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下武林 武術網資料 武當太極拳流傳民間後,經過數代明師的吸收改進,形成了今天的趙堡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陝西派太極拳、南派太極拳、李派太極拳、猶龍太極拳、武當張祖太極拳、武當顧式太極拳等十餘個門派。目前這些門派,除陳式拳傳人多尊陳王廷爲拳祖外,其他門派均尊張三丰爲拳祖。
太極拳各門派尊張三丰爲拳祖有兩個顯證:一、各門派均不同程度地流傳或傳抄有張三丰的拳論譜訣,如【張三丰太極拳論】、【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太極行功法】、【十三勢歌】、【打手歌】等十餘首譜訣,並奉爲經典;二、在習練層面,各門派研習太極拳。至高層境界者,均依據張三丰『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之主旨,自發從內丹養生學角度來研探太極拳,踐行張三丰太極煉丹思想。除此之外,從太極拳各門派代表傳人的拳學著作及活動,也可以看出太極拳各派對張三丰的崇敬。
(一)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全稱即爲武當趙堡太極拳,據趙堡拳譜載:趙堡拳由張三丰數代傳於明末山西王宗岳,張三丰爲趙堡拳始祖,王宗岳爲第二代傳人,由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邢喜懷,邢喜懷傳張楚臣,張楚臣傳陳敬伯、王柏青,陳敬伯傳張宗禹,張宗禹傳張彥,張彥傳陳清萍、張應昌;自陳清萍、張應昌後,趙堡太極拳遂打破秘不外傳之門規,而廣爲外傳。
由蔣發始,武當太極拳在河南溫縣趙堡鎮生根開花,並形成了太極拳的一個流派,今人稱之爲『武當趙堡太極拳』。故在趙堡拳門內,一般尊張三丰爲太極拳始祖,王宗岳爲第一代宗師,也有尊張三丰爲拳祖,以蔣發爲一代宗師。自蔣發始,即傳抄有張三丰、王宗岳的相關拳論,蔣發之後,歷代的趙堡太極拳傳人均有拳論著述於世,細品這些拳譜論訣,可以明顯看出,早期趙堡太極宗師尊崇張三丰拳祖。
1.蔣發拳譜:【太極拳功】
師傅曰:『太極行功法,在調陰陽,合神氣止於臍下。』乃曰:『凝神欲神入氣穴,使陰陽交感,渾然一?。』夫太極拳者,靜而始動,動而至靜,動靜相因。連而不斷,神形互依,意氣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虛實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學者不二法門也。
2.邢喜懷拳譜:【太極拳說】
夫太極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極。先天者,太極之一氣。後天者,分而爲陰陽,凡萬物莫不由此。陽主動,而陰主靜。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陽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端。體象有常者可知,變化無窮者莫測。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極之理無時不在。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長)。陰陽之氣,修身之基。上陽神而下陰海,合之者,而元氣生。左陽腎而右陰腎,合之者,而元精產。背外陽而懷內陰,皆合者,而元神定。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本乎陽者親上,本乎陰者親下。是則手以陽論,腳以陰名,相合者而身自靈。虛實分而陰陽判,動靜爲而陰陽變。縱者橫之,剛者柔之,來者去之,開者闔之,無非陰陽之妙理焉。
