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保訓】在【文物】2009年第6期刊布以來,引起了世界範圍研究古代中國學者的極大關注。很明顯,當清華簡全部發表之後,它們必將大大改變我們對於中國歷史和思想史發展的認識。雖然這些竹簡的含義幾代學者可能都無法完全研究清楚,但它們對於研究古代中國的學者來說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在這裡,我想就【保訓】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到目前為止,學者關注較多的還是『中』的含義問題。李學勤認為『中』是『中道』,李零提出是『地中』,子居視為『眾』的借字,邢文則看作是【河圖】或【周易】之數。然而,若是這樣,簡文的另外一個方面仍然令人費解。文王在對其子的訓示中提到了兩個歷史範例:舜,他從堯的禪讓中得到了統治權;上甲微,商人的祖先之一。雖然【尚書】是以包括了堯和舜故事的【堯典】開篇的,但是【尚書】的其他章節並沒有提到舜。實際上,據我所知,傳世文獻中並沒有文王(或其他周代早期的君王)談論舜的記載。而且,【尚書】中完全沒有提及上甲微,他和周的統治也沒有明顯的關係。
我認為理解竹簡中這些不同尋常方面的關鍵在於,從整體上和從文王即將去世的視角來解釋【保訓】簡文。雖然我們不知道【保訓】簡的實際創作年代,但是它至少是對某一歷史時刻富於想象的重構。從傳世文獻來看――雖然不同典籍在受命的具體時間和天命是怎樣顯現的記載上有稍許的差別――周最早獲得天命的君王是文王,而不是他的兒子武王;而且,文王是在去世前獲得天命的。所以,在文王逝世的時候,他已經獲得了天命,但他還沒有完全控制天下。商朝最後的君王紂辛繼續統治着安陽和黃河流域的中心區域。在這種情況下,文王沒有必要告訴他的兒子怎樣獲得天命或者怎樣調整周的統治。相反,他需要告訴武王怎樣使天命成為現實,怎樣取得實際的王權。從這個角度,文王對於其子的建議應是:為了成為君王,必須『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