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本文轉載自 漢服滇韻吧
作者---颯踏如流星
六年多來,漢服運動之所以在民眾中認同度的發展比較緩慢,原因是比較複雜和深層面的,我認爲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文化原因:傳統文化爲體,漢服爲面。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對於今天多數國人而言,不曉經史、不通禮樂又怎能理解華夏之道,衣冠之用?何況漢服復興所倡導的很多思想和現行教育體制有很多矛盾,例如對禮教的批判等。這類教育致使很多國人誤認爲漢服是封建等級和落後文化的產物,應該淘汰而不是復興。
中國近代科技的落後和受西方文明的衝擊也使很多國人對自己包括服飾在內的的很多傳統散失了信心,例如認爲漢服『落後』、『不方便』、『臃腫不顯身材』等等。而作爲漢服審美的必備要素之一點,欣賞漢服是需要有漢服的文化背景的。蔣慶先生曾言到:『大陸國學運動基本屬於個人行爲和小團體行爲。漢服運動又何嘗不是如此?漢服和傳統文化復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很多人堅持不懈的去努力,指望靠幾個網絡鬆散小團體搞幾次小活動就能徹底改變殘酷的現狀,無疑是不現實的。
(2)民族原因:(這個問題比較敏感,在這裡僅從文化的角度簡敘一下這個問題)由於教育的原因,漢族無疑是當今『民族』意識最爲薄弱的群體了,在很多人看來『漢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是個奇怪的問題。因爲他們從來不知道,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漢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或者即便有人告訴他們他們也還是堅持認爲『這不重要』。因爲五四以來,大多數國人已經習慣了放棄自己的傳統,也不在乎自己是否保留有傳統和民族性。在多數國人看來,花幾千塊買個LV的包包遠比花幾百塊買件漢服有現實意義得多,何況漢服即使買了也很少有機會穿。
(3)歷史原因:今天的歷史教育提倡『大一統』觀念,強調『中華民族大家庭』和民族融合論,在這種論調下,歷史上漢服『突然死亡』的『剃髮易服』事件被教科書輕描淡寫的掩蓋了,或者是被嚴重忽略了。於是,多數國人潛意識均認爲『中國古代服飾是自然演變的結果,不存在復興與否的問題』,更進一步說就是『清朝服飾是明朝服飾演變的結果』,而現在的『唐裝』、『旗袍』又是清朝服飾演變的,是『地道』的傳統服飾……在這種論調下,漢服的復興自然是『可笑的,愚蠢的復古行爲』。
因此,許多圈內人士意識到:漢服的復興必須立足於對剃髮易服歷史事件的正確結論。
(4)其它原因:漢服復興運動發起於網絡,在現實中又一網絡組織鬆散小團體爲主,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都屬於『小而散』的點,勢單力薄,基本無力組織成規模的大型宣傳活動,也無力打廣告或邀請媒體集中宣傳。各團體組織能力也很欠缺,網友素質層次不齊,活動水準不高,還經常鬧一些小矛盾,結果導致本來就小而散的漢服群更加鬆散和混亂,形不成合力。
突破瓶頸的建議
一、修身養性,清淨無爲
漢服復興參與者主要分爲幾種類型,有民族主義者,有傳統文化愛好者,還有只是喜歡漢服本身的。大家文化層次不同,出發點不一樣,對漢服復興的理解層面也不一樣。例如民族主義者認爲穿漢服是『興漢』或者證明自己是『華夏子孫』的一種方式;傳統文化愛好者視漢服爲國學的一種延伸,中國文化的一種載體;而只喜歡漢服本身的朋友則認爲衣服只是衣服,不必要攙雜太多情感或象徵意味在裡面。
其實這些認識都比較偏頗,如同盲人摸象。漢服和華夏文化、民族屬性、審美三者互爲依存,缺一不可。沒有民族取向的傳統文化是沒有歸屬感的,沒有文化的民族主義是盲目的,沒有文化做基礎的審美則是蒼白的。漢服復興圈子不大,卻有著大量的門派之爭,從發展路線上有文化派、民族派;從學術上有宗周派,承明派;從漢服製作上有考據派、改良派;此外還有『空談派』『實幹派』;『產業派』『學術派』等等……所有參與漢服復興的朋友或網友們每天在網上或現實中論道、打口水戰,倒也逐漸辯清楚了一些問題,推動了學術、活動和產業的發展。但也有著更多依然爭執不清的問題繼續給了各自發揮的題材。
這些爭論或許表面上看是『不團結』『缺乏互相的信任』的表現,但從整體來看,我更願意將之理解爲『需求不同』『角度不同』『分工不同』。大家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都可以爲漢服和傳統文化復興盡一份力。即使是爭吵也未必都是壞事,理不辯不明嘛。但有一點要注意:提高自身修養,不可不懂裝懂、抬杆;不可做意氣之爭,無謂之爭。相信有修養的同袍都能學會把握這個尺度。