然陰陽和合,斯理孰持,勝負兩途,斯驗孰主。一判陰陽兩極分,聚合陰陽逢在中。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竅者中者。夫太極拳者,性命雙修之學也。性者天上潛於頂,頂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潛於臍,臍乃命之蒂。故知雙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爲其中,使而有所驗。動之始則陽生,靜之始則柔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剛生。陰陽剛柔,太極拳法。四肢義通且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剛柔之中,復有剛柔。故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太剛太柔,少剛少柔,太極拳手之八法備焉。曰:『棚、捋、擠、按、采、?、肘、靠』。一以中分而陰陽出,陰陽復而四時成,中爲生化之始,合時成五氣行焉。東有應木之蒼龍,西有屬金之白虎,北陸玄龜得水性而潛地,南方赤鳥得火氣而飛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剋太極拳腳之五步出焉。曰:『進、退、顧、盼、定』。
夫太極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氣,手運八法之靈技,腳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內外與意合,節節貫串於一身。因而,萬千之變無乎不應。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則無窮,太極拳之所寓焉。俾使學者默識心通,故爲說之而已哉。
3.張楚臣著述【太極拳秘傳】
太極拳功有濟世之法,技有運身之術,示外者足矣。而修行之秘,須寶而重之,不得輕授,儻傳匪人,則遺禍爲害,寧不惕哉。
訣曰:沉氣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聚而鼓盪,狀若璇璣。意活而運,氣如輪轉。其要不離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神領全身,以手爲先,腳隨手動,身隨腳轉。意與神通,氣隨意走。筋脈自隨氣行,此所以舉動用意者耳。
夫太極拳者,內氣之鼓盪運動,須與外形之勢同。凡舉動神意互戀,神領手訣,而意令氣運,由手而肘而肩,由腳而膝而腰,自可達以眾歸一之道,此即上下內外合爲太極之妙術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虛領,氣有百環皆隨意而定。神主陽而行外勢也,形也,意主陰而守內精也,氣也。手爲陽而動於上,腳爲陰而移於下。妙在俱合,靈在俱松。勢未動而意已動,神意俱在形之先,勢不可執,以神意爲機變。無須以成架爲局焉。
4.王柏青著述一:【原序】
余從師於溫州張楚臣。先師曾曰:『是術得之於道門,精微(奧妙,有)不可言傳之妙。德不修不與之,名利重之難成之,才不足(者,不傳)之,故擇者不易,爾宜慎密勿惰。』余秘而習之已歷四十餘載,更添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澤長,光耀九州。然修之不易,猶如深海尋珠,循寶光而不舍,歷艱辛而不頹,始得而獲。更知珍貴,雖萬金而不售。斯道氣常存者也。噫!敦鑒道之求真難於此乎?而身不其驗,動不明其用,輒言得道,津津善辯,而惑人輩,猶爲可悲耳。詐偽橫溢四海,真言不屑而聞,故大道當隱,俟時漸復。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冬月
愚叟王柏青留示
王柏青著述二:【太極丹功義詮】
道自虛無生有爲,便從太極中規循。天地分判陰陽義,人法自然意神合。道心玄秘守天根,內丹培育成在坤。精氣合練延年藥,渾身天人俱妄春。!陪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靈根。拋卻名利海天闊,圜中日月隨心神。兩隻慧劍定中土,一團和氣沖玄門。蒼海無浪緣龍蜇,青天恬謐赤子心。精氣神喻三祖孫,氣爲先祖萬物根。精乃氣子生神意,積氣生精自全神。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歸底海容深。俟至地火噴涌時,百脈俱活修全真。三花妙合統在神,五氣聚分權由心。修得瑞土孕內丹,日月真息火候存。三魂息安晝夜分,兩弦期活朔望臨。但使方寸宅勤守,黃芽白雪何須尋。汞借水銀喻人心,鉛如鋼鐵比人身。嬰兒奼女亦如是,黃婆撮合土意真。