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g1 W2 J! V; K( w* r * H( ^' k5 y& p
【大清一統志】 & c2 p- a j& x1 k" H0 N: G
' D4 f; c. B' H/ l6 ?2 M
& `* H: s, L" y% [# W 國史、方志與譜系,乃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源流,這是20世紀30年代文化界的一個普遍認同。 ! r9 F4 H' w1 U2 X! }
' r- V: Q4 \* P) e; a: h, X3 | 方志的源頭可以上溯到周王朝。當時王朝中央和各諸侯國,分別設有五史官職,其中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國之志』,負責記載各侯國風土人情和歷史沿革。孔子周遊列國,最感興趣的就是歷覽了近二十國的這類寶書,史志界稱之為『國別史』,它不同於之後歷代封建王朝主持編修的『國史』,而是方域之史,是方志的雛形。
# W c" y6 M0 q* n
4 @; M4 s( d1 O/ N5 h 秦漢一統政權建立後,形勢要求『宰郡國需胸中全具一郡國,宰天下須胸中全具一天下』的治理能力,於是地理志、地記和圖經這類志書應運而生。漢武帝時,朝廷命地方官把記載山川、物產、貢賦等情況的資料,時稱『地誌』,隨『計書』(記載貢賦之類的文書)一同報送中央。蘭台令史班固利用這些資料編纂了第一部系統的全國性地理總志――【漢書・地理志】。這部書不僅記載了各郡、縣和侯國的山川、地產、人口和民俗,內容十分豐富,是地誌著述的集大成者,而且為二十四史開設地理志帶了個好頭。 % M0 n) Y; S5 d' P
1 {: f% M$ K1 c2 R% I# K
受地理志的影響,隋唐時期方志的主要形式是圖經。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修志日盛。隋煬帝興之所至,下令『普詔天下諸君,條其風俗、產物、地圖,上於尚書。』並且敕秘書學士18人修十郡志。編成800卷,煬帝嫌不夠,遣回重修,遂成【宇區圖志】1200卷,煬帝大為高興,賞錦300段,命其收於府庫。這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的志書。唐代官修志書逐步形成制度,朝廷明確規定州郡每3年(後改為5年)編修一次圖經報尚書省兵部職方,內容要求備載古今事跡、地理山川、土地所宜、風俗所尚,經費一律從州縣雜罰錢中列支。唐代圖志,有圖有說,以說為主,與過去的以圖為主,以說為附大有創新。【元和郡縣圖志】是唐代全國性總志的代表,全書40卷,以當時關內、河南、河北等地10道為綱,分別記述各府州縣的戶口、疆域道裏、形勢險要、地理沿革、山水湖泊、丘墓古蹟、貢賦物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輿論圖經,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後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範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