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3|回覆: 0

[形意拳] 峨眉武術的歷史源流

[複製連結]
沙坡 發表於 2012-3-2 0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術網資料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峨眉山是道家思想之祖李耳的『授道』之地,被稱爲道教的『第七洞天』;又是普賢道場,是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正是因爲這『洞天』、『福地』的靈山秀水,吸引了無數帝王將相、世外高人以及追隨仙道、佛道思想的凡夫俗子,前來求道學藝,因而峨眉山被稱爲『天皇真人論道之地,楚狂接輿隱逸之鄉』。正是由於有『仙』,有『佛』,有隱逸的『世外高人』,峨眉武術就變的豐富多彩,高深莫測,令人遐思、嚮往。峨眉山被稱爲中國三大武術流派之一—峨眉派武術的發源地。


  峨眉武術發源地峨眉山的大峨山、二峨山如美女之秀眉,古稱爲『娥媚』,峨眉山下嘉州古城如鳳凰展翅;民間還有傳說:峨眉武術是『九天玄女』所創,後有玄女劍法傳世;再加上峨眉常用兵器中的『峨眉刺』如女人的髮簪,使峨眉武術被許多人聯想爲是女人(尼姑)所創的拳術。其實,它是後人根據人們對女人沒有防範心理的特點,創編了峨眉派其中的一種武術形式(現在四川峨眉、成都以及河南開封一帶流傳有此種拳術),這種技法體現了峨眉武術的一個多善『誘』、『變』 的特點,它區別與北方武術的大開大合,強攻硬打,它同時也是體現四川人身材矮小,必先『誘』後『打』,善出陰招的拳術風格。但峨眉武術決不是女人(尼姑)所創編的武術流派,據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主席、峨眉山佛教協會主席、峨眉山高僧釋永壽大師在峨眉山舉辦的三大武術精英賽時說:『峨眉山從來沒有什麼出名的道姑和尼姑,女人創峨眉武術,純粹亂說』。


  峨眉武術起源於峨眉仙山,流傳於巴蜀民間,並吸收各派之精華,紮根於巴蜀大地,流傳於中外。
  
  峨眉武術經過峨眉山的道、儒、佛等宗教文化、武術的相互融合、滲入、鬥爭促進了峨眉武術的發展;同時受到了古代冷兵器時候的戰爭和四川獨特的『湖廣填四川』等等移民文化、武藝的影響,促進了四川武術融各派武術爲一體;再加上巴、蜀各族人民在生存鬥爭中受到民俗、民風及自然環境的影響,獨創了內外兼修的峨眉武術。從廣義上講,巴渝武術統稱爲峨眉武術。峨眉武術是『峨眉山、樂山大佛』――這一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峨眉武術經過峨眉山的道、儒、佛等宗教文化、武術的相互融合、滲入、鬥爭促進了峨眉武術的發展;同時受到了古代冷兵器時候的戰爭和四川獨特的『湖廣填四川』等等移民文化、武藝的影響,促進了四川武術融各派武術爲一體;再加上巴、蜀各族人民在生存鬥爭中受到民俗、民風及自然環境的影響,獨創了內外兼修的峨眉武術。從廣義上講,巴渝武術統稱爲峨眉武術。峨眉武術是『峨眉山、樂山大佛』――這一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還本清源、中華一絕
  
  峨眉山,百十萬年間,披風沐雨,岩變泥土,草生木長,清流奔瀉,修竹繁盛,層巒疊嶂,奇峰高聳,綠蔭滴翠,幽谷深邃,林木珍奇,大有秀甲天下之姿。優越、如此奇特的自然環境,孕育和豐富出獨特的峨眉武術文化。
  