坎離分合水火輪,注生定死本命根。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陰陽兩腎門。子午上星下會陰,戊己神闕並命門。庚申金氣土得藏,坤火巽風意息存。干中陽失翻成離,坎得中實轉易坤。化陰抽陽還健體,潛藏飛躍總由心。寅時面南守天根,舒形緩息漸寂隱。恬澹念沉入深海,無物腹虛靜無塵。大道無聲緩緩運,一縷綿綿下歸引。漸細漸長谷底滿。收聚散氣團仙真。日追月墜曉星臨.三光先後開天門。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貪龍欲騰行沛霖,怒虎出洞將噬人。天符一道玉音降,虎歸龍伏修清心。陰陽媾合龍虎吟,意痴神醉戀魂魄。心腎交合水火濟,田蒸海溫好浴身。紫氣炎焰沖玄門,肌爽竅開樂人倫。甘露瓊漿天池滿,餌津潤髒滌身心。潛龍勿用築基因,見龍在田產靈根。飛龍在天運武火,亢龍有悔形退陰。祖氣復入閉出門。腹胎意轉運法輪。能令十息緩緩吐,三十息上可調神。精生靈根氣護神,神定身中息自沉。內息氣運精神固,此真之外更無真。神行氣行元海運,一輪始終胎息勻。善養生者在守息,物慾善者勤養根。太極一氣延年藥,氣命神性雙修門。天地合育續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肢松心沉入臍輪,太極未分是真陰。一陽動處天意現,神令手運移崑崙。挽起光圜轉乾坤,氣滾意池腹中尋。龍翔九天雲伴起,虎嘯幽谷風摧林。借勢循向在心神,貼從璇璣妙進身。順力渾然跌不覺,勿用氣力返傷根。腹虛若海載萬均,能運沉浮善曲伸。神形意氣能一處,移山倒海翻乾坤。陰摧陽轉陽摧陰,可知玄奧在腹心。丹田一球璇璣活,舒合恬逸動無塵。孰曉腹氣圓活真,調腑理髒順經筋。若待壽高神體健,不枉當初勤練身。
王柏青著述三:【太極丹功要術】
天地人靈,道存唯此。欲修丹功,象天法地。參自然而合人身,奪造化在悟玄機。人內三寶,精氣神也。修者,寅時合道,須擇幽靜之處。背北面南,氣收地靈。直立兩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氣沉腹臍,意導孕合。心靜而息寂,呼吸悠長,若無脈流。而氣摧神意俱,會似如失意。導氣運腹輪,常轉雜念止。則內外松,適心念靜,而呼吸若一,意氣互感,暖流迴轉。其態若輪,生生禾息。此爲一氣渾圓,修之可享遐齡。
氣流轉而無微不到,陰陽和合而化育五臟。運行於筋骨經脈,營衛於肌膚毛孔。通連於天地祖氣,氣機循環升降有序。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隨機勢而運形。形動而神靜,意會而勢靈。微風亦能順化,葉落亦能知警。蹬此門堂,許爲初成。
功既有成,須明用道。太極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靜,能詳察進退之機。惟神領,可體悟起伏之道。進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其法,曰:神,曰:氣,曰:形。神者能輕靈,氣者有剛柔,形者可縱橫。以神擊敵爲先,身未動威先發於瞳,傷敵之神,令彼膽寒。以氣擊敵勢未成,而無畏浩氣出,破敵之氣,令彼心怯。以形擊敵俟敵動,身應形合之制敵之形,令彼跌仆。內靜外動,外疾內緩。神靜而意動,心靜而氣動,息靜而身動。眼欲疾而神須緩。步欲疾而氣須緩,手欲疾而心須緩。內態靜緩,外形愈疾。息無此亂,無虞自疲。
運功發勁,外柔內剛。卷之則柔,發之成剛。柔爲長勁,剛爲瞬間。化敵之力,纏綿如絲。圓而勁柔,擊敵空門。勢若奔雷,循方直達。柔則鬆弛,內氣如縷不斷。剛則開張,瞬間一瀉千里。意深如此,惟氣行之。動如簧彈箭發,靜如山嶽雄峙。功不間斷,持久通靈。氣機活潑,由心外場。感應通神,人未臨身,已知來犯之處。意令氣發,去則攻其無救,人未明立仆警心寒。
5.陳清萍著述【太極拳論解】
