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84|回覆: 0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圖)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0-7-15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主持人開場語

    相傳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函谷關的關守尹喜看見東方有紫氣西邁,知有聖人將至。不久,老子騎牛來到函谷關,應尹喜之請,寫下了【道德經】,隨後出關,不知所終,遂有『紫氣東來』之說。在民間,騎青牛、御紫氣的老子漸漸成為仙人;在中國文化史上,【道德經】則成為最重要的思想典籍之一。

    光明講壇以前也談過老子及【道德經】,【道德經】富有詩意的語言同時簡潔古奧,使後世學者的解釋也言異義殊,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中獲得精神的力量,展現自我並自由地抒發性靈。這次我們聽一聽方爾加老師是怎樣從哲學的層面理解無名無形的『道』的。他的說法別有新意。

    演講人:方爾加      演講地點:北京大學歷史系
  
W020100715350334004895.jpg



    ▲方爾加,男,1955年10月10日出生,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祖籍安徽省桐城縣。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2年以來在國內幾十所著名高校、黨校、黨政機關、企業講解【儒家文化】、【法家文化】、【道家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近作有:【儒家思想講演錄】、【大學中庸意釋致用】、【道德經意釋致用】。

    老子之『道』是什麼?長期以來這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道德經】開篇就設卡堵路――不許使用語言名稱詮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道』如果能夠直接表達出來,就不是真正的『道』,『道』如果能夠直接給予確定的名稱,這個名稱一定不是真正反映『道』的名稱。一旦下定義就破壞了『道』的本義。『常』者真也,被定義出來的『道』一定不真了。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也如此看『道』。一位學子劉觀時向王陽明請教『道』:(劉觀時)問於陽明子曰:『道有可見乎?』(王陽明)曰:『有,有而未嘗有也。』曰:『然則無可見乎?』曰:『無,無而未嘗無也。』曰:『然則何以為見乎?』曰:『見而未嘗見也。』觀時曰:『弟子之惑滋甚矣。夫子則明言以教我乎?』陽明子曰:『道不可言也,強為之言而益晦;道無可見也,妄為之見而益遠。夫有而未嘗有,是真有也;無而未嘗無,是真無也;見而未嘗見,是真見也。(【王陽明全集】卷四【見齋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王陽明的意思很清楚,『道』不可言說,一言說就破壞了『道』,越言說,『道』的真實含義離我們越遠。法國直覺主義哲學家柏格森在談到哲學真理的特點時說:『形而上學(即哲學)就是一門不用符號(即概念)的科學。』(【形而上學導言】劉放桐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4頁)這是說哲學層次的真理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道』雖然不可言說,但是『道』是一定存在的,老子絕不可能杜撰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欺騙世人。可『道』又不能表達,怎麼辦?為了讓世人理解『道』,老子還是撰寫了【道德經】,洋洋五千言,想盡辦法讓世人領會他所說的『道』。如何領會老子的『道』?本人擬講三點:

    解讀『道』的方法  『道』是什麼,老子強調不可道、不可名,即下不出定義,但『道』卻可以被形容描繪出是什麼樣子。老子的【道德經】各章就是從各個角度描繪『道』是什麼樣子的。

    老子明明說『道』不可道,可他還是給道出來了。怎麼道出來?不說『道』是什麼,只形容描繪『道』是什麼樣。歷史上有此類先例,有的認知對象一時無法下出定義,人們可以在形容描繪它是什麼樣的過程中研究和開發它。比如『力』,有人認為迄今還沒有一個恰當的定義。可古希臘的阿基米德、中國春秋時代的墨家、近代英國的牛頓、當代的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們對力的研究和開發成就宏巨,使人類今日進入了航天航空時代。有關力的學科分支分層劃分得細而又細,研究機構多而又多。可究竟什麼是力?仍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定義。沒有定義怎麼研究呢?人們可以形容它、描繪它、敘述它是什麼樣子。現在的中學課本說:『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我以為,這還是沒有說出力是什麼,只能說是從宏觀低速的角度描繪力是什麼樣子。『道』是什麼,老子強調不可道、不可名,即下不出定義,但『道』卻可以被形容描繪出是什麼樣子。老子的【道德經】各章就是從各個角度描繪『道』是什麼樣子的。怎樣描繪?用喻象性的表達方式。

    所謂喻象性就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啟發人們體悟『道』。按照這種方式來體悟,老子的『道』就是生活之『道』,剝離了生活就不可能領會『道』。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莊子・知北游】)別看莊子對『道』的形容玄不可測,但他也意識到,了解『道』應通過接觸眼前卑微瑣細之物。

    深受道家影響的王陽明所說的『道』就是『良知』,他要求學生在具體事物中體會『良知』。王陽明的學生請求老師用語言解析『良知』概念,王陽明認為,若脫離具體事物單獨解析會越解越糊塗,只有入於事情中才能弄懂。他說:『政事雖劇,亦皆學問之地。』(【王陽明全集】卷四【文錄一答徐成之】)『郡務雖繁,然民人社稷莫非實學。』(【王陽明全集】卷五【二答路賓陽】)甚至『飢來吃飯倦來眠』也是求『良知』的活動。

    從莊子到佛教禪宗再到王陽明,雖然都使用喻象性的方式,但最先使用喻象性方式表達『道』的是老子。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生活在上層的士整天養尊處優,不了解基層情況,聽說了『道』,只做文字理解,以為簡單,趕緊推行,務求立即成功;生活在中層的士聽說了『道』,因其對上層下層都只是一知半解,對『道』的認識模糊不清,不知所措;生活在下層的士聽說了『道』不由得哈哈大笑,因為下層的士生活在基層,入於民眾瑣細之事中,發現『道』就寓於他們頻繁接觸的日常生活之事中,沒有什麼神奇的,不由得哈哈大笑。不哈哈大笑說明不懂得日常生活,不懂得日常生活就不可能弄清楚『道』,也就不能行『道』。絕對的『道』就寓於相對的具體事物中。

    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第七章)老子還引用古人的至理名言(『建言』)發揮了這個道理:『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閃亮的『道』就體現在明暗交錯的光線之中;筆直前進的『道』就體現在輪迴曲折的運動之中;平坦的『道』就體現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之中;最高層次的『德』就體現在參差的『德』性之中;適用性最廣的『德』就體現在每一個有局限性的『德』性之中;最剛健的『德』就體現在每一個舒緩的『德』性之中;純真之質就體現在質地駁雜的物料之中;純白之色就體現在濁雜之色當中;銳角就體現在禿緩的拐角之中;最優秀的器物由無數有缺陷的器物步步過渡而成;巨大的聲音靠寂靜才能襯托出;最大的物象是超出一切有形之物的無形;『道』隱藏在萬物之中,因其所隱之物的名稱為名稱,其自身無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