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0 ?$ |$ l4 u- U d: }
# f# Q7 I; r C7 m' ~: h& C 讀過【三字經】的人應該知道這句話:『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這位劉晏小時候是神童,7歲時就才華外露,被唐玄宗授予秘書省正字,也就是說當上了唐政府文化機構的校對。而神童長大後,其才華發展到了財政領域,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代財政奇才。
7 }& c0 o2 N4 @ _- N: X* v! v
' @. M7 C; O" L) u! h 公元764年,劉晏主管漕運。唐朝漕運的主要功能,就是將糧食從江淮運到長安。劉晏早在做地方官的時候就發現漕運的很多問題,於是,他寫信向當時的宰相元載反映問題(【遺元載書】)。
9 P7 m3 E- T h2 @$ s" u
w- @9 X* s5 x! i+ c 第一,安史之亂後,中原人煙稀少,五百里之內,僅千餘戶人家而已。人少,勞力就缺,糧食漕運到這一帶,根本找不到人去運。第二,汴水一帶水利設施因為戰亂失修,『岸石崩』,行船難;第三,河流兩岸沒有軍事守備,盜賊密布,糧船到哪裡,賊船也能到哪裡;第四,糧船所經地區軍閥割據,截留糧食。種種原因導致糧食運輸成本極高,往往一船糧食如果能有八成運到長安,主管人就要受優等獎賞。劉晏是個有責任心的人,小時候正字,長大了要正江山,於是他在信中表明自己的決心:『見一水不通,願荷鍤而先往;見一粒不運,願負米而先趨。』
# g! i% u, I4 G ]8 d
' t! {( h4 J" L% j2 B# k+ p) g 凡事必為永久之慮 + {% K1 v" ]3 ?5 V( g( \( e
0 |1 M2 X n9 |$ b5 M" o 劉晏的信寫到這裡就停了,接下來他干實事去了,且看【資治通鑑】的記載。
* ?9 P7 m# A* T( i5 P' D7 c% f) d& U7 |7 S# Y
劉晏發現長江、汴水、黃河、渭水的水文條件各不相同,於是他決定改變原來一路運輸到底的做法,而是分段運輸:長江的糧船隻到揚州,汴水的糧船隻到河陰,黃河的糧船隻到渭口,渭水的糧船運到太倉,四段水運如同接力賽一般運輸糧食。將一段的人物分成四段來完成,壓力和損耗當然小得多。同時在沿岸設立糧倉,隨機儲存糧食,以備轉運。
+ W8 t/ Z8 Q* Y1 X4 x8 q7 i0 p6 A. }4 q$ h: e$ |$ i3 E
運輸路程改革了,接下來是物流交通工具的質量問題。劉晏在長江流域的揚子縣設立了10個大型造船廠,投入了雄厚的資金。每艘船投入的資金是一千緡,緡就是一貫一貫的錢,每一緡相當於1000文錢,一千緡就是一百萬文錢。當時有人就提出異議:『一千緡造兩條船都夠了,這樣虛費太多。』劉晏則不然,說出他的道理:『論大計者不可惜小費,凡事必為永久之慮。』 . {5 q& B, _ S2 E; n: w& m
* h4 M# D3 [3 ^6 U3 W4 _0 E4 g8 E2 _+ k# c
千里運糧不損一斗 1 W) {* T, m) x: @( z- F
8 r" |8 X+ y2 D 他認為在交通工具的製造上要捨得投重金,造船一事,參與者眾多,必須使相關負責人公私費用不缺,然後才不會去扣壓造船費用,這樣造出來的官船才堅固。他還擔心,以後的官員會扣減造船費用,導致船隻質量下降。
: k% V f5 a- d' D3 R9 ^5 u% j* P5 u2 B7 v& E5 m
運輸路線改善,交通工具也質量過關,結果呢?自那以後,每年從江淮運到長安的穀米百萬石,沒有一斗翻到河水裡的,效率提高了,等於成本下降了。 1 u/ P% z8 t9 X3 ?# r+ | m# t
1 {$ Z' I# r1 h" `7 Z: m' b' f 在運輸組織上,每十艘船為一個船隊,負責管理運輸的是部隊軍官,十次運輸平安到達的,要受重賞。不過,高薪也是高壓力,漕運主管人在運輸途中格外小心,運輸幾次之後,頭髮沒有不斑白的。當第一批糧船平安達到長安附近水域時,唐朝皇帝在水邊開了一場盛大音樂會表示歡迎,對劉晏說:『你簡直是蕭何呀。』
( w/ i( I+ c. a$ a2 W, x+ r, V7 v) w f
可惜,一代財相後來被元載誣陷致死。劉晏死了,但他的制度不死,當時天下抓財政的官員都以他為終生的偶像,向他學習,以此維繫着唐王朝的財政體系。大約50年後,正如劉晏所擔心的,主管漕運的官員將造船費用減掉一半,導致的後果就是船隻質量下降豈止一半?從此,漕運船隻脆薄易壞,漕運也就廢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