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084|回覆: 7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一章

  [複製連結]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4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章最後由 儒帥佛道法 於 2011-1-4 03:00 編輯 , n# M4 M& O" Y- G% |& O( D

2 f0 C5 u8 b' @8 r6 G

1.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讀】

1.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解讀【老子】,首先說必須對老子所說的『道』有一個大致的縱覽,按照以『老』解『老』的思路,可以首先從【老子】全文里找出『道』的一些基本特徵。在掌握了這些基本特徵之後,對於『道可道,非常道。』的真實含義,才能有所把握,不至於有根本的偏離。

第一個問題:在這裡『道』是指規律,還是指物質?這個問題可以從第二十五章的文字來解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從這一章可知,老子所說的『道』並不是指規律,而且指天地萬物的起源。首先老子認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進而認爲其『可以爲天地母』。『有物混成』很明顯,老子並不認爲『道』是規律,而是一種作爲世界起源的神秘物質。

但『道』作爲這樣的一種神秘的物質,它也要服從一個規律。按老子的觀點,即『道法自然。』可知,老子在這裡所說的『道』實質上是指服從『自然』這一規律,作爲天地萬物之源的物質。

第二個問題:『道』作爲天地萬物的起源,是老子對世界的終極認識嗎?也就是道是世界的本源嗎?這一點,可以通過第四章來加以解讀。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固然承認『道』是『萬物之宗』,但是他仍然坦言『吾不知其誰之子』。也就是『道』作爲這個世界的前身,是什麼創生了『道』,使之『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並『爲天地母。』,他也無從了解。所以,存而不論,只是指出『象帝之先』。也就是說,老子承認他不能斷定『道』爲誰所生,但是他可以肯定,『道』應該是先天帝而生的。對於道是天地萬物的起源。所以老子並沒有把『世界』局限於人們所已經認識的天地萬物。

所以,老子只是認爲『道』是天地萬物的起源,但是並非世界的本源,『道』並不是老子對世界的終極認識。

第三個問題:老子爲何認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前面引的第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承認對於天地萬物之宗,他也不知道其具體爲何物,只能肯定它的存在,所以很勉強地給之取了字爲『道』,取了爲名爲『大』。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看來,『道』只能讓你感受它的存在,甚至可以認識它的規律,但是完全掌握和了解它是不可能的。所以第十四章云: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也正是因爲『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可致詰,混而爲一。所以老子認爲表現爲『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道』,人們無法直觀地認識其本質。然而,老子能夠指出『道不可道,名不可名』的規律,恰恰又是因爲老子對於『道』,有了異於常人的深刻認識。老子對於道的認識,來自於對於天地萬物的認識之上的推理和直覺,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接下來老子雖然給『道』取名爲『大』,但是又云『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也就是說『道』也可以名之爲『逝』、『遠』、『返』,所以,道是沒有恆定的名稱。故而『名可名,非常名』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4 03: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儒帥佛道法 於 2011-1-4 03:03 編輯
: o# h* ~; l$ @3 y& x" B8 x. T2 G- Z2 `# h6 F& B) p
    1.2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5 b. T) U0 e3 Y7 j. J9 [    所以,老子接下來自己開始下定義:『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古文中『始』和『胎』通用。所以『天地之始』即『天地之胎』。老子把天地的胚胎之時稱之爲無。之所以稱之爲『無』,無非是老子認爲『胚胎』有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而且處於混沌原始的狀態,此時天地未分,萬物未作。老子把這個狀態稱之爲『無』。所以老子說的『無』並不是沒有,而是指一種『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惚恍』狀態。所謂『有名萬物之母』,則指天地已經基本形成,而且萬物開始毓育。老子定義其爲有。原來那個作爲天地本源的『道』,經歷了作爲天地之始的『無』之後,呈現爲『萬物之母』的『有』。就如同一個受精卵,首先發展爲胚胎之形,繼而初具人形,五官、四肢的輪廓開始分明。 / A# T  C% v3 f  [; Y

不管是『道』,還是『無』,還有『有』,均是『道』的不同階段,一顆種子從生根發芽,均是這粒種子自身在變化。當其長成一顆幼苗,則其作爲種子的形態不存在了,當其長成一棵大樹,則其作爲幼苗的形態不存在了。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理解老子爲何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但是其作爲種子之時,就決定其能夠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物質則一直是存在並發揮著作用的。

延章 發表於 2017-11-9 08:07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4 03:02
4 z$ s9 D0 `* ?! O. `" l本文章最後由 儒帥佛道法 於 2011-1-4 03:03 編輯 0 P; h- m% U6 M2 I6 q" k