  據史記載,【山海經】中所說皇人、中皇、西皇三山即今之峨眉三峰。【五苻經】載:皇人住峨眉山北,絕岩之下,蒼玉爲屋,黃帝往授三一五牙之法(運用陰陽五行的學說修煉人體精、氣、神的內功心法,據四川老拳師介紹,民間流傳的『萬法歸宗』手抄本就講的有該法),『三一者乃上皇首篇也,能得之者,萬禍不能幹矣。』各種文字記載『軒轅黃帝曾來峨眉山求道,故皇人所居之地爲皇人山。皇人即道家思想之祖李耳(廣成子又稱李老君),老君渡軒轅成仙。』並傳授軒轅長生不老的內功心法。正史人曰【魏書、釋志】載:『道家之源,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王京爲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爲飛仙之主……授軒轅於峨眉,教帝嚳於禾文德……』,峨眉山有了仙家遊歷和居所後就有了道教的開發。現在峨眉山還留有當年軒轅黃帝接受李耳授道的之地,即『授道台』風景名勝地。
  
  由此可見雄、秀、奇、險,絕美天下的峨眉仙山,以其變幻殊異的雲海、佛光、晚霞和迷離於山間奇澗的神水、怪石,早已自然的成了歷代仙家、方士和具有仙道思想的騷人墨客修持習靜與追蹤訪勝的理想境地,也成了一些不滿現實的高人、怪才隱居的好地方。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是因爲峨眉山有『仙』、有『佛』、有隱居修煉的『高人』,也就演繹出峨眉武術內外兼修的神功。
  從五帝到三國,道教因其練丹、巫術,強身健體和與自然的鬥爭、集團利益的爭鬥需要,與時漸盛的發展起來。爲此也引來歷代眾多的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的求仙問道,以求延長壽命。
  
  史載,周武王伐紂得到巴蜀之師的襄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戰,武藝高強,並在戰爭中得到發展,從而奠定了峨眉武術技擊發展的基礎。由於社會矛盾的加劇,促使了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也促進了峨眉武術在民間的發展。富豪貴族爲顯示自己財富、身價與娛樂等的心理自尊要求,讓其武士、下人和百姓等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搏鬥、角力、手搏比賽,進而深化了峨眉武術的技擊性。
  
  宮廷、貴府爲滿足視、聽覺感官的享受,把技擊動作進行了藝術加工,搬上了舞台。在民間,應民俗、民風的延習,勞動人民爲消閒、娛樂的需求,把各種技擊手段、方法、技巧,編織成流連生動的程序。比較典型的是集技擊、藝術爲一體,又廣爲流傳巴蜀民間的,傳承春秋戰國時期的『巴渝舞』。由這諸多因素的促成,逐漸產生峨眉武術套路的雛形。
  
  峨眉山市出土的戰國青銅兵器以及樂山各地出土的各種岩墓、陶俑中的武術舞蹈,可以窺見當時峨眉山習武之風。
  【樂山市市志】、【峨眉山縣誌】、【四川武術大全】記載的『峨眉通臂拳』是由戰國時期的『白猿公』(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號洞靈子)司徒玄空仿山猿創編的武術套路(現北京牛街流行的白猿通臂拳也系峨眉派這一分支),這是有史記載的中華武術第一人。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五斗米道』於西蜀鶴鳴山(或作鵠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張道陵自稱太上老君降命其爲天師,故稱張天師。民間相傳張道陵爲養生功、縱慾生精的奠基者。
  奉晉代道教在峨眉山崛起,西晉佛教隨至,到了唐代二教勢力相當。宗教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峨眉武術的發展。隋唐之際峨眉山高僧、道士雲集,他們汲取仙山道教的動功和佛教禪修的靜悟,逐步完善、發展了動靜結合,內外兼修,長短相應,剛柔相濟的峨眉武功。
  
