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9 Y5 L8 ~9 N4 m5 F8 I" V ) C1 E+ Q! |" F. d" ?- x- ~
【史記】裏有一篇【河渠書】,是專門談水利的。司馬遷曾作過很多調查研究,考察了全國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和渠道,認為水利與國計民生關係重大。他還親身參加過抗洪搶險。如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巡遊路過瓠子宣房這個地方,下決心堵塞瓠子河堤決口,動用了幾萬民工。漢武帝『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K決河』,派人到處收集柴草、竹子,加以泥石堵決,並即興創作了【瓠子歌】給大家傳唱,場面很動人。司馬遷也在場,並和大家一起扛着柴草和竹子,參加堵口,『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這篇【河渠書】的寫作動機也就產生在抗災第一線。 * _6 z& N' j4 X* c* x5 `. c
2 {! z1 z1 U$ _( u 水澇乾旱,是困擾國民的兩大禍害。太史公時代,從上到下,深為此犯難,『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瓠子詩】)。那個時候,除了燒香進貢,祈求上天,別無他法,這給了巫師們大把賺錢的機會。西門豹治鄴,破除『河伯娶婦』的鬼話,將裝神弄鬼的巫婆扔進江河,讓他們自己去見『河伯』。然後發動幾千老百姓,開挖十二條渠道,把黃河水引來灌溉農田。當時工程浩大,勞動強度大,有些老百姓不能理解,加上勞累,難免有怨言。西門豹認為:『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今父老子弟患苦我,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弟思我言。』後來這個水利工程確實給老百姓帶來豐收,辛苦沒有白費。多少年過去了,人們的確不曾忘記西門豹。戰國時期,四川都江堰鬧水患,也有沉女以祭的惡俗,自李冰父子治理水患之後,就不再有拿人去祭江神的把戲了。當地百姓為李冰建廟立碑,以紀念他的功績。至於他仗劍燒符,刺死江神,化為白牛,水害為之消失,則是神話附會,不足為信。 # N% ^0 P* T' {
1 m5 [& b2 p; K& ?4 H& l4 p3 C! L
禹抑洪水,西門豹引水溉鄴,張湯作J斜道,武帝親自指揮瓠子堵決……還有蘇東坡築防洪長堤,擋住了洪水,救了徐州城,人謂之『蘇堤』。十三年後,他又在杭州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構築一條長堤,也被百姓稱為『蘇堤』。這都是古代重視水利建設的實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是體現政績的主要標誌。誠如太史公言:『用事者爭言水利』。 ! p: L }. }2 O; D3 H) V
7 x' \5 M4 ~0 B5 N: n
讀【河渠書】,有幾點感受。
+ X$ O7 L8 }" g- w9 k
) c: _$ t& o/ B* r3 @4 i9 K3 E 一是正確的政績意識。『爭言水利』,治理河道,是吃苦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什麼『提成』。組織幾千人上工地,要花精力、花時間、花經費,目的只有一個:為百姓造福。儘管有些人不能理解,抱怨太苦太累,但以後看到水患制伏了,大家就會理解。心底無私,盡心竭力為人民辦事,老百姓自然會有口碑。懶人、弄虛作假者、投機鑽營者、指望高額回扣或高官厚祿者,都不是此道中人。 / |8 l& r: I, i0 K
$ c" K) x( m% H4 ]9 p
二是正確的風險意識。風險未必由崗位決定,卻常與實幹相關。一個幹事的村長,比一個不幹事的鄉長所擔的風險大得多。這風險包括成敗的風險、個人安危的風險、世俗阻力的風險,而不是現在所說的抵制貪腐的風險。在『畏天命,畏聖人之言』的時代,敢於破除惡俗,帶領百姓在艱苦的環境下堵決、開渠、引水……使『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要擔很多風險。貪生怕死、怕丟烏紗、蠅營狗苟者,亦非此道可容。
+ G' {4 z, S% K# ?7 ]8 X5 q; t
, P2 y! S- d' ~9 l7 L l 三是憂患意識。【瓠子詩】寫得好:『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沒有憂患意識,就不會犯愁,也不會悲憤,從而不會產生動力。兵來將擋,水來土屯,權宜苟安,百姓即使住進『山莊』『樓閣』『別墅』,也不會有安全感。虛假的繁榮,就像餐館裏吃飯時的音樂,只能給人一種華而不實、曲浮於意的感覺。一心想明月清風,碧波蕩漾,蓮荷盈盈,舞榭歌台,高樓林立,通衢大道,高枕無憂的人,總會設法繞開此道。 / J5 N7 y7 G& m( ]* t3 e
* r; |) B9 A6 _1 v
四是自然科學意識。不懂得自然科學知識,胡亂開發、『治理』,只能畫虎不成反類犬。被視為世界水利文化先驅的都江堰,其無壩引水工程,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水利系統,歷經兩千多年不衰,其中奧妙,至今還有待研究。沒有豐富的水利文化知識,李冰父子是不可能創造這樣的奇蹟的。不讀書,不鑽研,整天泡在會議裏,對自然生態環境知識一問三不知,對水利無所用心的人,如何指望他造福一方,做出不朽的政績?
+ U5 ^4 y. S0 J6 [1 a9 P0 P" H3 p5 T9 h0 y: d, b0 G
以上四點,雖愚者之慮,或可有一得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