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z2 Q9 N# Z5 u0 o
* G# K8 H$ ]9 j5 I7 I 9 O7 U- j( Q+ g: d( e4 {% Q
北京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正厅。图中画像为纪晓岚六世孙纪清远创作的《纪文达公像》。凌云摄 / ?- c6 t7 O5 j) _! w6 G
+ i* L, i+ ~8 `
文章摘自《环球人物》2010年第16期 作者: 朱珠6 B* H% P1 E8 ]2 v: g6 b9 k8 k6 B
+ U; m6 Q4 w* `7 G- n 核心提示:民间传说纪晓岚与和|针锋相对,显示出浩然正气,其实,纪晓岚多年在官场摸爬滚打,一直以非常世故的态度,在几派之间保持中立。他长期追随乾隆,游山玩水,吟诗作对,阿谀奉承之作甚多。从他的性格特点来看,根本不会与和|发生面对面的冲突。 ) T2 i, I* ~- t4 R
; x( ?! W3 j4 A3 o5 b c$ H# Z 北京市宣武区珠市口西大街路北,有个晋阳饭庄,专做山西菜。而2001年以前,饭庄却位于隔壁一座两进深的四合院之中,朱漆大门,门外紫藤叶茂,门里海棠花开。那里,据说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的居所,曾经悬有“阅微草堂”的匾额。 7 S0 F7 ~2 c) u7 y- `7 E5 o
. j1 ?" o7 M& G. V" | 晋阳饭庄迁出后,四合院复原为古色古香的纪晓岚故居。那块匾额已换成当代书法家启功手书的横匾,上书“阅微草堂旧址”六字。纪晓岚的很多故事和纪氏家族的传奇,都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E2 o0 {, v' O8 x V8 U' ]" |! Q$ ]7 `' c( |- M3 d8 x" c
儿时就有“特异功能” " A! O1 f; E# g6 Z4 I! h# m+ M6 O9 t) ^
& ~" |4 w$ y6 a- ]
纪晓岚名纪昀,字晓岚,清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尔庄(今河北沧县崔尔庄)。献县纪氏是望族,远祖纪椒坡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江苏迁来,300多年来繁衍出景城、崔尔庄两大支脉。纪晓岚出生时,崔尔庄纪氏有数百口之多,当地有首民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数了北京数崔尔庄。”纪晓岚的曾祖父纪润生,是刑部江苏司郎中。父亲纪容舒当过郎中、云南姚安军民府知府等官,写过《唐韵考》、《玉台新咏考异》等著作,颇有声望。 k0 F2 _6 n" [' Z$ L
/ A, m3 T5 ?5 m1 N1 a% P 民间传说,纪晓岚出生时,他祖父纪天申正在书房打盹儿,梦见一只猴子钻进屋子,跳上书架开始翻书,看完的书扔了一地,还要抢他手里的书。纪天申一急,醒了,随后丫环就来报喜说,少奶奶生了个孙少爷。而清代大学士朱为纪晓岚写的墓志铭中说,纪晓岚出生前有一道火光闪入他出生的对云楼。后来,人们认为他是“灵物化身”,他的名字“昀”就是日光的意思。据说纪晓岚小时候,有“神童”之称,还有“特异功能”,能在夜晚看见东西。直到成年后,还偶尔拥有这种“神目”。
& J8 R2 n/ t2 z5 E$ K5 F. x2 p" Q, E& e$ ?" f- P# _$ L1 b
雍正十二年(1734年),纪晓岚随父进京,被清皇家画院一代宗师、著名画家董邦达收为弟子。乾隆十二年(1747年),他参加乡试,主考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阿克敦和刘统勋。纪晓岚的文章让他们拍案称绝,取为乡试第一。7年后,纪晓岚中进士,进翰林院,开始了官宦生涯。 8 I. A. g$ B" I& L# i) m5 P
. }" w) T1 A: Z' b 纪晓岚的文才,深得乾隆皇帝赏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的大力举荐下,纪晓岚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与陆锡熊、孙士毅一道,负责全书的编纂审核工作。《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
/ p/ d, F7 c% M1 U0 J" S
" u/ I$ r0 V; V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纪晓岚激情难抑,奋笔疾书,写成《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全文辞藻瑰丽,文采飞扬。当时,陆锡熊也与他人合撰一文,请纪晓岚润色,但改来改去,纪晓岚总不满意,最终将自己所撰表文署上两人的名字进呈皇帝。乾隆帝披阅后赞不绝口,认定“此表必系纪某所撰”,成为盛传一时的佳话。 ' J) t: l! @4 B* Y
1 r1 ^, o/ ]5 p! I, N4 W( Z) v! T
官场沉浮很世故 9 g; O! g6 T# D
N* `/ m E- c$ v9 m' t* y
纪昀晚年备受恩宠,三任御史,三入礼部,两次掌兵符,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他也执学术牛耳,清代文学家洪亮吉称他“当代无人可并论”,是名副其实的一代文宗。但他晚年“无复著书之志,唯时作杂记,聊以消闲”,他的《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鲁迅曾评价纪晓岚“总纂四库全书,绾书局者十三年,一生精力,悉注于《四库提要》及《目录》中,故他撰著甚少。”鲁迅说纪晓岚其他著作不多,是因为他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四库全书》上。其实,这也是纪晓岚多年沉浮宦海,惧怕文字惹祸的无奈之举。
% c8 f5 z: J7 B3 N" e3 E5 ~7 n) G; M' Z- u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晓岚的儿女亲家、两淮盐政卢见曾因贪污而将被查处。纪晓岚得到消息,想通知卢家又怕引火烧身,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一点食盐和茶叶封在一个空信封里,未写一字星夜送往卢家。卢见曾苦苦思索,从中悟出纪晓岚是在说“盐案亏空查(茶)封”。但这点小把戏瞒不过负责查处此案的刘统勋,事情败露后,纪晓岚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在新疆期间,纪晓岚长子纪汝佶病亡,被乾隆召回京城不久,爱妾郭彩符也撒手人寰。纪晓岚从中体会到了官场险恶、世态炎凉。
" r6 F! L1 v: ~) G" Y
1 z# t5 u; i, C9 ]% } N. k 民间传说纪晓岚与和|针锋相对,显示出浩然正气,其实,纪晓岚多年在官场摸爬滚打,一直以非常世故的态度,在几派之间保持中立。他长期追随乾隆,游山玩水,吟诗作对,阿谀奉承之作甚多。从他的性格特点来看,根本不会与和|发生面对面的冲突。乾隆晚期,纪晓岚好友、御史曹锡宝欲弹劾和|,纪晓岚虽为朋友担心,但也仅以宋人《咏蟹》诗相赠:“水清讵免双鳌黑,秋老难逃一背红。”意思是说,现在弹劾和|,恐怕时机不够成熟。但曹锡宝没有听从纪晓岚的告诫,毅然上书弹劾。乾隆大怒,要将曹锡宝治罪,而纪晓岚则在乾隆面前竭力表白,声称自己毫不知情。
# n, k( W/ v; u% i5 Z0 X3 E- l$ G/ Y% x0 z x( W" q( k6 A9 s
纪晓岚在朝房和大学士刘墉等一起值班时,曾自撰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虽是游戏之作,却也是他一世为官的心境写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