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u8 c0 `8 V [; W2 @" ?- K
! B( U+ V# _; f$ n9 [% h! W U
現在看來,包公鍘包勉的故事,基本屬於投訴無門者的自慰,但是人民需要這個。試想想,這個清官連自己的親侄子都敢鍘,光棍到如此程度,還有什麼顧忌的。有事去找他,肯定沒錯。為了讓這個故事更假戲真做,人們又編出了續集【包公賠情】。包公賠情的版本也各不相同。我看過這樣一個比較順理成章的版本:包拯上來就說明自己把侄子殺了。嫂子王鳳英昏倒在地,醒來後向三弟包拯哭訴往情,話里話外透着委屈――我養你這麼大,你卻殺了我的獨苗,你對不起我啊!包拯陪着她一起哭,並且許諾,自己要為嫂娘養老送終,同時一條條地做了具體的保證。最後,嫂娘以大義為重,原諒了他。雖然任何一個觀眾都不願攤上包拯這樣的叔叔,但仍都希望這齣苦戲以圓滿告終。既重溫一遍包拯的剛正不阿,又不至於讓他的嫂娘太虧。不過,這部戲是經過改良的。我看了二人轉演員魏三和何曉影演的一個版本,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也許才是原汁原味的包公賠情。
$ `/ w# U+ r1 ?3 a/ ?& N6 H5 _
1 _3 m% f, I! _4 [7 w 這個老版本語言俚俗,有的甚至生拉硬套,但有着老百姓樸實的情感。王鳳英哭醒過來,舉劍就要殺包拯給自己兒子抵命。包拯做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說,你殺我可以,但是容我先說幾句話。接着講出三個理由,第一,我包拯死了沒問題,可是這大宋的江山怎麼辦?(王鳳英說,你沒出生前,大宋江山也存在百年了,你別把自己太當回事。)第二,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看我死去的父母和大哥,你也不能對我下手!(王鳳英說,你要是真拿你死去的父母和哥哥當回事,就不該殺你的侄子!)第三,反正人都死了,你就是殺了我,包勉也無法復活,我養活你一輩子,保你榮華富貴,再給你養老送終就得了唄。(王鳳英說,雞抱鴨子兩回事,羊肉咋也貼不到狗肉上,我寧可和兒子討飯吃,也不願要你的榮華富貴。)說了半天,包拯其實比誰都珍惜自己的生命,千方百計不讓嫂子殺自己。但他的幾個理由被嫂子一一駁倒,嫂子的話更入情入理。這個故事的創作者們像是在自說自話,一會站在包拯的立場,一會站在嫂子的立場,最後卻沒法說服自己。沒招了,讓包拯放賴,坐在地上哭皇上、哭同事、哭死去的父母,把嫂子整得沒辦法,最後只得放包拯一馬。
4 o* {$ ~' k1 h* ?( B3 k
! n* |/ I9 d; l) c 改良的【包公賠情》裡,把嫂子要條件的戲份兒擴大,嫂子一條條地提,包拯一條條地答應。弱化了包拯說服嫂子的過程。而傳統的故事裡,恰恰強調了這一部分,這也正常,你殺了人家兒子,總得給個說法。然而這一強調,卻使情節陷入悖論,走不出來了。所以說,理由,不能講,一講出來,就有相應的理由來堵你。俗話說,『越描越黑』,就是這個道理。唐朝武則天篡權,駱賓王所寫【討武氏檄文》裡就說武則天『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天下老百姓一看,哦,原來就這麼點事啊。所以魯迅著文給駱賓王建議,讓他站在大庭廣眾之下,故做神秘狀地掩口給別人咬耳朵:『武則天那個人,別說了,真是的,唉……』光嘆氣,別說理由。這樣造成的影響遠比正大光明地講出來有殺傷力。可惜,駱賓王沒有修正的機會了。2 v' r! i: V1 n
7 f1 a, L! a1 u- W. V7 z: | 好在,編故事可以隨時改動。先定好一個基調,然後一點點加工,強調自己需要的,抹殺不需要的,逐漸反黑為白。人們以為歷史原本就是這樣的,其實不是。9 u5 D! C) r, c7 C' k
; T5 u' k8 {8 Q" g
到哪裡說理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