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c: c! P5 r" }
/ T% |3 X' W$ _0 `/ a# ~ E
梁啓超勁健而俊雅的書法背後,透着他執着的思想追求。
& b# H' P1 i* S/ X7 n4 a+ E & |, f" h- o# T8 P. A
`5 T0 j& ?5 T6 c) z 無論是出於策略考慮還是由知識結構決定,總之康有為是以『托古改制』,這一中國歷代『改革者』最常用的方式,登上近代中國的思想、政治舞台的。他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和【春秋董氏學】,以鬼斧神工之法顛覆了幾千年來的孔子和儒學形象,『再造』了一個『改革』的孔子和儒學,為自己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與合法性。 / \# S$ i3 ~( }3 M
) k% ?' R: D0 r. ?% D6 l2 E
梁啓超拜康有為為師的時候,正是康有為構建他的儒學時期,梁對乃師再造的『儒學』大為折服,隨後就參與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和【春秋董氏學】等書的編寫工作。維新運動開始之後,梁啓超更是依老師康有為之說,積極主張奉孔子為『教主』、『聖人』,主張立儒學為國教,以此作為變法的最重要理論根據。他對在民間設立孔廟、舉行祭孔活動也非常支持,在1896年底曾給駐美公使伍廷芳寫信,建議仿照西方宗教儀式,在美洲的海外華人中勸設孔廟,定期禮拜。 0 [2 T7 B# I9 B
& L( x- b" J/ L 維新變法失敗,梁啓超被迫流亡日本。在日本,他大量接觸到西方的新思想、新觀念,思想進入另一境界,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腦質』為之改變。他脫離了維新時期以『托古改制』宣揚改革的中國傳統話語,而更多地以『西學』詞彙、觀念作為自己理論的基礎。而同樣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此時仍堅持『托古改制』理念,並在海外更為積極地進行以孔子為國教的『保教』活動。對此,梁啓超漸生歧意,終於在1902年發表了【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一文,公開反對保教、反對立儒學為『國教』,與乃師大唱反調。開篇他即聲明:『此篇與著者數年前之論相反對,所謂我操我矛以伐我者也。今是昨非,不敢自默。其為思想之進步乎,抑退步乎?吾欲以讀者思想之進退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