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w6 }/ c: z: x% q. I9 j
9 ]( @$ S) D" F% L8 e, q 8 H5 R' `8 t5 r) Z4 p+ A
【莊子】一書號稱難讀,前後思想亦有牴牾之處,昔日將其放在宋、楚文化的背景下來研究,多不得確解。若把【莊子】一書置於齊文化的背景下來考察,則『其辭雖參差,而(音處,[詭]奇異。【莊子・德充符】:『彼且蘄以詭幻怪之名聞。』)詭可觀』,許多矛盾和不可解之處,可以煥然冰釋。由此可以證明,對於一個哲學家的思想,不應僅從哲學史的角度去分析,還要從更廣闊的文化史的角度去分析,這樣可能會別出義蘊。
* @ t4 [) a8 C& J$ f! U4 Z: H/ ^& l4 {) P5 Q% @
有關莊子本人和【莊子】一書的文化特色,學術界一般都注意到和宋、楚文化的關係,認爲莊子是蒙人,而蒙初屬宋,後滅於楚,所以莊子的思想的楚文化薰陶和哺育的結果。這種觀點之所以被學術界普遍接受,自有其立論紮實、論證嚴密之處。但是,宋不僅被滅於楚,還被滅於齊、魏,【十道記】:『宋州,睢陽郡,理宋城縣。……周爲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之邑。後爲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濟陰、東平,楚得沛梁,即今州地。』蒙地在莊子的時代已不再屬宋,而是屬齊。此說並非假說,而是有其根據的。結合【莊子】一書,從其思想特色也能證明,莊子是齊國人,其思想來源於齊文化,最充分地體現了齊文化的特點,這是我對莊子標新立異的一種看法,今試論之,以就正於方家。 2 c4 T3 H4 g9 s) ^( \6 f( d6 N" V
( a5 M- E* D5 x! e ` 首先,從莊子的國別歸屬談起。莊子的故里到底屬於戰國時哪一個國,一直是學術界長期糾纏不清的問題。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爲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然而司馬遷沒說『蒙』在哪裡,【地理志】說蒙縣屬梁國,劉向【別錄】說莊子是宋之蒙人。【漢書・藝文志】說莊子是宋人。而【括地誌】認爲漆園故城在曹州冤句縣北十七里。冤句是秦時所置縣名,又作宛朐或宛句,治所在今山東曹縣西北。
) @$ ?' z9 ^# o, r$ Z8 T. a
/ u0 D) |1 F+ N& j 古晉郭象注莊,未提及莊子故里。到唐代陸德明又重提此事,且在【經典釋文序錄】中說:『莊子者,姓莊,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國蒙縣人也。六國時,爲漆園吏,與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李頤云:與齊愍王同時。)齊楚嘗聘以爲相,不應。時人皆尚遊說。』唐代成玄英則在【莊子序】中提出莊子『生宋國睢陽蒙縣,師長桑公子』。
, @) ]$ I5 f1 T+ E6 n0 F3 A5 e* D" l" ~
古籍中其他提及莊子爲漆園吏的所在地者,尚有【一統志】,謂莊子墓在今東明縣東北之漆園城,【續述征記】說,古之漆園在中牟,今猶生漆樹也。梁王時,莊周爲漆園吏,則斯地。『中牟』有兩用,一爲地名,在河南鶴壁,一爲縣名,即今河南中牟縣。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則說:『莊周,宋蒙人。不以禍福累心。爲漆園吏。楚威王以千金幣迎周,不應,釣於濮水』(【河南道・宋州】人物條)。又說:『宋城縣本宋國蒙縣,以宋公及諸侯盟於蒙門而爲縣名』,『小蒙故城在縣南十五里。六國時楚有蒙縣,俗謂小蒙城,即莊周之本邑』(『宋城縣』條)。 % f5 l1 U8 t! e$ k
2 j0 }3 [' k: v! @, X0 V 這樣,莊子就有了宋國人、梁國人和楚國人這三說,於是今人便有了莊子爲山東曹縣人說、山東東明人說、河南商丘人說、河南安徽交界處說、安徽蒙城人說等。 而在唐代以前,有一種莊子是齊國人的說法,是至今學者們所未注意到的。 提及莊子活動之地的有【郡國志】,它說:曹州漆園城,莊周爲吏處。曹州,據【十道志】說,濟陰郡,置在濟陰縣,【禹貢】豫州之域。周爲曹國地,後屬宋,七國時屬齊。漢爲濟陰郡,地在濟水之南,故以爲名。【曹詩】曰:『薈兮蔚兮,南山朝。』按:濟陰郡漢所在今定陶縣西北,轄境相當今山東荷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這一條資料已提到漆園城在七國時屬齊。 a7 C S' `5 o0 ?2 o8 V
: \% o' i9 j1 Z8 r 還有最重要的一條資料,是陳朝釋智匠所編撰的一部樂書【古今樂錄】中明確說明的,今錄之如下:
7 g3 E" {/ f0 D8 W$ V2 i
( G" X/ r6 n$ O 莊周者,齊人也。明篤學術,多所博達。進准見,方來卻睹未發。是時齊⊥鹺夢兵事,習用干戈。莊周儒士,不合於時。自以不用,行欲避亂,自隱於山嶽。後有達莊周於⊥醯遣使齎金百鎰以聘相位,周不就。使者曰:『金,至寶;相,尊官;何辭之爲?』周曰:『君不見夫郊祀之牛,衣之以朱采,食之以禾粟,非不樂也。及其用時,鼎鑊在前,刀俎列後,當此之時,雖欲還就孤犢,寧可得乎?周所以飢不求食,渴不求飲者,便欲全身遠害耳。』於是重謝,使者不得已而去。後引聲歌曰:
( M- i2 L( j+ j7 A
5 w1 {7 u" f w5 |7 B( u 天地之道,近在胸臆,呼q精神,以養九德。渴不求飲,飢不索食;避世俟道,志潔如玉。卿相之位,難可直當。岩岩之石,幽而清涼,枕塊寢處,樂在其央,寒涼回固,可以久長。
# a7 V b4 [5 i8 y* m$ V$ b
2 U. B+ G' J1 I5 T' } 這條資料是治莊者從未引用過的,其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大?自然很難下定論,但這裡有幾條線索值得注意。其一,釋智匠爲陳朝人,比陸德明(約550-630)、成玄英(唐初人)都要早,所說未必比陸、成二說更不可靠。 8 O( B3 c) D0 |+ i
1 s8 H8 w% q0 B6 M1 T& c' o 其二,釋智匠說莊周儒士,不合於時,這可以得到印證,【莊子・說劍】:『今夫子(莊子)必儒服而見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
/ D: {% O2 F. o" C" q5 l
4 ?* I* v& H1 p X: Q) f 其三,釋智匠所說莊子爲齊⊥跛看重,欲聘以爲相,陸德明雖說莊子與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但李頤注說與齊愍王同時,齊愍王即齊⊥酢@鉅夢明餘干人,字惟貞,號及泉,博及典故,負才名。李頤注莊成果,爲學界所推重。
0 q {+ B0 _, v
5 t8 y5 F; P. [3 ?9 o* @ 其四,陸德明說齊、楚嘗聘以爲相,不否認齊國曾聘以爲相,而釋智匠則明確說齊⊥跗缸周以爲相。 # ~& a! }5 {5 j' @: D; v3 j- T
% ^8 b7 k( F0 R, S9 F 其五,釋智匠文中所記莊子與齊⊥跏拐叩畝曰埃與【史記】本傳所記文字雖有出入,但意思大致相同。亦與【莊子】中【秋水】、【列禦寇】所記內容相類。
0 x. L2 |# N- i2 f
2 \1 O Q9 s' _1 Y2 f* e1 c8 x# e" n 從這幾方面來看,釋智匠說莊子爲齊國人是非常有道理的。【古今樂錄】雖不是一部學術思想著作,而是一部樂書,但其記載有其科學性。陸德明的齊、楚嘗聘以爲相,李頤的與齊愍王同時之說,更證明了釋智匠之說的可靠性。
6 u! q9 @! |9 A* O, a; p G* x
( U! s3 V# t) u2 ^7 E8 c/ k: q" } 也就是從此出發,我認爲莊子是齊國人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而從【莊子】一書中豐富的齊文化內容更可以明白無誤地得出這一結論。 ; A' `& W7 N1 z( F$ s
' e# I L/ c$ v" T5 C1 C/ H
其次,再談莊子的齊文化淵源。【莊子】這部書從古至今,不知傾倒了多少人,迷住了多少人,更不知迷惑了多少人。『好文者資其辭,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濟其欲』(葉適:【水心文集】)。從學術思想上來看,由於今傳本【莊子】系晉人郭象編定,郭象所分成的內、外、雜三篇,使後人爭論不已,或以內篇爲莊子本人著作,或以外雜篇爲莊子本人著作,或以司馬遷看到的【莊子】爲支點來確定,……其實,內、外、雜三篇所包括的三十三篇文章,應該說是一個嚴格而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齊文化。【莊子】一書中所表現出的矛盾、不一致,只要放在齊文化的背景下來考察,便可以得到正確的解釋。
' B% d3 \4 U7 R$ I0 o7 s7 c& C3 S* \1 F7 D* l" t2 Y
齊文化是包容非常豐富的沿海文化。【史記・貨殖列傳】說:『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司馬遷曾感嘆齊地疆域之廣:『吾適齊,自泰山屬之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戰國時齊國的疆界是『南有泰山,東有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史記・齊太公世家】)。齊國的沿海經濟,在春秋時期就『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齊桓公得管仲輔助,『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史記・齊太公世家】)。這裡存有多種經濟類型:農耕、漁業、製鹽業、手工業、通輸業。到戰國時,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其首都成爲遠近聞名的商業大都市:『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史記・蘇秦列傳】)。齊國採取『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的政策,工商業迅速發展,出產『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爲冠帶衣履天下』(【漢書・地理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