溟溟渾沌,窺窟莫測,虛而無象,焉知其極,故曰無極。即日由無極而生,須明無極之義。自無而有,一氣動盪,虛無開合,化生於一。渾圓廓象,陰陽感如,喻而名之,是爲太極。故曰:若論先天一事無,後天方要著功夫。太極者,爲萬物初始也。太極爲渾圓之一氣,懷陰陽之合聚,此氣動而陰陽分,此氣靜而陰陽合。動靜有機,陰陽有變。太極陰陽之理貫串於拳勢之中,有剛柔之義,順背之謂,曲伸之分,過與不及之謬也。習者與人相搏,須隨其勢曲而旋化蓄勁,引其過與不及而擊之,擊伸發勁以直達疾速,此圓化爲方之義。彼剛攻而以柔虛實,此謂走化。彼欲抽身則粘纏,緩隨急應,彼莫測而膽寒;虛實互換,彼崩潰而心驚。理用俱明,方悟勁之區別,熟而生巧,漸能隨心所欲。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句,實拳法之內功也。師傳曰:寅時面南,松身神凝;吐納自然,撮抵橋通;陰陽和合,攢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應;慎而密之,久行功成。人身中者不偏,二脈隱於身內,氣暢無須倚,氣行現心意。渾圓一漾而貫全身,虛感之物而寓靈動。擊左左空,擊右右空,如充氣而圓,無處受力;似簧機受壓,反彈隨勢。壓之重而彈愈強,力之沉而空愈深。
武技之道門派各異,惟內家者勢別勁異,渾身一氣如輪之圓活,虛實轉換旋化隨勢。不明此者,久難運化。堂室難窺。理用相合,太極真諦,習者不可不詳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規,久恆自成也。
從現在收集整理而得的趙堡太極拳拳譜拳論來看,早期的趙堡太極拳宗師著述有大量拳論,涉及練拳的方方面面,因篇幅所限,今只列舉一二。通讀這些拳論,可以看出,因爲早期太極拳界並無源流之爭,均認爲太極拳源自張三丰是自然而然之事,故早期的太極拳譜論中多是以論解拳理拳法理論爲主,少專門介紹師承源流的論述,關於源流方面,往往只是口傳,例如:在趙堡太極拳圈內,有這樣的口訣流傳:『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玉皇大帝,正坐當筵。帝君真武,列在兩邊。三界內外,億萬神仙。傳於拳術,教成神仙』,其中真武即爲武當之真武大帝,趙堡太極拳認武當、尊三豐之意可見一斑。
認真品讀上述拳論,可以看出,趙堡拳先師均認爲太極拳源自道門,並且,拳譜中有不少詞句系張三丰所著拳論之原句,論述內容均是以張三丰、王宗岳拳論爲指導,秉承張三丰太極煉丹思想,從內丹修煉學角度來闡解太極拳,是爲對張三丰太極拳修煉體系的繼承與發展,文理句意中體現出早期趙堡先師對張三丰的尊崇。
時至近現代,隨著趙堡太極拳的廣傳,湧現了大批有實力有影響的趙堡太極拳明師,他們自然而然地繼承了趙堡先輩的尊師觀,更加旗幟鮮明地認祖武當,崇敬張三丰。民國時代,趙堡太極拳宗師杜元化在【太極拳正宗】(1935年版)中寫道:『世皆謂是三豐祖師所傳,余亦特信。想當彼時,三豐祖師因亂世,隱居武當,號日丹士。將此拳練至神化之域,技冠當代,名著環球。朝野之人,無不欽佩。在武術中不亞孔子。在文學內集郡聖之大成。所以,斯術號爲武當派』,從而認宗武當;被譽爲『西北二鄭』的武當趙堡太極拳一代宗師鄭悟清,其著作【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闡秘】、鄭悟清之子鄭瑞【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原寶山【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宋蘊華【武當趙堡太極拳圖譜】、劉會峙【武當趙堡傳統三合一太極拳】、劉瑞【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趙增福【武當趙堡大架太極拳】等,這些知名太極拳傳人在其專著中均以武當趙堡命名,堅定地認宗武當。此外,趙堡太極拳傳人也積極參加、參與武當山組織的趙堡拳活動。如2005年武當趙堡太極拳聯誼大會,便有近千名武當趙堡太極拳的骨幹傳人聚會武當山,朝山敬祖,簽名認宗,以實際行爲顯示對張三丰的崇敬。
(二)陳式太極拳
對於陳式太極拳的創始,有多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說法,認爲陳式太極拳是由王宗岳傳趙堡蔣發,蔣發傳陳家溝陳王廷(公元1600~1680年)以後所形成的獨具風格的太極拳;二是陳氏後人陳鑫(公元1849~1929年)在其晚年遺著【陳氏太極拳圖說·自序】中認爲,陳式太極拳創於陳家溝陳姓始祖陳卜(元末明初人):第三種說法是本世紀30年代,唐豪根據孫陳王廷留在【陳氏家乘】中的一首【長短句】,其中有『悶來時造拳』一句,據此認定太極拳創自於陳王廷;還有一種說法認爲是蔣發直接傳於陳長興。