參加漢服活動四年以來我所在的漢服群曾經在07年分裂過一次,我們走的是文化路線(一開始其實並沒有很好的理解『文化』的意義),另一方走的則是是民族主義(同樣也是比較膚淺的理解了民族精神)。但在幾年以後的今天,雖然雙方很多分歧依舊,但隨著各自文化水平的提高,卻有著殊途同歸的跡象。可見學習和提高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偏見緣於不知嘛
二、化民成俗,曉之以禮
現在的確有一些漢服活動缺乏與現實結合的基礎。例如席地而坐(跪坐)之俗廢棄已久,今天的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是『男兒膝下有黃金』,雖然圈內很多分析認爲席地之俗有諸多好處(例如貼近自然,平等恭敬等),但在受西式生活方式和觀念衝擊強烈的現代,要重新恢復席坐及以席坐爲基礎的生活方式和禮儀觀念談何容易?即使是在日本,受同樣原因的衝擊,席地之俗也正在逐漸消失。類似的還有上巳節和佩蘭祓禊等已經成爲歷史的民俗(註:佩蘭祓禊源於上古巫教信仰,在唐以後隨著祭祀觀念的儒化和禮化,及民間生活方式的改變,其消失是不可避免的。後來的清明節祭祀春遊習俗可較好取代——參看【郊廟之外】論隋唐國家祭祀)。由於沒有民間的生活基礎,這些習慣和民俗自然難以得到普通民眾的共鳴。
與禮儀或深層的文化如觀念不同,民俗是建立在民間日常生活行爲基礎上形成的風俗習慣,脫離了生活是很難生存的。漢服雖然也斷代了,但卻有著比民俗更高層面的精神意義,如『禮』的層面(『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在西方,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習俗行爲的準則』——錢穆;『禮的概念如此之廣,比之今天的文化概念有過之無不及』——錢玄)。也比消失的民俗有著更大的需求空間(例如漢族沒有自己的傳統服飾)。漢服活動在現代國人中認同度不夠的更深層面原因在於價值觀和意識形態。
針對以上觀點,我的建議是:漢服復興的基礎是華夏的信仰和價值觀,核心在禮不在俗。禮儀復興的重點如五禮(冠、婚、喪祭、朝騁、鄉射)屬於關係根本的道,還是應該儘量堅持,席坐和拜禮也應主要保留在這些部分。而民俗方面卻不必什麼都去『復興』,應適時和尊重古人的選擇,選取一些更有價值的部分復興。例如把重點放在民眾認知度很高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上宣傳漢服,發掘一些依然活著的民俗,如:(穿漢服)拜年、遊園、逛廟會、踏青、賞月等現實意義更高,也更容易被普通大眾接受。
三、順天應時,君子有所爲
關於漢服復興的意義,圈內的朋友已經說得太多,如:尋根意識:尋找屬於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符號;漢民族作爲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理應一定程度恢復自己的傳統服飾;中國需要發展,民族需要找回自信,傳統文化需要回歸;衣冠文明、服飾文化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特質之一等等。
我理解的漢服復興:時也,勢也!正因爲國人對傳統斷代的反思引發了大陸80年代以來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熱,民俗熱;正因爲現在漢族沒有自己的傳統服飾而引發了漢服復興的號召;正因爲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民眾開始關注自身形象和文化修養,關注包括漢服文化、民族根源等等除普通物質以外的精神層面。雖然多元化的社會公眾對這些現象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現象的出現不是出於偶然,而是民間需求產生的行爲,有其必然性。但也要客觀的看到:這些需求或行爲目前也僅僅只是少部分覺悟高國人的需求。短時間內,除非大環境有所改變,否則很難指望通過一紙行政命令讓所有中國人都穿上漢服,學習傳統文化。
此外,我一直堅信,只要我們一點一滴去做,讓更多國人去了解漢服,學習華夏文化是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的(如前所述)。退一步說:即使漢服復興只是一家之言,也完全可以在多元化的百家中立足!即使漢服不再是生活中的主流服飾,也可以成爲傳統服飾中的一種,成爲華夏文化的載體和符號之一!
