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2010年11月30日 15:35 【學習博覽】
文章摘自【學習博覽】2009年第3期 作者:許紀霖
所謂的貴族精神,就是教養、責任和自由。教養意味着每一個人要有精神的追求和品質的追求;責任是要有擔當,承擔起公共責任;而自由,不僅要追求不受強制的權利,而且要有政治參與的自由和內心的自由。
許紀霖,著名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研究。
中國崛起了,神州富人遍地。富裕起來的暴發戶,都想做貴族,甚至自以為就是貴族。開寶馬車,喝人頭馬,都成了貴族的所謂身份標誌。不那麼富得流油的城市白領,另闢蹊徑,泡酒吧、看話劇,談村上春樹,以精神貴族自居。
可偏偏無人對歷史上的貴族感興趣,沒有人去深究細想:什麼是真正的貴族?貴族的精神何在?暴發戶與貴族相距多遠?
差不多六十年前,毛澤東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到了今天,中國終於在經濟上站起來,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最發達的發展中國家。站起來的標誌之一,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所以如今神州富人遍地。
富人多了以後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了貴族呢?今天的中國不僅有富人,而且有富人文化,我稱之為『暴發戶文化』。在當今中國,一個人是否有社會尊嚴、社會地位,不是看你的內在品質,而是由消費定性,看你穿什麼名牌、開什麼名車、住什麼等級的房子、還有住在哪兒。這些都是身份的炫耀。這樣一種奢侈之風如今到處瀰漫。這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了貴族呢?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城市興起了一種白領文化,特別是我居住的城市上海,小資情調特別濃,這些小資不一定錢很多,但他們講情調、講品位,要泡酒吧、看話劇、讀村上春樹的小說,他們覺得自己是精神貴族。那麼,有了情調和品位,是否就有了貴族精神呢?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討論這個問題,不妨先把答案告訴大家:所謂的貴族精神,我認為是三個精神支柱:第一個是教養,第二個是責任,第三個是自由。
教養是被薰陶出來而非教育出來
首先說教養。歐洲貴族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如今在歐洲大陸和英倫三島上還保留着許多古堡,這些古堡都是歐洲中世紀貴族權力的象徵,一個古堡就意味這個主人是當地的貴族,統治一方,這是他權力的象徵。歐洲中世紀的早年,貴族實際上都是一些鄉紳,住在古堡裡面,統治着鄉村。早年的歐洲貴族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比較土,沒有太多的文化,說話比較粗魯,喜歡養馬、打獵,養了很多獵犬。最初的貴族是世襲的,主要看血統,有一些甚至是從古羅馬時期傳承過來的。16、17世紀以後,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這些貴族慢慢有了變化,除了血統之外,開始看是否有教養,教養開始替代血統,成為貴族最重要的標誌之一。
當貴族開始講究教養的時候,資產階級也開始出現,這些資產階級的暴發戶,一開始搞商業,後來搞工業。這個時候,貴族階級在經濟上開始沒落,他們不是最有錢的,甚至袍子都是破的。但是在封建等級制之下,貴族的地位還是比資產階級高,衣着體面的資產階級碰到袍子破爛的貴族還得鞠躬行禮。在貴族面前,暴發戶們有自卑感。荷包再鼓、金錢再多,但缺少一個最珍貴的社會象徵資本,這就是教養。
在中國,端盤子的人可能被人看不起,甚至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但是在巴黎或倫敦,在一些餐廳,特別是比較好的餐廳里,那些服務生在我看來個個都是明星,氣質非凡,你沒有辦法看不起他,他收入可能也不會比你低,他有他的尊嚴。每一個階層都有自己的尊嚴,相互之間形成了一套禮節。法國大革命高峰的時候,路易十六和皇后都被送上了斷頭台,皇后上斷頭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皇后脫口而出:『對不起,先生。』這是平時所自然形成的禮貌習慣。不像中國的寶馬車撞到人,不僅沒有對不起,還要打被撞的人。