在陳鑫以前,按陳式拳傳承的傳統說法,陳式太極拳傳人也尊蔣發,尊武當張三丰爲拳祖,根據陳式太極拳宗師、楊祿禪師父陳長興(1771~1853)之序文,『興自總角之年,每於讀書之暇,即從師學習武術。會拳勇一道,真傳甚稀矣。惟我師蔣先生爲王宗岳門下之高弟子,得內家武當悟修之真傳也……』(【體育文史】1988年第4期雍陽人著【太極拳源流考證·陳長興序】,及【武魂】1991年第6期44頁,胡海牙所傳出【陳長興序】)
在陳鑫、唐豪、顧留馨及陳氏家族的影響下,近現代陳式太極拳傳人多認陳王廷爲太極拳祖,但也有例外,如陳式太極拳大師馬虹曾在【試論道家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一文的第三部分『太極拳理與道家思想』中寫道:『張三丰爲武當道士,著名的道教學者、文藝家,他精通儒釋道,主張三教合一。他在總結先賢前能理論和和實踐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煉功體驗,創編了太極拳,他是太極拳發展的集大成者。』(【武當】1997年第1期),直接認爲武當張三丰爲太極拳的創編者。
近年來,隨著對太極拳史研討的深入,重新考證【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家乘】,以及陳氏家族所提供的【陳王廷蔣發】畫像等資料,發現其中多有作偽、武斷臆測、自相矛盾現象,從而徹底否定了陳王廷、陳卜創拳的說法。甚至當初力挺陳王廷創拳的太極拳名師、武術理論家顧留馨晚年態度也有所轉變,他晚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武術界的有些問題現在應該重新評價了,對於這些,唐豪先生晚年也曾多次地談過,認爲有些提法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當然,研究結論本身也不是定論的,隨著研究的深化和掌握材料的不斷豐富,一些問題會越來越清晰……有錯就改這是我們搞學術研究的人應持的基本態度。』(【武當】1997年第10期【功留人間,德馨武壇——追憶當代著名武術家顧留馨先生】),間接說出陳式創拳的不準確性。
(三)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起自楊露禪(1799~1872),在傳承過程中,楊式傳人均尊張三丰爲拳祖。楊式傳人認爲,太極拳起自張三丰,數代傳與清乾隆王宗岳,再傳與蔣發,由蔣發傳陳長興,由陳長興傳楊露禪。
楊式太極拳是目前中國普傳最爲廣泛的太極拳種,因此習練與研究該拳的人數甚眾,湧現出了一大批藝精功高且具廣泛影響力的太極明師,他們著述有大量太極拳論著,其中大都附有張三丰、王宗岳、蔣發等先師拳論,同時,在其源流部分,大都介紹有拳祖張三丰的相關傳說。除此以外,在楊式傳人的傳拳活動中,還自發組織有祭拜張三丰拳祖的活動,從而有力地證明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尊崇武當張三丰。
楊式太極拳自楊露禪起,便保存了大量關於太極拳源自武當張三丰、王宗岳的記載,至楊氏後代傳人,均認張三丰爲拳祖,如楊露禪之孫、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楊澄甫在【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言:『先大父更詔之曰:太極拳創之宋末張三丰,傳之者爲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先生發唯一之弟子』;在【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中的【太極拳原序】中記有:『洪武初,(張三丰)至蜀太和山修煉結庵玉虛宮,經書一覽成誦。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當山,與鄉人論經書談說不倦。一日在屋誦經,有雀鳴聲飛下展翅扇打,長蛇搖首微閃,躲過雀翅。雀自下隨飛樹上。少時性躁,又飛下翅打,長蛇又蜿蜒輕身閃過,仍作盤形。如是多次,並未打著。後真人出,雀飛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極,以柔克剛之理。』兩則序文簡要記敘了張三丰創拳過程及太極拳師承,清楚地表明了楊氏家族對張三丰的尊崇。
