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第一個道理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卑是兩個對立的名詞,並不是說權力財富的尊貴,卑亦不是下賤,是指人的感情思想,對於宇宙不可知的事,尤其古人覺得天很偉大,如對登山者登上玉山,贊它一句偉大,這是尊的真意,是一種形容詞,越遠大的,越摸不到的,我們覺得它越尊貴;而對於地,我們離不開地生活,離開了一秒鐘就不得了,所以我們和地很近、很親切,卑也就是很親近很親切的意思。這其中有很多哲學的道理,人的心理思想,凡是遠的,摸不到的,看不見的,都認為是好的,理想永遠是美的,越是稀少的、得不到的,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便越高,對於淺近的,就覺得沒有多大意思,沒有多大令人稀罕,就如男女之間的戀情,對於一個沒有追到手的小姐,永遠覺得是好的,永遠美麗,愛情篤實,可是一旦結婚以後,慢慢地接近,這個卑就出來了,這是人情之常。
『乾坤定矣』,許多人用這四個字,作為結婚者的賀詞。過去結婚,要把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送給算命先生合婚,就用這句話說是『乾坤定矣』。其實這句話用錯了,真正的意思是,『乾』、『坤』是兩個卦的代名詞,乾卦是代表高遠的天,坤卦是代表與我們親近、卑近的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易經】的學理上、卦上的話,可是古人的解釋,以為有了【易經】,我們的祖宗伏羲畫了八卦以後,天地就開始了,這和今日西方宗教的說法一樣,西方人說上帝創造了世界,我們說盤古老祖宗這麼一畫,天開於子,地辟於五,於是天地就開始了,是一樣的錯誤。真正的意義是,乾坤兩卦是天空與大地兩個自然形象的代表,我為什麼這樣解釋?因為在這裏接下去說,『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句是解釋上面的話,卑就是親近的,地球對我們太近了;高就是太空,越高越遠,『以陳』這一高一卑陳列在我們的前面,所以我們人類的思想感情,看見遠大而摸不到的,認為尊貴,而對於親近的卻覺得無所謂了,因此乾坤兩卦也代表了位置的不同,道理就在這裏。
動靜有常 剛柔斷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這要注意,將來研究【易經】的象數,一定要記住動、靜、剛、柔這四個字,動靜就是陰陽,一動一靜,動為陽,靜為陰。剛柔,看得見的事物,如牙齒與嘴巴,牙齒是硬的為剛,嘴巴是軟的為柔。實際上是這裏面含有兩層道理,動靜是講物理世界的情形,當地球沒有形成以前的那種物理層面的世界,是一動一靜的現象,這是陰陽正反兩面的力量在互盪,到了物質的世界,就是剛柔,是物質出來的現象。所謂『動靜有常』,宇宙間任何法則,太陽、地球、月亮、宇宙的運動,乃至人類思想、感情、情緒的變化,國家大事的趨勢,並不是盲目的,雖然未來的前途如何,大家不知道。這是因為不懂【易經】,懂了【易經】至少會知道個大概。『動靜有常』總離不開一個一定的原則、一個常規,等於一個孩子的長大,今日一歲,絕不可明天就是兩歲,後天就是三歲,一定要一天天加下去,加滿了三百六十五天才能長大一歲,這是有常。『動靜有常』就是指物理世界的動靜是有其常軌的,研究科學的人知道,原子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則,這種排列形成這種現象,那種排列產生那種變化,經過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便發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軌跡,沒有辦法違反。『剛柔斷矣』的『斷』,不是一根線斷成兩截的斷,是斷定的斷,判斷的斷,決斷的斷,有了剛柔,就可以判斷物質世界的一切變化。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這個『方』字有兩種解釋,古代的方字,寫得像一隻猴子蹲着,所以有人解釋方以類聚,是說像猴子一樣,一類一類地分別聚在那裏。這說法有人反對。