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L1 \% t3 r0 H7 d
# ^/ ]" F) t, U% K' B$ R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在李鸿章等人的赞助下,第一批留美学童乘坐轮船,浮海而去。八九年后,他们回到中国。李鸿章认识到他们在美国所受教育的价值,将许多人安置在自己手下,有的去了天津的水师学堂和鱼雷学堂,有的进了电报学堂,有的被送到开平煤矿。这些留美学童年纪甚轻,当时尚未成为李鸿章幕府中的重要角色。
9 M& n0 F! Y) ]& g( a5 {8 x3 d3 \# I; \+ e+ |
然而,有三个年龄较大的留学生,则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他们并非来自第一批留美学童,而是单独出国留学的。这三个人是―――马建忠、罗丰禄和伍廷芳。 . _) y7 P8 b T2 A" W- X" g
* d4 x: l! D( p4 F! s! e9 e; L
马建忠出身于江苏的一个缙绅家庭,被李鸿章派往法国学习,一度在驻巴黎的中国公使馆任参赞。他回国后不久,李鸿章就在一封信中提到,马建忠正“讲习交涉律例”,学习外交事务。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清朝与英国、美国和德国谈判时,马建忠充当了李鸿章的代表。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他陪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次年又陪李鸿章环游世界。
1 V5 i# | F5 ^0 D: f5 _: L
# A& \0 z+ t6 c, g. y6 X5 p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罗丰禄以名列前茅的成绩,从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之后成为驻英公使郭嵩焘的随员。他加入李鸿章幕府的确切时间尚不清楚,但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李鸿章评价他说:“罗丰禄学有根柢,当差甚勤。”罗丰禄长期担任李鸿章的机要秘书和翻译。
* f) Y f$ X" J: ?9 I- N2 z: O" G0 r) N6 u( u; D+ O( d5 H( l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通过李鸿章施加影响,罗丰禄成为中国驻英公使,不仅熟知欧洲的风习礼仪,而且精通英语口语。李鸿章访问欧洲时,他那机智的谈吐和得体的措词,受到欧洲各国显贵的一致赞扬,这多半要归功于罗丰禄,正是罗丰禄将李鸿章在招待会上的致词翻译成英语的。据说,罗丰禄将李鸿章在维多利亚女王留言簿上写的一首中国古诗,用莎士比亚式的语句译成了英文,深获女王的欢心。 ( O# s% |5 C8 q. s3 \; d: f# G$ N
/ h. i) k7 t$ W% }& B
李鸿章的第三位“海归派”幕友是伍廷芳。他生于广州,15岁开始学习英文,此前已经在新加坡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他远赴英国学习法律,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进入英国法律界的中国人。
- v3 A; H3 F8 ?! ?. j; X& e: t
7 d/ {8 w" H- j! Q' D% h$ l0 c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伍廷芳接受李鸿章的邀请,来到天津加入李鸿章的幕府,做李鸿章的法律顾问和外事代表。在幕府期间,伍廷芳对铁路建设产生兴趣,促成了开平铁路公司的成立并成为其总办。他还随马建忠、罗丰禄一道陪同李鸿章去马关谈判。进入民国,伍廷芳曾任外交总长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