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9|回覆: 0

朱元璋建立糧長制度 以良民治良民籠絡糧長(圖)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0-6-10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610467832884568.jpg
, Q' ~4 X0 c' _1 Z$ x! m; H* ]) I
1 Z$ w# w/ k: M! p
    浦江的鄭宅鎮,北依仙華山,南臨浦陽江,蜿蜒的白麟溪穿鎮而過,景色秀麗,歷史悠久。這個江南小鎮之所以叫鄭宅,不僅因鄭姓家族長期聚居在此,還與明初鄭氏族長擔任糧長,送賦糧到南京受到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嘉獎有關。
  x/ v- G' w: A( e0 A+ H3 Y& j- K; C1 b( k% K4 p$ v. L, u9 r0 g
    秦漢時期稅收實行『田租口賦力役』制度,田租要到實地估產,口賦則以年齡爲標準交納。漢末,連年戰亂和災荒,地方官既沒有力量組織人力去農村實地估產,也由於失去戶口記錄,無法弄清民眾年齡以徵收口賦和分派力役。爲此曹操不得不改行『租調法』,田租按土地面積徵收,戶調則按戶徵收。戶調從戶而稅,家庭人口越多,其單位人口納稅越少,聚族而居成了避稅的極好辦法。所以,隋唐時代的政府不主張聚族而居。
- O8 s7 `( f, `- ~6 r, _2 Y) Q, j  u! E4 z# g- j% Z& {
    隨著唐代建中元年,宰相楊炎進行稅制改革,實行按資產徵稅的『兩稅法』後,家庭規模的大小已不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而且大家庭互助能力強,資產集中生產效率高,有利社會穩定,所以宋代政府有意識地提倡『孝』道,鼓勵累世同居,不分炊。
% u2 d; ~7 L; |- |- A
# g! K. L0 s2 v8 p; {2 X    當時鄭宅的族長順應了這一潮流,自南宋建炎年間開始,組織族人聚居合食,同食共居長達350餘年,大家庭人口最多達2000多人,相當於一個大村落。
' _5 I3 L/ |2 ^9 z
4 `* Z# f2 B8 G. R0 I, ^  ~: Q    由於鄭氏家族合族義居的規模罕見,宋、元、明三朝屢受旌表。尤其是明初,鄭氏的族長擔任了當地的糧長,負責徵集賦糧運送至南京,由於完成任務出色受到了朱元璋的接見和表彰。朱元璋敕建旌表孝義之門木牌坊,稱其爲『江南第一家』,並親書:『孝義家』三字以賜。
7 k  a8 d" A; K+ N/ g# w; K# l' A  {
    明初,朝廷要將全國3000萬石的田賦挨家挨戶徵收上來,集中運送到京師及其他缺糧的地方,工程浩繁艱巨。貧苦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別出心裁地建立了糧長制度,設計了一套『以良民治良民』的民收民解辦法:把繳納田賦一萬石左右的地方劃爲一區,政府指派該地區土地最多、納糧最多、且具有威望的大地主擔任糧長,替政府負責催收和解運田賦。! z9 ?! y* D8 T

5 s/ O  {. l4 L  g    朱元璋爲了籠絡這些糧長,規定了許多優待的辦法,如糧長可以參加鄉村訴訟案件的會審和裁判;糧長如犯法,甚至死罪都可以用納錢贖罪,並可以繼續當糧長。糧長把糧食運到京城時不僅能受到皇帝的接見和嘉獎,一些優秀的糧長還能封官晉爵,最高可擔任省一級的布政司(相當於今財政廳兼民政廳廳長)。鄭氏族長就是利用運送田賦糧到南京的機會,在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的引見下,獲得了朱元璋的題字和表彰的。宋濂早年自金華潛溪遷來鄭宅相近的青蘿山下定居,與鄭氏有著歷史上的友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