『方以類聚』的真正意義,方是指空間、方位,所以學【易】要注意時間與空間,也是現代的科學精神,中國過去不稱空間而稱『位』,『位』這個字用得比『空間』還要更好。懂了【易經】以後,處理事情,到處都有位的因素,譬如我們現在立腳的一塊地,在五十年前,是荒郊野外,沒多大價值,可是到五十年後的今天,雖不是黃金地帶,也是白銀地帶了,這就是位的作用。任何事情,一個很好的計劃,太早或太遲提出來都不能實現,一定要在恰好的時間提出來才能做到,而且是雙重因素,除了時間,還有位置。方以類聚,每一方位的人,乃至個性、情緒都不同,物也是一樣的道理,像台灣高山上和大陸溫度相同的地方,種出來的某種蔬菜,看起來外形和大陸的一樣,可是吃到口裏,就不一樣,這是因為方位不同,這就是方以類聚。至於『物以群分』是說在物理世界,一群一群的分類現象,就是這個道理。於是吉凶在這裏發生了,『吉凶生矣』。學【易經】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未來的事情,只有兩種結果,就是吉或凶,好或壞,做生意不賺錢便蝕本,沒有做一年生意,不賺一毛也不賠一毛的。過去有人跨着門檻要求卜卦者卜斷他是進門抑或出門,因而把卜卦者難倒了。假如我是卜者,我會斷他不進門則出門,這斷法表面上看來好像很滑頭,其實這是一定的道理,吉或凶,都是因人的心理而產生的,為什麼呢?因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一類的人和那一類的人,利益有了衝突,於是吉凶就分出來,到這裏,也把【易經】運用的原則告訴了我們,那麼我們怎樣知道過去未來呢?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就是說,欲知過去、未來的學問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學會,只要看見太陽系統裏,星辰運轉的法則,懂了它的原理,在地上的每一成形的東西,山是高的,水是流動的,任何現象,都可以看得出來的,懂了變化的法則原理,那麼對於過去、未來便都知道了。
剛柔相摩 八卦相盪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
一寒一暑……』
這一段的意思是接着上面來的,是研究【易經】八卦道理最重要的地方,這是指我們現處的太陽系統,所帶領的星球世界中的物理法則,擴大一點來說,也可以說是宇宙運行的法則。懂了宇宙運行的法則,自然會了解人事,正如儒家所標榜的『天人合一』的道理,至於把這個法則應用到另一個太陽系統,是不是相通呢?推測下來,大概也是相通的。
現在說的『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就是說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個太陽系統以內,物理的法則都由剛柔(這是兩個物質世界的代號)也就是陰陽,互相摩擦而產生。宇宙間,任何東西,都是由這兩個相反的力量,互相摩擦才生出來的,這是摩。至於八卦相盪,開始時我們已經畫過八卦,為了解說的方便,現在需要先介紹一些關於【易經】的基本知識。
先說什麼是【易經】?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易』就是變易、不易、簡易三個原則,這是漢代儒家提出來的解釋,這個解釋對不對倒是另外一個問題。究竟為什麼叫作【易經】?這是根據漢朝一位道人魏伯陽——道家的神仙,又名火龍真人的說法來的。他有一本有名的著作叫【參同契】,朱熹一輩子不敢說對這本書已經研究通了。這本書是根據易理講修道的書,也就是中國所謂道家的鼻祖。在書中,他提到了『日月為易,剛柔相當』的話。我們看古文『易』字,上面是日的象形,下面是月的象形,把上面太陽下面月亮合起來,便是『易』字了。這個意思是說,【易經】這本書,是敘述我們人類這一個太陽系統的宇宙中,日月所運行的一個大法則,可見有關【易經】的定名,以魏伯陽的解釋為最正確。可是自宋朝到清朝這幾百年間,很多人懷疑這個解釋,而日本人解釋的更妙,他們說『易』是一種動物——四腳蛇,也就是蜥蜴,因為它的特徵是善於變化,它棲在綠色的樹葉上,體色就變成綠的,棲在紅的花上,體色就變成紅的,所以『易』就是蜥蜴。日本人對於我們的文化,有時候固然歪曲得很厲害,但有時也是很有趣很可笑的。他們還提出證明,說【易經】中有很多都是用動物代表的,如龍、象、馬等等都是,所以『易』就是易變體色的蜥蜴。