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孔廟內,至今仍保存著元、明、清三代的198座進士題名碑,上刻有51624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在每座題名碑的旁邊,還有一塊解釋牌,講述本座題名碑上的科考趣事和狀元故事。其中很多,讓人啼笑皆非。
餑餑狀元
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狀元,是江蘇銅山人李蟠。他家境貧寒,進京科考時沒有盤纏,便帶了30個饅頭。每天早中晚,頓頓吃饅頭。開考那天,別人都交卷了,他還沒答完,急得滿頭大汗,一直寫到四更天。康熙皇帝聽說以後,欽點其爲狀元。
鴨蛋狀元
明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狀元黃士俊,家裡很窮。他34歲時,想進京趕考,找岳父去借路費。黃士俊的岳父和【儒林外史】中范進的岳父一樣,也是一個勢利眼。岳父見他衣衫襤褸,連客廳都沒讓他進,只給了他兩個鴨蛋。岳父家的僕人可憐他,偷偷給了他一點錢。沒想到,這個黃士俊竟然高中狀元。後來他以『鴨蛋』爲題,寫了一篇文章,送給岳父。其中很多名言警句,廣爲流傳。
從末名到頭名的狀元
明代福建共有13位狀元,其中翁正春的故事最爲傳奇。萬曆七年,翁正春以鄉試最後一名的成績中舉。以後多次參加進士考試,都沒有上榜。到了萬曆二十年壬辰科,他再次參考,不僅進士及第,而且還成爲狀元。
因名字成狀元
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開考時,乾隆皇帝已經79歲高齡。年齡問題,成爲他主要的心理負擔。殿試後,閱卷大臣將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審定。當乾隆看到第十名時,見其人名叫胡長齡,不免心中一動。『長齡』兩字,不是意味著長命百歲嗎?於是大筆一揮,欽點胡長齡爲狀元。以名字取狀元,堪爲千古笑柄。也正是這種現實,導致歷代都有一些人,想方設法投領導所好。
抓鬮抓出的狀元
崇禎皇帝即位後,很想有所作爲。崇禎元年,即開科取士。殿試後,閱卷大臣精心挑選了前36名的卷子,呈給崇禎審定。但崇禎懷疑憑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選出賢才,於是焚香禱告上天,請求賜給真才。然後將這36名進士的名字抄下,做成鬮兒,放入罐內,再用金筷子去夾。結果夾了三次,都是劉若宰,因此就定了劉若宰爲狀元。
當官時間最短的狀元
明宣德五年庚戌科狀元林震,授翰林院修撰。但他當官一個月,就看不慣官場作風,請求辭職歸田,回家種地去了。當狀元有當狀元的快樂,當農民有當農民的快樂。快樂在於感覺,幸福在於滿足,不要強人所難,也不要強己所難。
四萬兩狀元
明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進士韓敬,通過活動,花四萬兩銀子弄了個狀元。韓敬的這個狀元,被人戲稱爲『四萬兩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