四、立足現實,謀劃長遠,
前面說過,漢服復興的基礎是華夏的信仰和價值體系,漢服復興的最終目的也是要回歸這些價值體系。對此,有同袍很好的總結了四句話概述漢服復興的目的和步驟:『找回華夏的價值』,『重拾華夏的信仰』,『傳承華夏的文明』,『再造華夏的輝煌』。要實現這些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先在學術上思想上做好鋪墊,也要在實踐上、宣傳上打好基礎:
一、理論和實踐並重,尊重學術,尊重人才。例如每年可以設立一個評定,設立漢服學術獎,活動獎,年度風雲人物獎,特殊貢獻獎,最佳新人獎等各種獎項。獎品不在多,重在鼓勵和參與,是一種榮譽的象徵。以點帶動面,做得好的團體和個人還可以起到榜樣的作用,帶動其它的團體和個人向良好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漢服復興圈子整體層面的提高。例如可以定期召開各地漢服群代表交流會(不能實到可以召開網絡會議)。
二、漢服復興靠的是實幹,靠的是立足現代社會。漢服是中原民族長期農耕慢節奏生活形成的服飾體系,代表了漢族的審美和價值體系、觀念。在今天,穿漢服不可能完全回到古代的生活方式,在工業化、信息化社會中漢服不可能取代運動服、工作服、迷彩服、泳裝等專用現代服飾,在多元化社會中各群體民眾價值取向不同,短時間內國際社會的西方強勢文化觀念也難以逆轉,西服和西禮、時裝概念等也難以被漢服和華夏文化觀念所重新取代。因此,復興漢服必須分階段,有選擇的傳承;從長遠打算,分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啟蒙時期(即現階段)。現代西方工業和信息文明處於強勢的階段,避免與其正面交鋒,有選擇的體現漢服的價值,突出自身特色。簡單說即不強求所有普通人穿漢服上班、上學、逛大街(覺悟高有承受力的除外),不寄希望於中國代表穿漢服去參加聯合國大會。在現階段,穿漢服去酒店被服務生當作奇裝異服而禁止入內是不可避免的,因爲我們還沒有能夠讓漢服實現復興,了解漢服、支持漢服的民眾所占比例還非常小。『有選擇的體現漢服的價值』就是在以上背景環境下選擇傳統文化活動、民俗活動、傳統節日、傳統文藝表演、對外宣傳、交流活動等場合穿著符合傳統禮儀要求的漢服(例如不穿仕女裝祭祀、不穿深衣做運動),尋找各種機會表現中國文化和華夏民族自身特色。此外,傳統(考據)漢服、改良(發展)漢服和漢服元素時裝可以同時並存,各自站穩自己的位置,發揮自身的價值價值優勢,吸引不同文化層面和價值取向群體,摸索各種新方法進行漢服宣傳工作的突破(初賽論述題表述過一些具體建議)。
第二階段:擴大時期(不遠的將來)。在漢服和華夏文化價值觀念被更多人認識和接受後(既漢服實現初步復興,漢服較少再被當作奇裝異服),可以更多倡導國人在公眾場合穿著漢服,適時建議國家使用漢服作爲運動員代表服飾、三軍儀仗隊服飾、司儀人員服飾,甚至爲社會名人、領導等製作專用漢服(類似日本、韓國傳統服飾的地位)。推動漢服在一些社交場合逐漸取代西服成爲更正式的禮服(類似阿[和]拉[和]伯長袍的地位)。制訂正式的漢服國家標準,進一步提高漢服形制的規範化,用料和製作的質量,逐步淘汰業餘裁縫及不符合國家標準、製作粗糙的漢服。
第三階段:強勢時期(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國力得到更大的發展,漢服已經成爲中國人主要的必備服飾之一,傳統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漢服和華夏文化實現中級階段復興。這時候,中國人可以嘗試發展現代體系的漢服,即不是簡單的復原古代某制服飾,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真正適應將來那個時代的『現代制』漢服體系(即有學者所言『創造性轉化』)。以國家和民間的力量同時推動漢服及其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和東方審美、哲學、意識形態、價值體系,甚至政治觀念等向西方世界和第三世界進行廣泛傳播融入,讓中華民族不僅真正能夠從核心,從根本上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是更強勢,更有力的屹立。
三、漢服和傳統文化復興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經過漢服國服和奧運禮服建議提案失敗以後,我們應更清醒的意識到指望靠少數人的成功改變漢服復興的大局無疑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從身邊宣傳做起,從長遠做起堅持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復興漢服。
我建議每位參與者做好以下幾點:
1、 需要從信仰上教育漢服同袍學習傳統文化,提高漢服網友和漢服群素質;
2、 建立制度規範運轉良好的正規漢服社團,從長遠化和社會化打算建立漢服文化社團;
3、 不斷尋找和嘗試新的宣傳和經營模式,創新才有可能突破;
4、 尋找當地教育機構和其它文化團體進行合作,多找朋友才能多有機會;
5、 組織者要不斷加強修行和自我學習,你們是漢服復興的經英和核心;
6、 不斷推進漢服復興理論和考據學研究、禮俗研究,爲理論上和學術上復興漢服打好基礎;
7、 尋找機會嘗試漢服和傳統文化復興實業化,從經濟角度尋求突破。例如開店、辦學、半禮儀公司等;
8、 不斷提高漢服活動的正規性、嚴謹性、文化性,樹立漢服社團的正面形象;
9、 不斷提高漢服活動的層次、品位,想法設法吸引高端精英群體。漢服文化曾是士大夫文化,重禮的古代精英門一直是古代華夏衣冠道統的主要傳承者。今天漢服要復興也離不開社會精英群體;
10、 漢服是君子之衣,希望諸君恪守君子之道,不給漢服和華夏文化摸黑。
已丑年臘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