在幾十年前,我們中國的學者,也跟着日本人如此說,中國人把中國自己的文化弄得一塌糊塗,甚至說大禹是一條爬蟲,根本沒有大禹這個人。日本人這樣說,我們的學者也跟着這麼講,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什麼叫【易經】?到現在為止,大家考據討論的結果證明,還是魏伯陽對【易經】作的解釋最為正確,因為後來出土的甲骨文上,找到【易經】的『易』字,就是太陽、月亮的象形字,上下合在一起,就是遠古時代的『易』。照【易經】文化來看,我們的歷史,應追溯到兩百多萬年以前,我們現在自己號稱五千年歷史,那還是太謙虛了。兩百多萬年前的文化,『易』就是日月,可見『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就是太陽月亮以內的宇宙法則。
明白了以上這些,現在我們再談八卦相盪的問題。所謂『盪』,如同盪鞦韆一樣,一來一往。六十四卦就是八卦的一來一往,彼此相盪出來的。以先天卦的方位來看,如以乾卦為標準,乾卦一盪,與兌卦碰在一起,於是便成天澤履卦,反過來,兌卦一盪,碰到乾卦,於是成為澤天央卦,乾卦如果盪到另一邊,碰到巽卦,於是便成天風女後卦,無論以任何卦為標準,都是一樣。昨天報紙刊出,美國總統福特卜了一個卦說如何如何,靈不靈且不管,不過有時候拿來玩玩,或是心裏實在不寧靜,生死存亡之間,來玩玩亦不錯。準不準呢?等於在事急時禱告上帝、拜求菩薩一樣,也可以在這中間找出辦法來,找出生路來,因而一下子精神便安定下來了,這也可以說是精神的最高寄託,但卻與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依賴的,是把自己交給另外一種看不到的神,而卜卦則是可以在自己的智慧中解決問題,找到所應走的道路,這是盪的道理,也與上面所說綜卦的道理一樣。
這裏孔子研究【易經】的報告所謂『剛柔相摩』,是說這個物理世界的剛柔相摩,用現代語勉強解釋為堅硬的和柔軟的互相磨擦。譬如物理世界最柔軟的東西,老子常說是水。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諸子百家的思想,沒有不是從【易經】裏出來的,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這一套觀念,也都是從【易經】裏面出來的。所以老子也說,『福者禍之所倚,禍者福之所伏。』都是來自【易經】的思想。我們研究了【易經】,再研究老子思想、孔子思想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天地間沒有絕對的,老子提到世界上最柔的是水,剛強的,終歸會軟化,水一滴一滴。都是軟的,沒有骨頭,風一吹就幹了,可是不管是鐵板、硬石,年深日久,都會被這一滴水滴穿了。老子是在這個觀點上說水是最軟的,實際上照【易經】的道理,水還不算最軟,因為水還是有形態的,最軟的是沒有形態的,是空間,是這個虛空。那虛空有些什麼呢?普通說來,虛空就是沒有東西。而【易經】的道理,和現代科學觀念一樣,認為虛空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充滿了原子,我們的手在虛空中揮舞一下,虛空中的原子便都動了,發生作用了,這樣宇宙便已經受了很大的影響,好像是一顆小石子投到河裏一樣,開始時只見到一點小波紋,這個波紋照科學的道理,慢慢擴大開去,一萬年以後還在擴充,所以任何一點的動,都會產生很大的力量。空是柔的,剛的可以被空摩掉,由這個道理說明剛柔相摩,是互相摩擦,並不是剛不及柔,有時候柔的東西也會被剛克掉,這是剛的成分較重的關係。
【易經】的道理告訴我們,像一架天秤一樣,那一頭重,這一頭就高起來;這一頭重,那一頭就高起來,不能均衡,幾乎沒有一個時間是均衡的。均衡是最好的狀態,但是很少,就以我們自己的心身來說也是如此。我們心理方面的思想,沒有一個時候是均衡的,不是心裏不舒服,就是思想在混亂。一般人說打坐修道,什麼叫作『道』?能經常保持心身的均衡就是道。那麼打坐,又何必閉起眼睛、盤起兩條腿裝模作樣呢?我們知道打坐的目的,也是求得身心的均衡,如果身心不是均衡,打坐也沒有用。大家都有幾十年的經驗,每天不是情緒不好,就是身體不舒服,過分高興也不是均衡,身體絕對沒有一點毛病,心理絕對平和的狀態,生活一百年也難得有十天到達這種境界。這些都說明了,剛柔時刻都在相摩,因此就產生了大宇宙間八卦相盪的道理。