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W$ N# f" _& V
/ k5 L/ j: m) x2 Z 【中州集】是金元好問編纂的金代詩歌總集。首錄顯宗二首、章宗一首,不入卷數。其餘分為甲至癸十集。共輯錄194位詩人的1984首作品。其中除『南冠』類收入忠於宋朝之留金使節與官吏朱弁、滕茂實等5人詩作84首外,其餘皆金代詩人之作。元好問有【自題中州集後】五首絕句,評價金代詩歌和【中州集】。他評價金代詩歌,『部下曹劉氣盡豪,江東諸謝韻尤高。若從華實評詩品,未便吳濃得錦袍』,大有與宋詩一較高低之意。他對【中州集】評價也很高,稱當時幾乎『家置一本』。
: p( K- c6 W( |( W5 A7 s0 ^
; V9 W# J, L6 w4 M) r* W/ M+ z 卷前元好問作於癸巳年十月二十二日的自序,稱此書編纂始於癸巳,即哀宗天興二年(1233)。其時,元好問留滯聊城,杜門深居。為保存一代文獻,防止僅存之詩因兵燹火厄湮滅無聞,他追憶、輯錄前輩及交遊諸人之作,恰值商孟卿攜其父商衡抄本金人魏道明編、商衡增補【國朝百家詩略】前來,元好問將自己輯錄內容與【國朝百家詩略】合為一編,名為【中州集】。因主要目的為借詩存史,所有作者各具小傳,選詩也頗為精審。 ' c4 ^# R3 ~6 d
1 r1 \0 s4 J! u- R2 O0 a/ _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興定五年(1221)進士,任內鄉令。正大(1224-1231)中為南陽令。天興(1232-1234)初,權尚書掾,後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晚年以著述為業,築亭於家,名『野史』。元記錄金代君臣言行百餘萬言,元修【金史】時多所參稽。有【遺山先生集】、【中州集】等傳世。 ( H% J) J. B) i; A: l$ }
; x* |6 B0 D5 q) }- I# {9 [ 【中州集】元代至少版印過兩次。首次在此書編就15年後,即蒙古海迷失後元年(己酉,1249)秋,真定提學趙國寶出資鋟木以傳。此為元至大三年(1310)平水曹氏進德齋刻遞修本,首題『乙卯新刊』,時當蒙古憲宗五年(1255)。對此,傅增湘先生推測:一則疑此書『或遷延數載始畢其工』,一則疑此書初刻當為『乙卯新刊』,其後板歸坊肆,重印行世,特改題此名。此本原附有【中州樂府】,其卷末有『至大庚戌良月平水進德齋刊』牌記。即至大三年十月,為此本之具體刷印時間。曹氏進德齋為平水著名書坊,刊印過巾箱本【爾雅注】等。但據分析此本所用書板並非進德齋另刻,乃『乙卯新刊』書板歸於曹氏,曹氏據以重印行世。此本所不同於『乙卯新刊』者在書之題名。此本卷首元好問自序題曰『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序』,目錄題曰『翰苑英華中州集總目』。此二題名中『中州鼓吹』與『翰苑英華』諸字,字體風格與題名中的其他字略有不同,當為後人所補刻。初次刊刻之書板,題名原應分別為『翰苑英華序』、『中州集總目』。因為此本以舊板重印而成,故雖非初刻初印本,但所反映的仍基本是初刻本原貌,極為珍罕。
q' X6 R5 b0 z- n- t) @
' v8 t# A+ O" j+ f7 B5 v+ j 金代戰亂頻仍,詩歌亡佚者甚多,賴【中州集】尚存梗概。清康熙年間編【全金詩】,即以此書為基礎而有所增補。 ) a% A; i7 T$ A }; y! r
& I2 p P5 X6 a- m3 ~, w9 ?7 D& B* H
此本行格疏朗,刻印精良,在雕版印刷史上也具有獨特地位。所附【中州樂府】一卷,二者初始即合為一編刊版,後【中州樂府】刻本佚失。傅增湘據日本五山本影摹補入。書中鈐有傳是樓、徐幹學印、健庵收藏圖書、茂苑香生蔣鳳藻秦漢十印齋秘篋圖書等印鑑,知其曾為徐幹學、蔣鳳藻等藏家收藏。民國時,歸傅增湘所有。此書現藏國家圖書館,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