寫字和應用則需要很強的理解力。本來,低年級的理解力弱,應着重認字,少要求書寫及應用。字會認了便可閱讀,閱讀時不明白也沒有關係,讀得多了,理解力自然會提高,也就會寫會用了。但是我們現在主流教育的識字方法是形、音、義、寫混教,要求每教一個字就要會寫這個字,就要會用這個字,才算學會。實際上這是強人所難,所以老師教得吃力,兒童也學得痛苦,卻老半天教不好一個字。所以小學識字教學沒有效率,兒童『識字難』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了。 識字教學中要求認、寫同步違背了漢字的成字規律,只能以犧牲識字速度為代價而使識字教育誤入歧途。漢字中的大多數字都是由一個以上的字組成,比如『翻』字是由『番』和『羽』兩個字(細拆共可拆出一、八、木、口、十、田、日、番、習、米、羽十一個字)組成,『的』字可以拆成『白、勺、一、日、口』五個字。漢字是整體性的東西,還真難找到幾個不是由其它字組成的漢字,越複雜的字越是這樣,它實際上並不難認也不難寫。兒童認識的漢字越多,他看原來的字就越簡單,寫正確的能力就越強。初學認字的兒童寫『翻』字要瞪大眼睛數筆畫,而識字多的兒童卻能輕而易舉地把『翻』字分解成若干不同的漢字,這樣寫越來就輕鬆容易得多。新大綱和新課標雖然提出在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中要改進識字方法,要做到讀寫分開,1—2年級的學生要多認少寫,並明確指出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等漢字知識,是用來幫助識字、寫字和查字典的,不應列入考試的範圍。但是由於絕大多數的小學語文老師仍舊把大量寫字看成是小學識字教育的法寶,恨不得所有的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學會寫字,並且還要寫得快,因此對學生進行超出兒童生理極限的高強度的寫字訓練,實在是殘害兒童。 由於識字教育落後於兒童的智力發展,出現了許多很不正常的現象,比如,它造成了小學生不能閱讀,不會閱讀,不能自學,出現小學生考數學由老師讀題,造成了『課業負擔過重』,最後還導致了小學四年級和初二年級的學習分化,這一切都是『識字太慢太少』惹的禍。而『識字太慢太少』,又跟錯誤的識字觀念和識字方法佔據主流教育地位的現狀分不開的。這也就是新課標雖然對兒童識字教育的觀念已有所改變,提出了『快速識字,提前閱讀』的理念,加快了識字速度,增加了識字量,要求小學生提前進入閱讀,但兒童識字難、識字慢、閱讀晚的現狀並沒有得到改變的根本原因。由於主流教學方法即隨文分散識字法沒有改變,老師在實際教學中的『識字必須先學拼音,識字必須與寫字同步』的觀念沒有改變,所有學校和教師還是沿用錯誤的觀念和方法進行識字教育,反而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由於識字量的增多造成學生壓力加大,負擔加重,老師難教,學生厭學的情況,使『快速識字、提前閱讀』的理念變成了一句空話。 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使得原本應該很簡單的識字教育複雜化,使得『識字難、閱讀晚』成為困擾我國教育界幾十年都難以解決的難題,成為阻礙中華民族素質提高的一個頑症。它的直接後果是導致了整個中國語文教育的大倒退,造成大部分中國人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低下。六年的時間用來進行識字教育,既是物力和時間的浪費,更是對兒童生命和創新能力的摧殘。中國的識字教育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解決目前小學語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識字難』問題,我們就無法實現提前閱讀,民族素質、綜合國力的提高更是一句空話。這種現狀如果繼續下去,不僅漢字的生存將面臨危機,民族的興衰也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新中國首任教育部長陸定一說:『我查了一本書【唐說薈】,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不少孩子'六歲能文」,六歲能文,我們一個也沒有。難道我們中華民族的智力退化了嗎?為什麼戊戌政變後我國第一本語文教科書,第一課有8個字。到了『中華民國』,第一課只有一個『人』了。以後,教育學更發達了,第一課一個字也沒有了,只剩下一張畫。再往後,前五課都是一張畫,到第六課才教一個字。』 陸老的結論是:『漢字並不難,難的是教育的理論體系,實在糟糕。必須衝破這個障礙,提出一套新的辦法,建立一個新的體系。』 只可惜陸老的這一期望幾十年來始終沒有實現 應該說,新大綱和新課標中對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識字教育、閱讀教育等方面提出的理念是比較科學的,其目標也是很容易實現的。 為什麼新大綱和新課標的目標在實際教學中卻無法實現,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學習負擔呢?其根本原因在於新大綱和新課標只是提出了好的理念,但與新大綱和新課標配套的小學語文教材還是採用幾十年來一貫制的隨文分散識字法,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是『舊瓶裝新酒』、『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絲毫改變,使得新大綱和新課標提出的關於識字教育、閱讀教育的理念缺乏有效的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支持,變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實際教學中難以順利實施。要使『識字難』、『閱讀晚』的難題得到解決,僅僅提出好的理念是不夠的,還必須從識字教材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根本性的改變,才能使新大綱和新課標的理念得以順利實施。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小學的識字教育階段開設專門的識字課程,採用專門的識字教材,徹底改變『讀、寫、講、用』一次完成的教學模式,根據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採用『讀、寫、講、用』分段教學的方法,先認讀,再寫字、講義。 實際教學證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最多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即可輕鬆學完小學六年的識字量(2500—3000個),在識字過程中學會標準的普通話,並在誦讀能力上得到有效鍛煉,。在這一階段,主要以識字和誦讀為主,拼音一定不教,寫字也基本不教。在學生認完2500——3000個漢字之後,開始進行大量的背誦閱讀訓練,以具有人文精神的豐富的語言材料充分刺激學生的語言器官,用古今中外的各種深刻、優美的文章對學生進行持續的薰陶感染,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小學的拼音教學和寫字教學,都可以放在小學二年級以後進行,特別是拼音教學還可延遲到三年級進行,也不會對兒童的學習造成任何障礙。由於學生的識字水平和閱讀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增強,原來讓學生望而生畏的拼音教學和寫字教學實施起來會變得輕鬆,效果也會好得多。 大量的實驗教學證明,『漢字難教,漢字難學』的觀點是錯誤的,漢字其實是世界上最優美最容易學的語言。我們只要徹底改變幾十年來在小學識字教育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和錯誤方法,採用我們祖先發明的後人改進的並經實驗證明行之有效的韻語集中識字教材,並輔之以科學的教學方法,小學『識字難』的難題是可以輕鬆解決的,所有的兒童都可以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進入自由閱讀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