中國西周的時候還有類似歐洲的封建制,但東周時已經沒有了,孔夫子哀嘆說禮崩樂壞,這就是封建禮制的崩潰。以後是兩千年的士農工商社會,這個四民社會有一個好,各個階級之間上下流動,通過科舉,平民可以一夜之間鯉魚跳龍門,像范進中舉一樣成為上流。但是也帶來了問題,有尊嚴的都是上層,越是上層越有尊嚴,越是低層越沒有尊嚴,被人瞧不起,所以人人都擠破頭往上走。中國的窮人最要命的不是窮,而是活得沒有尊嚴。
歐洲的貴族有教養,這個教養是從哪兒來的呢?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培養:家庭、學校與社交。
教養這個東西首先來自於家教,中國人也很講究家教,但是現代人把家教理解得很狹窄,周末送孩子去彈鋼琴,或者讓孩子背【論語】,把家教理解為知識,好像知識越多家教越好。實際上這隻對了一半。家教不一定是知識,它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東西,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無形中形成的親切與自然、舉手投足中的優雅與高尚,這是一個氛圍,是被薰陶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如今有些家庭拼命送小孩子周末去學各種貴族知識,但在家裡父母說話談吐粗魯,缺乏基本的教養,使得孩子雖然有知識,卻不一定有素質。
英國貴族的孩子最希望進入的是伊頓公學,到現在它還是最著名的貴族學校,貴族家庭生了一個男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到伊頓公學報名,否則到六七歲讀書時再去報名就晚了。伊頓公學教什麼呢?不要認為是打高爾夫球,那裡沒有高爾夫球場,也沒有今天熱門的工商管理、金融等等這些實用知識。到貴族學校,不是去學有用的知識,而是學在今天看來沒有用的知識,比如說拉丁文,熟讀從古希臘、中世紀到近代的各種宗教、人文經典,到今天還是這樣。貴族學校學的不是有用的知識,而是博雅之學。中國古代的儒家,孔夫子辦私學,朱熹、王陽明辦書院,教的也是類似的博雅知識,所謂的士大夫之學。
這幾年各地的大學,特別是理工科大學比較重視人文教養,開始了許多博雅之學的課程,有些大學還把【四書】作為公共必修課。以為人文教養就是通識課教養,上幾門人文知識的課程,大學生便有了人文精神。這是大錯特錯,人文教育不是通識教育,它像家教一樣,不是灌輸一些知識,而是要通過薰陶,通過各種道德和社會的實踐讓學生成為博雅之士。確切地說,人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通識教育,而是人格教育。
第三步就是社交了。男孩、女孩到了16歲就要有一個成人禮,首先成為正人君子,學會與各種不同的人文明相處,這就需要社交。父母帶着成年的小孩子進入社交圈。這些社交活動,比如舞會、沙龍、晚宴、打獵,都產生了交往的公共空間,哈貝馬斯講的近代公共領域,其前身是貴族的公共領域,貴族的公共領域就是在這樣的社交圈裡產生出來的。
養成貴族差不多需要三代人,第一代是暴發戶,雖然腰纏萬貫,但是從小形成的粗鄙習性很難改變,雖然通過模仿要成為體面人,但是有些東西是改不過來的。這是第一代,改不過來怎麼辦,趕快把第二代送到貴族學校培養。第二代從小接受貴族教育,但是家裡還不行,家庭還缺乏貴族那一套所需要的禮儀,他們理性上是貴族,但本身的氣質和血脈還不行,平時彬彬有禮,但是一到吵架的時候,原來的土話就脫口而出,本能地反映出來,第二代是後天教育出來,不是自然薰陶的。一定要到三代之後,貴族的教養真的滲透到血脈里,習慣成自然。
中國歷史上也是有貴族的,特別是魏晉南北朝隋唐,那時皇權比較弱,世家大族比較強大。但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很多,農民起義第一件事就是殺貴族。貴族要三代養成,但一場大亂,每次像割韭菜一樣,貴族傳統沒有辦法作為一個歷史傳統傳承下來。歐洲和日本都是長子繼承制,家產可以完整保存下去,但中國是兒子均產制,老子的遺產有幾個兒子,就在中間均分,均分以後,財產就分散,形成不了大勢力,這讓皇權最開心,專制權力就是建立在貴族權力有限的基礎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