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W- `: S3 _% I9 {+ ?
. R( t9 f" t7 S; Y! F& I4 [
朱元璋打天下,歷盡辛苦。坐了江山後,他就規定,每頓飯必有粗菜,讓後來的皇帝們『知外間辛苦』。這成為明朝自始至終的一個家法。據說這是明朝宮膳制度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s" F) ~" ` J" T: n1 z( Q
$ |5 [7 O0 x! I+ L, T% t. b E 朱元璋大力提倡,自己也身體力行,他每頓飯都上一個豆腐,作為自己不忘苦出身的實例。但是,到了他的子孫們的手上,這每頓必有的豆腐,就變味了。清代吳騫【拜經樓詩話】講述了一個明代宮廷豆腐的故事。故事說,京城各官署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門,平常清湯寡水,腸子裡沒有攢下什麼油水。皇帝如到別的地方赴宴,翰林們就可憐巴巴地向光祿寺索要剩下的御膳,改善一下生活。有一天,皇帝去赴宴,眾翰林紛紛去討皇帝的剩飯。一個年輕的翰林去晚了,只端回一盤豆腐,大為懊惱。一個後來的老翰林知道了,十分高興,連喊『拿酒來』,然後大快朵頤而去。原來這豆腐根本就不是豆腐,它是用幾百隻鳥兒的腦髓做成的。原來,朱元璋死後,其後代們雖然保持了頓頓上豆腐的家法,其實那些豆腐的原料,已經不是豆子,而是鳥兒的腦髓。一份豆腐需要數百隻近千隻鳥腦袋,這種特殊豆腐的味道到底如何,人們無法想象。當時就有人寫詩說:『來其舊品何時換鳥腦新蒸玉一盤。』
1 F6 r+ u7 T: C7 _) `7 r: o5 o! z7 n) f- Y" l& T
所以,朱元璋的憶苦飯,最後都成為徒有其表的擺設,其功效是一點也沒有的。但如果把這些粗菜、豆腐與宮廷御膳的巨大花費相比,則更加具有諷刺性。
. T/ t/ a9 Q4 g- f+ o) I
% @8 x, \" \8 C$ B" ^ 朱家皇帝的宮膳系統在中國歷史上的排名也是數一數二的。黃仁宇就說,明代宮廷是全世界最大的食材店和餐廳。御廚每天要準備10000到15000人的伙食。專門負責宮廷飲食的組織,就有光祿寺、尚膳局和尚食局。只光祿寺一個機構的皇帝御膳食材採購人員和廚師的編制人數,宣德朝是9462人,後來曾降到5000人,到了成化年間又增長到6884名。
- b, y \4 k2 S1 T. |# A: `5 G
; a; M& h6 O/ t, P/ Q 這麼多的採購人員和廚師,給多少人做飯呢?宮廷所有的人最根本的服務對象是皇帝夫婦、父子,但是,在宮裡服務皇帝等人的太監、宮女等也都有一張嘴,都要吃飯。這麼多的人吃飯,伙食費肯定也是一個大數字。宮廷御膳費用的準確數字現在幾乎無法計算,但是,明宮廷一年大致花百萬兩銀子用於吃喝不在話下。明朝滅亡後,有宮女談到皇帝的伙食費標準,說皇帝一天的標準是3000兩銀子。根據歷史的一些記載,明朝崇禎皇帝的伙食費是每天36兩銀子,皇后是每天11兩半銀子,這些都不包含原料費。皇帝一個月伙食費是1046兩銀子。這個數字表達的是什麼概念呢?一般來說,那時候一兩銀子大致可以買一石大米。一石大米一般是60公斤左右。就是說,崇禎皇帝一個月的伙食費,可以買6萬公斤左右的大米,可以讓4000人吃一個月。
/ U. L0 F8 A5 l# L5 c6 O
4 v8 ^6 @$ w% d: ]! x 皇帝一個人伙食費是如此之多,那麼,餐桌上擺放一些豆腐、野菜之類,又能證明什麼?; M3 p; B/ ~) U: h. H
. H, O! C! a) x; j" `, h4 v4 F Z 摘自【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