& @+ H' J" _1 _# B/ G7 \  Y. }    1.2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6 o* k6 K1 h! s% i, ~& q+ g  J- h
希望兄台能結合帛書,楚簡,相互對照,能給自己的解讀一個更完美的自圓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4 22: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儒帥佛道法 於 2011-1-4 22:15 編輯
( G# g' G" A: D$ J7 _, d" Y4 f- O( Q% h& v$ Y3 Q( t* L
1.3 恆無欲,以觀其妙; 恆有欲,以觀其徼。
     有一些版本作『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觀其徼。』或作『恆無以觀妙,恆有以觀其徼。』主要是老子本身有一定的『滅欲』思想,但是也只是提倡少私寡慾。但是由於後來強烈的『去欲』意識滲入到【老子】之中,突出『禁慾』的思想,出現了文字的流變。而這種文字的流變實際上也是老子思想在流變的結果。
    老子強調『恆無,欲以觀其妙』。所謂『恆無』,老子認爲『道』是成始成終,無所不在。『天地之始』這個演變階段的結束,並不意味著『道』就是失去其本質性和決定性的作用。要掌握天地萬物演變的微妙之處,就應該保持這種『恆無』的視角,透過天地萬物的萬態分呈的表象,去認識其本質,而不被其迷惑和局限。
    當然,老子同樣也強調『恆有,欲以觀其徼。』所謂『恆有』同樣也是『道』之微妙的體現。在事物的不同階段,這種微妙如期形成事物表面的顯著變化。比方說,在老子看來,胚胎是發育成爲男孩,還是女孩是『道』決定的。男孩成長爲成熟的男子,也是『道』決定的。繼而經過中年、老年,最後死亡,也就是『道』決定的。正是『道』這種冥冥之中決定而又作用顯著的特徵,使得老子也強調『恆有,欲以觀其徼。』
" L/ U; t6 Z' J) F" Z
延章 發表於 2011-1-4 11:51 | 顯示全部樓層
呵呵,有嚼味,對道的解讀,可以進行更多的探討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6 19:41 | 顯示全部樓層
1.4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接下來,老子強調此二者,『同出而異名』。所謂同出,不管是作爲『天地之始』的『無』和『萬物之母』的『有』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而已,並非是兩種不同的事物。但是老子爲說『同謂之玄』呢?其實很簡單,因爲『玄』的本義就是生育和繁殖。在這裡實質就是從『天地之胎』,到『萬物之母』的孕育過程。正是有這樣一個過程,決定了天地萬物是我們看到的樣子,決定了我們自身的樣子,決定了我們能夠看到這個世界。
1.5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也就是生生不息,『眾妙之門』也就是指出這就是道的微妙所在。正因如此,道生一,一既而生二,二既而生三,三既而生萬物。老子說『道法自然。』其中應有之意就是『道法生』。道生一則道居於一中,正因爲如此,一則生二。一分爲二,一則不再,道居於二中,正唯如此,二則生三,繼而三生萬物。萬物也同樣如此生生不息,這就是微妙所在。
在漢字中與帶『玄』或許近似結構的有『茲、孳、慈、畜、育、麼 』等極其之多,除了極個別例外,其他均有生育、繁殖有關。而作爲個例的『弦』字,其小篆字體就已證明,雖然其中也包括『玄』字這樣的結構,但實質不然,而另有其形。
001.jpg
002.jpg
/ u  {. z9 z  J: |
003.jpg
接下來看一下,另一個帶『玄』字結構的『弦』字的字形演變。如下圖:
004.jpg
/ Y! M6 D# x7 v) |6 J
『絲弦』一詞說明,這個另有其義的『玄』是從『絲』演變而來。古文『絲』的寫法如下圖:
005.jpg
同樣從其字形演變的歷史,一眼便知,這個『同謂之玄』正是小篆中的『 』而決非所謂『弦』字之意的『 』。但是在金文中兩個字的字形卻有相同的寫法,均作『8』。這就是兩者混淆的原因之一。如下圖,【六書通】就把 『 』作爲『玄』字一種寫法,很可能就是以訛傳訛,也就是『麼』和『糹』的混淆所造成的。
006.jpg
所以【說文】中『黑而有赤色者爲玄』的說法,【釋言】的『玄,天也。』均是錯誤的。後人把『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理解爲形容道的玄虛奧妙,強調其非常玄妙,不易理解,從使老子的本來極其質樸的觀點,人爲蒙上一層神秘主義色彩,是相當不可取的。這恰恰是沒有正確理解老子『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這一句話主旨的結果。
延章 發表於 2017-11-8 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兄台這個解讀的方法,能聯繫到後面的章節進行互解,這個方法很合理
延章 發表於 2017-11-9 08:02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6 19:417 s& @6 }( O0 N3 V+ D" O- i1 u
1.4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接下來,老子強調此二者,『同出而異名』。所謂同出,不管是作爲『天地之始 ...

7 D4 U3 n% b+ M3 z% h7 z7 |兄台能夠從其他漢字關聯,廣引需要闡釋的漢字的字義,這種嚴謹的態度,即使是高校教授,也無人能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