在楊澄甫的努力下,楊式太極拳向社會廣傳,後世傳人繼承了楊式太極拳的源流觀,尊張三丰爲拳祖,如陳微明【太極拳術源流】:『拳術有內外家之別,外家傳自少林,內家始於宋之張三丰……』明確拳祖爲張三丰;在【太極拳術·序】中又寫道:『余幼聞武當派太極拳之名,心慕之而未遇知者……太極拳術,宋張三丰祖師所傳也,稱爲武當內家,其異於外家者』再次肯定了張三丰爲拳祖。
董英傑在【太極拳釋義】(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第四次印刷P9-10)中,新吸納收錄有宋遠橋著【宋氏太極拳源流支派論】所述:『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唐代於歡子許宣平,至餘十四代,有斷亦有繼者……蓮舟與余常與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相往還。後餘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於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丰。三豐蓋張松溪、張翠山師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煉,餘七人在山拜求請益者月余而歸。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極功之別名也。此言七子之太極功,均傳自武當之張三丰、李道子也。』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益臟腑】:『拳術有內外二家之分,日少林、日武當。武當即張三丰之太極內家拳也。』
趙斌、趙幼斌、路迪民合著的【楊氏太極拳正宗】,楊振鐸著【中國楊氏太極】等著述均尊張三丰爲拳祖。
24式簡化太極拳的創編者、太極拳大師李天驥,在其主編的【武當絕技秘本珍本彙編】收入杜元化【太極拳正宗·太極拳溯始】,明確指出太極拳祖爲張三丰,同時,李天驥生前獻出家藏文物【張三丰自畫像】,經考證,該像爲張三丰於明初繪贈歧陽王李文盅。像上原有李文忠的後裔李德耀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題字云:『迨先大人北徙,像淪入宗人家,不復得。乙卯(嘉靖三十四年)長兄統師來京,出重資購之,已寸裂。得良工始完如舊觀,未必非仙之靈默佑雲。耀記其始末,俾後人知像出於仙繪。』
除此之外,據【紀念三豐祖師澄清太極源流】(宋志堅·台北.【武當】1993年第6期)記載:『今年(1993)五月十一日即農曆四月初九,是太極拳聖張三丰祖師745歲誕辰紀念日,每年這天中國及東南亞與美國等地楊、吳兩系太極拳團體,都聚會慶祝。此舉無非尊崇流源,發揮師承倫常的維續。近四十年前尊奉張三丰祖的太極傳人,不分門派,和衷融洽,始終不渝。最早一次張誕聚慶,是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的農曆四月初九張祖679歲誕辰,上海致柔拳社(1925年創立)陳微明社長發起祖師誕辰爲紀念日,遠近太極拳習者,近百人參加。台灣太極拳界祭祀肇始於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張祖720歲誕辰,那是筆者在台北市太極拳委員會發起,假世界紅十字會大廳舉行,推請國代宗福亭師兄主祭。祭前會經大家商議決定餐費與儀式,群憶鄭曼青公累言張祖生前尊孔,故商定采祭孔儀式三獻禮,當時太極拳學術研究會韓理事長振聲也曾連續參加幾年,迄今在台灣已是第二十五屆祭祀了。』由此看出,楊式拳派尊崇張三丰不僅僅是停留在口傳或譜記之中,而且已升華爲一種儀式活動,一種信仰,以此來紀念、頌仰三豐祖師的創拳之德。
時至現代,因時代變遷,大規模的祭奠三豐拳祖活動已不多見,然而,在楊式太極拳圈內,從2002年起,每年都舉辦有楊式太極拳傳人聯誼活動,在活動中也多有體現尊三豐爲拳祖的印記。例如2005年,西安楊式太極拳聯誼會,出專輯【楊式太極拳匯真】一書,封頁即爲張三丰祖師座像,書中集錄張三丰相關拳論認祖張三丰的情節自不在話下。
總而言之,楊式太極拳是目前傳播最爲廣泛的拳派,楊式太極拳雖然源傳於陳長興,但楊式太極拳派的傳人均尊張三丰爲拳祖,否認陳式的陳王廷創拳說,這在太極拳這個極具傳統尊師美德的拳派中,是很反常的。合理的解釋也許只有一個,那就是陳長興時代,陳式太極傳人亦尊張三丰爲拳祖。