  據【樂山市市志】記載,北宋的文學家蘇軾堅持練劍習武和修身養性,在原樂山地區的眉山縣著有【養生頌】、【養生論】等傳世之作。南宋峨眉山武僧,德源長老集山中僧道武技之長,編撰【峨眉拳術】(手抄本)一書,爲此,峨眉武術從實踐到理論有了一定的文字記載。德源長老則師峨眉靈猴,創編了白眉拳、火龍拳,傳至明代,已名聲大震。南宋建炎元年的白雲禪師,運用醫家之陰陽虛實、人體盛衰之機理,結合僧道武術中的動靜功法,擒拿八法,點穴擊要,融合一氣,創編【峨眉氣樁功】12節(後稱『峨眉十二樁功』)。
  時有明代著名的愛國將領,右都御史唐順之作【峨眉道人拳歌】(【荊川先生文集】卷二):『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險中呈巧眾盡驚,掘里藏機人莫究』。白眉拳、火龍拳、猴拳流傳至今,乃中華武術精湛的保留拳法,世上聞名遐邇,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武術文化遺產。
  峨眉武術傳至明代,臻於成熟,技驚天下。明清時期佛、道兩家相爭,使峨眉拳有了空前的發展。清初太空和尚、神燈法師和清虛道長,雲遊四方,參師訪道,與少林、武當高手交流,領悟到各派之精要,苦心磨礪,練就了『峨眉子午門』拳法;碧雲、靜雲二道長創『八卦拳』(據黃林派傳人說黃林"四平拳"就是該拳);付雲和尚創『虎爪拳』;峨眉山僧人仿白鶴之勢創『六通拳』;民間有傳董海川來峨眉山學峨眉八盤掌,創(傳)八卦掌,現在田氏八卦掌傳人也記錄了該拳與峨眉武術有較深的淵源;此時的峨眉槍法也響譽華夏,明吳殳著【手臂錄】對此有精彩的介紹。
據1991年四川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峨眉山政府編撰的【峨眉縣縣誌】對峨眉武術的演變、發展、形成有記載如下:峨眉山道士,自晉代起,不居石洞,建觀修住。唐代以後,很少煉丹服藥,注重自身修持。宋代以後,有的道士由養生鍊氣而煉成內功。明代達到高峰,少數道士,內功高超,與拳技相結合,演變成峨眉派武術。明代唐順之著的【峨眉道人拳歌】對此有較爲生動記述。以後僧人也練武功,峨眉武術日益精進,獨樹一幟。到了清代,山上高手輩出,名聞天下,與武當、少林鼎立而三。四川武術,大都發源於此,故峨眉武術成爲四川武術的總稱,民國時期,豬肝洞的尹道士、蔡道士,功夫較深,能拳、掌擊碎石塊。
  所以經過幾千年的積澱,明代以後,峨眉山道士將內功與拳技相結合,才正式形成了內外兼修爲特色的峨眉武術,清代峨眉山僧人將峨眉武術發揚光大,此時在中華武術這一大的武術體系中,峨眉武術、少林武術、武當武術(同時)被稱爲三大武術流派,並缺一不可。峨眉山從此也被世人稱爲峨眉武術的發源地。
  由於峨眉武術根深、枝繁、葉茂,歷史衍變、發展錯蹤複雜。我們還難以進行全面的概括,但僅從1983年四川省體委爲搶救、整理峨眉武術文化,對川渝數千名60歲以上的老拳師的採訪和技術錄相,對四川武術資料進行挖掘的不完全統計,其拳術、器械及練功方法就已有2368種之多,有的還包容了少林、武當等各派的精華,又有獨特的『四川』特色。即武功特色爲:內外兼修;套路特色:套路短小,拳打臥牛之地;技擊特點:後發先至、擒拿封閉、背鎖刁揉、鉤彈蹬踢、吞吐浮沉。峨眉武術總的來說是:縮、小、綿、軟、巧,確係中華一絕。
根深葉茂,獨領風騷
    巴蜀歷史上大的戰爭與大的移民,外來文化、武藝的充實,使峨眉武術文化這一主體得以不斷的豐富、融促。這對峨眉武術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樂山市志】記載:『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都尉墨伐蜀,蜀王戰敗被殺,秦滅蜀。遣大批富豪、文人、藝人,移民入川,廢除奴隸制,改巴蜀二國爲巴郡、蜀郡置南安縣(今樂山市市中區)。由此,大量的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武學、藝技流入四川,從而使峨眉武術得到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豐富。
  
  東漢建安19年,公元214年,劉備在四川以成都爲中心建立蜀漢政權,趙雲沿岷江而上攻取犍爲郡城,任李嚴爲犍爲郡太守。大量的北方、中原文化和武術流入四川,再次豐富多彩了峨眉武術。
  