這個道理,推於人事,我們也可了解,人與人之相處,不管是在一個團體或一個家庭,不可能永遠沒有摩擦,因為『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這個宇宙的法則,都是兩個彼此不同的現象在矛盾、在摩擦,才產生那麼許許多多不同的現象。一切人事也都不能離開這個道理。我們學了【易經】的好處,就是對於人事的處理會有更好的原則,例如對方發了脾氣,就會勸他不要動怒,等一等再說,等他的這一爻變了,變卦了,他不氣了,再談下去,又是另一卦的現象了。學通了【易經】的人,對別人在發脾氣,自己覺得沒有什麼,他火發得天大,那是『火天大有』,讓他發去,發過了以後,反過來『天火同人』,兩人還是好兄弟,算了,不要吵了,學通了【易經】,用之於人事,便無往不適了。
時與位
【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都要注意兩件事情,就是『時』與『位』,時間與空間,我們說了半天【易經】,都只是在說明『時』與『位』這兩個問題。很好的東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時,一切都沒有用。同樣的道理,一件東西,很壞的也好,很好的也好,如果適得其時,看來是一件很壞的東西,也會有它很大的價值。居家就可以知道,像一枚生了鏽又彎曲了的鐵釘,我們把它夾直,儲放在一邊,有一天當颱風過境半枚鐵釘都沒有的時候,結果這枚壞鐵釘就會發生大作用,因為它得其『時』。還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東西很名貴,可是放在某一場合便毫無用處,假使把一個美玉的花瓶,放在廁所裏,這個位置便不太對,所以『時』、『位』最重要,時位恰當,就是得其時、得其位,一切都沒有問題。相反的,如果不得其時、不得其位,那一定不行,我們在這裏看中國文化的哲學,老子對孔子說:『君子乘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萊以行。』機會給你了,你就可以作為一番,時間不屬於你,就規規矩矩少吹牛。孟子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也是時位的問題,時位不屬於你的,就在那裏不要動了,時位屬於你的則去行事。八卦相盪就包涵了這許多道理。
日月運行 寒來暑往
現在再繼續講到: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物理的法則,宇宙的法則,我們感覺到,人生在地球上,受天體的變化,氣候的影響,尤其學中醫的,更要留意,所謂風寒暑濕,這是外感進來,最容易發生病態的情形,這些都是【易經】所說太陽、月亮以內的宇宙法則。這個自然的現象,都是可愛的,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寫文章技巧的高明了。我們說過,【系傳】這篇文章,純以文學的價值來說,比【老子】、【莊子】兩本書更美,讀起來更有節奏音韻感。『鼓之以雷霆』可不是打鼓的意思,也不是說像打雷的聲音一樣。這個『鼓』字的意義,等於現代四川人說『生氣』為『鼓氣』的『鼓』字一樣。吹氣吹脹了就謂之『鼓』,這裏就是這個意義。宇宙自然的法則,必須要有雷電的震動,才能維持宇宙萬物均衡的發展。用【易經】的道理來看這個宇宙,有時候大風、大雨不一定壞。譬如颱風在我們來說,颱風來了,破壞了農作物,吹倒了房子,覺得它很壞,但在整個大自然來說,在某一個角度,某一個時間,某一些情況下,卻需要這一個颱風,否則的話,自然界的各種生命,便會發生某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宇宙間必須要這樣的震動才好,所以要『鼓之以雷霆』,不過假如宇宙永遠在打雷,那也就糟了。太乾燥了不行,又要『潤之以風雨』,宇宙自然的法則,颳風下雨,天陰天晴,每一個現象都不能缺少。太陽月亮的運行,構成了一寒一暑的流轉交替。這裏要注意的,【易經】沒有講春秋,只有講寒暑,冬夏則用得很少。【易經】的道理是宇宙只有冷與熱兩種對比,人們覺得春秋兩季,不冷不熱最舒服,剛好中和。在【易經】的道理上看,秋天是開始冷,小冷,春天是開始熱的小熱,所以【易經】只是說兩個東西的對比,寒暑兩種而已。夏天是熱到了極點,冬天是冷到了極點,這樣一寒一暑,便形成了這個五彩繽紛的花花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