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解讀】 4.1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 所謂『道沖』即『道盅』。『盅』是【老子】對『道』性質的描述,則特點就是虛而不盈、虛而不淈。至於何爲『虛』,在【老子】也是說得比較清楚的: * `# p) Y" o7 i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四章】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第五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兮其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 1)無形無狀、無色無味。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湛兮似或存』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2)無處不在,無所不存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3)無窮無盡、不淈不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 4)無邊無際、延綿不絕。 8 o; z0 O7 s2 Z* b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綿綿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實際上,根據這一些特徵,在現實的世界上最爲接近的物質,無非就是氣。但是古文氣字往往寫作『炁』或『氣』。在道家的經典一直沿用這個『炁』字,認爲『炁』並不同於『氣』。,此『炁』,不同於彼『氣』,是有原因的。老子認爲可以用『氣』描述『道』的外在特徵,但是還不足以描述『道』的本質特徵。所以【老子】第二十一章指出: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認爲和一般的氣不同,道之氣,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這正是因爲如此,所以,道最終生成的萬物各各有形態和物征。所謂『種瓜得瓜,種豆種豆』或者『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老子也正是對於這種規律的認識。而這種規律恰如【老子】第三十四章所言『萬物恃之以生而弗辭』在這個規律的背後,正是道在右左。當然進入現代社會,對於有生命的物種,我們進一步知道這是DNA在發揮作用。但老子那種時代則不可能深入到這一點。但是老子認爲道雖然虛無,但是卻萬事萬物芸芸而作的決定性因素。 作爲生命物種,沒有空氣就會死亡這一點,想必老子那個時代,對於這一點是相當明確了的。顯然老子說的『炁』並非空氣簡單,『炁』對於天地萬物的意義卻和空氣對於生命的意義是同樣的。也就正是這一點,【老子】把『道』和『炁』緊密聯繫起來。 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炁』字有一個『灬』字底,則說明古人已經掌握了水這一種物質,具備了固態、液態、氣態的特徵。所謂『炁』恰恰就是水從液態經過加熱成爲氣態的過程。同樣水對生命的意義也是不言而寓的。在郭店古簡中就有【太一生水】一篇。指出『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或始,以己爲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爲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道也。』 所以,可知早期道家往往要麼把『水』作爲『炁』一種特殊形態,要麼把『炁』作爲『水』的一種特殊形態,視爲同一種物質而已。老子在對於『道』的描述中也經常利用水的特徵來取譬: 如: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第四章】 『渙兮其若凌釋』、『混兮其若濁』【第十五章】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也。』【第三十二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第七十八章】 不管是『道』作爲哪一種形態,按照【老子】說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道』一旦演變爲萬物的形態,存在萬物之中。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仍然是由道來支配的,這種規律就是『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也就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雖然散布在萬物之中,但是仍然以炁(或者水)方式來使萬物之間相互調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