  明末,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建立的四川大西政權於嘉定置平定府,領嘉定州。清順治8年,公元1651年,張獻忠義軍劉文秀部攻占嘉定。清順治9年,公元1652年,吳三桂攻占嘉定,劉文秀敗走。此時大規模的湖廣移民進入四川的搬遷運動,對峨眉武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另外,樂山市青神縣的王小波、李順以及彭山縣的白蓮教,馬邊、洪雅等地的紅燈教、義和團(相傳有宗教色彩的峨眉神拳)等農民起義,使峨眉武術有了較深的群眾基礎。此外,從峨眉山縣符溪鄉柏香林在1963年至1972年出土的180件各種青銅兵器和樂山、彭山出土的各種武術舞蹈崖墓、陶俑以及樂山城用於抵禦戰爭的嘉州古城牆,可以窺見當時峨眉武術盛行之風。
  抗日戰爭時期,1935年夏季,國民黨政府爲了其統治加強的需要,在峨眉山報國寺成立了『峨眉軍官訓練團』,在全國組織了一批武林人士入川。再加上戰事的脅迫、一批武術名家如鄭懷賢、張文廣、朱國福、朱國貞、溫敬銘、劉玉華、李雅軒、萬籟生、郭子平、張英振、相法武、張騰蛟、李國操、余發齋、余鼎山、李崗傑、胡宏國等武林高手入川,對峨眉武術的更加豐富、激進起到了相應的作用,同時也對峨眉武術起到了較大的衝擊,使峨眉拳系變得錯綜複雜。
 因各種原因,各地的武術人士追隨仙道、佛道的思想和追求至高無尚的武術境界,使峨眉武術融進了各派武術精華,受巴蜀民俗、民風、自然環境的影響,自成體系,即峨眉武術是以那似快而慢,快慢相間,似剛而柔,剛柔相濟,似後而先,後人發而先人至,內外兼修的功夫,神秘虛幻,高深莫測,被世人所矚目。據今人不完全統計,巴渝武術有各種拳種及門派68個。
  明代唐順之在【峨眉道人歌】中這樣記敘峨眉武術?『忽然豎法一頓足,岩石迸裂驚砂走。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天魔翻翠袖……形人自詫我無形,或將跟掛示之肘……翻身直指日車停,縮首斜鑽針眼透。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猶言技癢試賈勇,低更作獅子吼……餘音未盡已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道人變化固不測,跳上蒲團如木偶』。峨眉武術如此出神入化,令人嘆絕。
  
  我們可以這樣認爲,峨眉武術不僅是中華武術起源最早、拳數種類最多、拳數體系最完整、風格特點最明顯的武術流派,而且其武術文化內涵也最豐富。
  
  據眾多四川老拳師介紹,石達開的記室(秘書)流落江湖,削髮爲僧隱居峨眉仙山,法名『湛然法師』,他在峨眉拳譜-【拳乘】(殘本)開篇寫到『一樹生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光義滿江湖』,來說明峨眉武術枝繁葉茂,並非實指峨眉武術就是只有這『五花八葉』。『五花』被一些人理解爲,是指灌縣的青城,豐都縣的青牛,通江縣的鐵佛,開縣的黃陵和涪陵縣的點易,五個當時袍哥組織聯絡堂口的地名,實是暗號;『八葉』是指「僧、岳、趙、杜、洪、會、字、化』等八大門。對此十大武術教授習雲太老師作文給予了否定,他認爲現在一提到峨眉武術就是『五花八葉』,『五花八葉』一說是以偏概全,『八葉』是峨眉武術中的『客家拳』,不能夠完全代表峨眉武術。
  
  我們認爲『一樹生五花』是指峨眉武術是由峨眉武術的發源地峨眉山輻射到巴蜀的東、西、南、北、中。『五花八葉扶』是指各地域的峨眉武術又融入了各門派拳術精華,與巴蜀技擊之精妙相結合,自成體系,並形成門派繁多,各有特色,豐富多彩,享譽華夏的峨眉武功。
  由此可見,峨眉武術是中華武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