從楊式太極拳派的拳學著述及相關活動中可以看出,楊式拳傳人,均認爲太極拳源起於武當張三丰,是爲武當張三丰的鐵桿擁護者。
(四)武式
武式太極拳源起於河北永年人武河清(1812~1880),字禹襄,武禹襄學自趙堡鎮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宗師陳清萍,後傳李經綸(亦畲,1832~1892),傳李寶廉(石泉)、李寶讓(遜之,1882~1944)、郝爲真(1849~1920),由郝爲真、李遜之、李石泉後,武派太極拳始廣傳。
武派太極拳認祖三豐的書面資料,最早見於李亦畲1867年手寫【太極拳小序】,序文開頭便說:『太始拳始自張三丰,其精微巧妙,宗岳傳論詳且盡矣。』當時楊露禪、武禹襄均健在,下文續說:『後傳至陳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乏人,我郡南關楊君愛而往學焉,旋里後與比較,伊不肯輕易授人,僅得其大概,素聞趙堡陳清萍,精於是技,逾年因公赴豫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
武禹襄之孫武萊緒所寫的【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太極拳自武當張三丰後,雖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著有論說外,其餘率皆口傳,鮮有著作。先王父有【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複本心得,闡出【四字訣】,使其中奧妙,不難推求,誠是技之聖者也。』
武氏太極拳第四代嫡系傳人李錦藩,曾著拳譜一套四本,即【悔藝精言】上下兩冊、【舊譜再繕】一冊、【掘遺綴初】一冊。在【掘遺綴初】中【五字訣·附序】記有:『太極拳始於宋朝張三丰先生,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君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
在【舊譜再繕】後頁中著有『予閱聊齋十四卷,李超武技傳識此技、始未王漁洋雲拳勇之技、少林爲外家、武當張三丰爲內家、三豐之後又有關中人王宗岳傳溫州陳州同,州同明嘉靖間人,故今兩家之傳盛於浙東順治中王來成字征南,其最(?)人也,征南之徒,又有僧耳僧尾皆僧也。』
徐震於1937年著【太極拳考信錄】、【太極拳譜理董辨偽合編】,其中也有不少篇幅指出太極拳拳祖爲張三丰。
(五)吳式
吳式太極拳的創立者爲河北大興滿族人全佑(1834~1902),全佑從楊祿禪學太極大架,後隨楊班侯學小架,全佑子鑒泉,自小從漢族,故改姓吳,從其父習拳,再從宋書銘學宋氏太極拳,後稱吳式太極拳。近代學有大成者有吳公儀、吳公藻、吳英華、馬岳梁、吳圖南、徐致一、王培生等。
吳式太極名家徐致一(1892~1968年)在1927年著【太極拳淺說】中說得很中肯:『三豐之後,得其真傳者,始以山右王宗岳見稱。王氏述三豐遺論,著【太極拳論】、【功心解】等多篇,說理精妙,言簡而賅,今所流傳者,實宗其說。』
吳公藻(吳鑒泉次子)所著之【太極拳講義】(1935年出版)一書之中。其內容所載『王譜』與陳微明所傳『王譜』相同(個別字有所訛誤)。另以【太極法說】爲名,匯總了『楊譜』中的古譜32目及【張三丰承留】、【口授穴之存亡論】、【口授張三丰老師之言】、【張三丰以武事得道論】古譜四篇,以示認宗武當,尊崇張三丰。
吳式、楊式太極拳名家吳圖南(1994~1989)在1936年著【國術概論】中評價說:『三豐之後,有王宗岳者,得先師真傳,名聞宇內,著作甚多,於太極拳中之奧妙,闡發無遺。誠所謂經緯之才也。』在【吳圖南太極拳精髓】一書中,又將【張三丰傳】收入其中。
吳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太極拳的健身與技擊作用】一書中,有李和生先生的序文:『宇宙洪荒,天地冥杳,元陽上布,動靜離合而立象,萬物遂生,此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人生於世,寒暑燥濕,失於調理,陰差陽錯,而魔病纏身,形槁體弱,三豐祖師修道武當,取敦頤太極之深蘊,用河洛演變之至理,揣【周易】消長之哲訓,純任自然而作太極拳。』
