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h5 D7 W2 c% |( \/ e
( `6 M5 Q! A# w 古時的文友相聚,免不了飲酒吟詩,酒與詩詞的結盟超越了把酒言歡的範疇,提升了友情和酒文化的品位,成了風尚的話題。
$ c/ M* P) B' T- p7 F
8 c! y% d- N0 i& H9 H1 y% M 李煜的【漁父】曾云:一壺酒,一竿綸,世人如儂有幾人?寫的是政權鬥爭失敗下的帝王,對平民百姓自由生活的嚮往;王維的【渭城曲】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對友人離別時的一種感傷;李清照的【聲聲慢】『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是對國破家亡時的無限憂愁。
7 J& j$ L B" \9 f3 j" J
, c, X: r' U8 H& k7 f& f- _ 古人在詩詞中還不時地『植入廣告』,像杜枚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於是『杏花村』成了品牌;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讓『杜康』從此名掃酒場,許多酒友喝醉,還以此話為自己打圓場,正所謂『詩文千古傳唱,名酒暢銷四方』,成為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7 P* r# U" o5 u$ O0 l5 o5 x4 C& C. `8 _9 z3 I# i; D
文人喝酒與詩詞結緣,是對情感的一種宣洩手段,以酒助興,詩酒相融,激發了諸多的創作靈感在其中。李白舉杯自嘲道『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蘇軾亦稱『飲酒不過五合』,據查古代的『一合』約為100毫升,就是說他只能喝『一瓶啤酒』,但後來他深處官場卻練就了大酒量,中秋之夜面對明月當空,靈感融入在酒中創作出了【水調歌頭】的絕世華章。 7 L1 w* f9 T ^1 S2 i. U
/ J0 Z" A& A! I! R" s5 I+ c0 V 陶淵明曾曰『不為五斗米折腰』,據說只要有人請他喝酒,他就要去,去了就要喝,喝了就必須不醉不歸。有資料記載:他辭官之前,把上級分給他的福利田(即俸祿),全部種上釀酒的糧食作物,後來在家人極力的勸說下,他才同意把一半田地種糧,另一半用作種植釀酒的糧。辭官以後,一些友人饋贈的錢,他生怕這筆錢被家人挪用,私自存了大部分在酒家中。他在後來的詩中更是『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篇篇『酒』字當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