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q$ W8 J$ q& v3 }* _, o \- A
6 q1 a) _8 f! H Z; ~5 o- D. V 朱元璋打天下,历尽辛苦。坐了江山后,他就规定,每顿饭必有粗菜,让后来的皇帝们“知外间辛苦”。这成为明朝自始至终的一个家法。据说这是明朝宫膳制度中最有特色的地方。2 n5 v. C- D8 M, o; ~- x9 ~9 [( p
6 \/ e4 X' ~( v0 q1 m; f
朱元璋大力提倡,自己也身体力行,他每顿饭都上一个豆腐,作为自己不忘苦出身的实例。但是,到了他的子孙们的手上,这每顿必有的豆腐,就变味了。清代吴骞《拜经楼诗话》讲述了一个明代宫廷豆腐的故事。故事说,京城各官署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门,平常清汤寡水,肠子里没有攒下什么油水。皇帝如到别的地方赴宴,翰林们就可怜巴巴地向光禄寺索要剩下的御膳,改善一下生活。有一天,皇帝去赴宴,众翰林纷纷去讨皇帝的剩饭。一个年轻的翰林去晚了,只端回一盘豆腐,大为懊恼。一个后来的老翰林知道了,十分高兴,连喊“拿酒来”,然后大快朵颐而去。原来这豆腐根本就不是豆腐,它是用几百只鸟儿的脑髓做成的。原来,朱元璋死后,其后代们虽然保持了顿顿上豆腐的家法,其实那些豆腐的原料,已经不是豆子,而是鸟儿的脑髓。一份豆腐需要数百只近千只鸟脑袋,这种特殊豆腐的味道到底如何,人们无法想象。当时就有人写诗说:“来其旧品何时换鸟脑新蒸玉一盘。”
# T! j6 o& ]* g9 C
0 s+ v- X) w- J+ a9 h# Y { 所以,朱元璋的忆苦饭,最后都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其功效是一点也没有的。但如果把这些粗菜、豆腐与宫廷御膳的巨大花费相比,则更加具有讽刺性。 4 x1 m! ~; H* V5 ?. j+ `
+ ^2 E6 v( q# a& J$ U! D 朱家皇帝的宫膳系统在中国历史上的排名也是数一数二的。黄仁宇就说,明代宫廷是全世界最大的食材店和餐厅。御厨每天要准备10000到15000人的伙食。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组织,就有光禄寺、尚膳局和尚食局。只光禄寺一个机构的皇帝御膳食材采购人员和厨师的编制人数,宣德朝是9462人,后来曾降到5000人,到了成化年间又增长到6884名。2 o- S& ~7 G/ [4 a$ o8 v% [
! J# E# n/ d8 ]$ w 这么多的采购人员和厨师,给多少人做饭呢?宫廷所有的人最根本的服务对象是皇帝夫妇、父子,但是,在宫里服务皇帝等人的太监、宫女等也都有一张嘴,都要吃饭。这么多的人吃饭,伙食费肯定也是一个大数字。宫廷御膳费用的准确数字现在几乎无法计算,但是,明宫廷一年大致花百万两银子用于吃喝不在话下。明朝灭亡后,有宫女谈到皇帝的伙食费标准,说皇帝一天的标准是3000两银子。根据历史的一些记载,明朝崇祯皇帝的伙食费是每天36两银子,皇后是每天11两半银子,这些都不包含原料费。皇帝一个月伙食费是1046两银子。这个数字表达的是什么概念呢?一般来说,那时候一两银子大致可以买一石大米。一石大米一般是60公斤左右。就是说,崇祯皇帝一个月的伙食费,可以买6万公斤左右的大米,可以让4000人吃一个月。
; K5 r2 I( h5 V# z& Q) }& M% n g$ C |" K7 V* f
皇帝一个人伙食费是如此之多,那么,餐桌上摆放一些豆腐、野菜之类,又能证明什么?
! c( |1 X& I x% u+ H3 X5 n! h" U6 N
3 @1 h( a! `4 l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