以上拳譜記載可以看出吳派明師傳人對張三丰的崇敬。
(六)孫式
孫式太極拳的創立人孫福全(祿堂1861~1932),師從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之師郭雲深,又師從程廷華學八卦掌,師從郝爲真學太極拳,民國年間又曾至武當山訪師取經,遂融太極、形意、八卦三家之長,創立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孫式太極拳。傳人有孫劍雲,孫存周等。
孫祿堂【太極拳學·自序】中寫道:『乾坤肇造,元氣流行,動靜分合,遂生萬物,是爲後天而有象。先天元氣,賦予後天形質……張三丰先生,修道於武當,見修丹之士兼練拳術者,後天之力用之過當,不能得其中和之氣,以致傷丹,而損元氣。故遵前二經之義.用周子太極圖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後易之數,順其理之自然,和太極拳術,闡明養身之妙……民國八年十月』(李師融【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台北逸文武術文化公司出版)
孫祿堂【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中提及:『今之談拳術者,每雲有內家外家之分。或稱少林爲外家,武當爲內家……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
孫祿堂之女孫劍雲,作爲孫式太極拳的第二代掌門人,在其【孫式太極拳】也把【張三丰太極拳】收入其中。由孫式兩代掌門的尊師三豐拳祖傾向,可以看出孫式拳亦認張三丰爲拳祖。
(七)南派太極拳
南派太極拳,是指陝西派陳州同傳孫十三老,傳給張松溪,張松溪再得張三丰真傳,後來傳播於江南,而形成的一派太極拳體系。因此派以張松溪爲代表,故傳統上也稱爲『松溪派太極拳』。松溪派太極拳傳人主要有:王維慎、譚本倫、游明生。
(八)李派太極拳
據李派拳訣譜介紹,李派太極拳亦稱『武當嫡傳悟修派太極拳』(得自陳長興之【序】),由李瑞東(1851~1917,天津武清縣人)開創,李派太極拳由楊露禪傳王蘭亭,王蘭亭代師傳藝於李瑞東、司星三。李瑞東後遇南派太極傳人甘淡然,學得『武當金蟾派太極功』,開創李派太極拳。
李瑞東傳李秀英、陳繼先,陳繼先傳張萬生,張萬生傳張紹堂,張紹堂傳杜子宇。
(九)猶龍派太極拳
清光緒年間,北京武術名家司四銘(字星三),與李瑞東同學楊式太極拳於王蘭亭,後遇武當山道人裴遠臣,學得『武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司星三後傳拳藝於外甥張振之,張振之傳張鴻逵、周文清、閻行莊、王逸樵等。
由於李派太極拳與猶龍太極拳的近親關係,兩派拳史相近,同來源於武當,故兩派傳人均尊武當張三丰爲拳祖。
(十)武當張祖太極拳
張祖太極拳之張祖,即爲張三丰,其傳承關係爲張三丰傳邱元靖,邱元靖傳趙大斌道人,趙大斌傳元虛子道人,元虛子傳陳玄明真人,陳玄明傳艾蓮池道人,艾傳李鳳祥道人,李傳尚道明道人,尚傳陳蔭昌道人,陳傳明了道人、顧殿一道人,明了道人傳自然道人張鶴亭,張鶴亭傳虛無子道人、張其發,虛無子道人、張其發傳張興洲,張其發傳李仲良。據張興洲提供的家傳譜【太極拳道論】文,及張興洲之徒楊春所著【武當張祖太極拳】也證明了張祖太極拳認祖武當,尊師張三丰。
(十一)武當顧式太極拳
武當顧式太極拳由清初武當雲遊道長顧殿一所傳,顧殿一傳於河北魏縣小戶村劉丙,劉丙傳鄰村楊老鳳,楊老鳳傳廣平縣盧董村人陳華,陳華傳盧鳴金,盧鳴金傳曲周縣白寨村張奇,張奇傳子張明芹,張明芹傳張斌,張斌傳劉登信。
據劉登信言,在顧式太極門內,師傅授徒,均口傳太極拳祖爲張三丰,劉登信著【武當顧式太極拳】,也說明顧式太極拳認宗武當。
綜上可以看出,目前的太極拳界,除陳式拳派尊陳王廷爲拳祖外,其他拳派均認武當張三丰爲拳祖,尤其以楊式、趙堡拳爲最甚,這一方面是因爲目前此兩派拳傳播面較廣,習練人數多,拳理源流歷史研究得透澈明晰,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許多偽證,另一方面,五大派的傳人多以張三丰內丹修煉爲指導,習練太極拳切身體會到了以張三丰益壽延年不老春之宗旨,從而堅定地認爲張三丰爲拳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