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 C/ d7 a7 `$ y; o7 l
. _: F. N4 L- `, p- x; j
資料圖片 & g- @3 t3 T+ E: ?2 X: }
: ^* M1 H/ z6 Y: D
/ t) F/ y) A5 n0 |8 j8 R$ @% q 把楚簡【恆先】與八股文聯繫起來,多多少少有標新立異之嫌―――楚簡【恆先】是出土於戰國楚地的竹簡文獻,現藏上海博物館;八股文是明代科舉考試的應試文體,兩者的時代相距千年。難道八股文的起源能追溯到千年以前的戰國時代?我們今天要從楚簡【恆先】的辭章特色、八股文的文體特點,來討論這個重要而有趣的問題。
" j& w7 ?! |; Q% T1 y
1 m1 ]+ Q" f6 V* [1 ?- X, ~ 一、從楚簡【恆先】談起 . `* Q$ r% s' d4 G6 `" \
* ]$ E( y) }+ Q0 r( } 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關係到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戰國時期的辭章文體,而且關係到我們應該如何整理、復原中國古代的簡帛文獻。
% V3 g: E& P" C) w& Q- H; W, o& p5 m% ~2 n4 q- _9 I" n
我們先從【文史通義】中的一個觀點來看第一個問題。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反覆強調:『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後世之文體備』。他的意思很清楚:到了戰國時代,文章的辭章變化已經窮盡,後世的各種文體也已具備。這當然是語帶誇張的概括性評述,但它的觀點是明確的,也就是說:到了戰國時代,文章寫作的辭章修辭已經極盡變化,後世文章的主要文體至少已備雛形。從上博楚簡【恆先】的修辭特徵來看,名噪後世的八股文文體,在文體特徵上,確實可以溯源至戰國。 ( G/ R* M" \5 D U4 U
$ m2 j9 u! {$ l, ?
上博所藏戰國楚簡【恆先】有着豐富多樣的修辭手法,其中最值得提出來討論的,是一種基於對偶格的修辭結構―――排偶。楚簡【恆先】所見排偶,約有兩種基本的形式:排比對偶式排偶與聯句對偶式排偶。在【恆先】中,這兩式排偶也有複合排偶的形式。下面我們看兩個例子。
( ]' r$ Y* O4 o1 ^* L; Y W5 r J0 C8 Q$ u0 V' ]
第一,排比對偶式排偶。這種排偶的基本結構是三個以上的句子構成排比句,其中,各句之間彼此對偶。兩兩對偶是這種排偶與一般排比句的區別。楚簡【恆先】第一章有:『朴,大朴。靜,大靜。虛,大虛。』這是一組排比句。構成這組排比的3個句子中,『朴』、『靜』、『虛』3詞彼此相對,『大朴』、『大靜』、『大虛』各以『副詞+形容詞』的結構彼此相對。句中,『大』字的使用,隔字重複,是類字的修辭手法,屬於類疊的一種。此例雖只有9字,但已是由3個彼此相對的對偶、類字結構所構成的排比,是一種簡單的排比對偶式排偶結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