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荀子是稷下學宮儒家的一位大師。後來荀子逐漸發展成主持學宮各項事務和活動的領導者,可見,他當時在教育方面的名望之高。荀子【勸學】指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是稷下學宮儒家的一位大師。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稷下學宮度過的。他受學於稷下,成長於稷下,成熟於稷下,並最終成爲稷下學宮中最負盛名的領袖人物。他立足於儒道,匯通百家之學,成爲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教育家。【史記孟子旬卿列傳】記載:『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爲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爲祭酒焉。』荀子早年在齊國的稷下學宮主要從事遊學活動。後來遊歷於齊、秦、趙、楚等國。他曾經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祭酒』之職。李斯、韓非子都是他的學生。後來荀子逐漸發展成主持學宮各項事務和活動的領導者,可見,他當時在教育方面的名望之高。
荀子的教育理論基礎是性惡論。他從這個觀點出發,認爲人之所以能尊尚道德,做出好事,就是由於加強對他們教育的結果,使他們變惡爲善。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融合諸家思想形成自己獨特的師道觀,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極爲重要的地位。
學、思、行結合的思想。荀子【勸學】指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強調在善學、博學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入。荀子認爲思是學與行之間的關鍵,學不思則不明。因此,他認爲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學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斷能力,就是『知禮』,思考就是要以禮作爲準繩來判斷知識的曲直是非,反對不求本義的雜亂識記。荀子認爲『行』既是學習的方法,也是學習的目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行』,才是學習知識的真正目的。總之,學、思、行相結合,構成整個學習的完整過程,缺一不可。這也就是荀子所言的『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持之以恆的思想。【荀子勸學】開宗明義強調:『學不可以已。』就是說,學習知識來不得絲毫間斷或停止。這是荀子在總結學習經驗中提出的科學論斷。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就要積微成著,積善成德,教導學生持之以恆。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些言論至今被視爲關於學習的至理名言。堅持是必要的,但要目標明確,方向對頭,而不能見異思遷。如果用心不專一,學習也不會有所收穫。荀子的學習觀,對今天的教育教學仍然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尊師重道的思想。荀子提倡師道尊嚴的思想,受到歷代學者推崇。他認爲,教師是崇高而偉大的職業,只有儒者和君子聖人才能承擔。教師是以禮義來教化士農工商的職業工作者。因此,他特別強調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荀子禮論】中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天地君親師是禮之本』,『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爲是也?』可見,教師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因此他告誡統治者:『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荀子認爲,是否尊重教師,關係到青少年一代人格的養成,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安寧。教師應當受到統治者和全社會的敬仰和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