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03|回復: 30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1-2-27 0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內容簡介
《本草新編》又名《本草秘錄》,為清代名醫陳士鐸所著。全書共分五卷,卷前首載凡例十六則、勸醫六則、七方論、十劑論、辟陶隱居十劑內增入寒熱二劑論、辟繆仲醇十劑內增升降二劑論,對該書的編寫目的、收藥原則、七方十劑之義等進行了說明。卷一至五,以藥名為綱,列舉了二百七十七味藥物,對每一味藥物,均先述攻效于前,繼發尚論于後。其對藥物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的論述,能略人所詳,詳人所略,見解獨特,發前人所未發。其對藥味選用配伍宜忌的論述,尤切中于臨床,實用價值很高。
此次據康熙刻本、清抄甲本為底本,以何高民校訂本、清抄乙本、清抄丙丁為校本校點而成,可供中醫科研、臨床和中西醫結合工作者及廣大中醫藥愛好者參考。

目錄
本草新編.rar (971.7 KB, 下載次數: 1020)


凡例十六則
勸醫六則
七方論
十劑論
辟陶隱居十劑內增入寒熱二劑論
辟繆仲仁十劑內增升降二劑論
卷之一宮集
1、人參
2、黃芪
3、甘草
4、白術
5、蒼術
6、熟地
7、生地
8、當歸
9、牛膝
10、遠志
11、石菖蒲
卷之二商集
12、天門冬
13、麥門冬
14、五味子
15、菟絲子
16、甘菊花
17、薏苡仁
18、山藥
19、知母
20、金釵石斛
21、肉蓯蓉
22、補骨脂即破故紙
23、羌活獨活
24、柴胡
25、升麻
26、車前子
27、蒺藜子
28、青黛
29、天麻

30、蒲黃

31、何首烏
32、益母草
33、續斷
34、金銀花
35、巴戟天
36、五加皮
37、川芎
38、芍藥
39、黃芩
40、黃連
41、桔梗
42、橋蔞附天花粉
43、紫菀
44、貝母
45、款冬花

卷之三角集
卷之四徵集
卷之五羽集
卷之六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2-27 03:36 | 顯示全部樓層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序一

內容:人不學醫,則不可救人;醫不讀《本草》,則不可用藥。自神農氏嘗藥以來,發明《本草》 者數十家,傳疑傳信,未克折衷至正,識者憂之,冀得一人出而辨論不可得。吾弟子陳遠公 ,實有志未逮。丁卯失意,肆志軒岐學,著《內經》未已,著《六氣》書。今又取《本草》 著之,何志大而書奇乎。

嗟乎!陳子欲著此書者久矣,而陳子未敢命筆也,陳子少好遊,遍 曆名山大川,五嶽四瀆,多所瞻眺,頗能抒發胸中之奇,且所如不偶。躬閱於兵戈患難興亡 榮辱者有幾,親視於得失疾病瘴疫死生者又有幾,身究于書史花木禽獸鱗蟲者又有幾。是陳 子見聞廣博而諮詢精詳,兼之辨難縱橫,又足佐其筆陣,宜其書之奇也,而陳子之奇不在此 。陳子晚年逢異人燕市,多獲秘傳,晨夕研求,幾廢寢食,竟不知身在客也。

嗟乎!真奇也哉。然而陳子雅不見其奇,遇異人忘其遇,著奇書忘其書,若惟恐人不可救而用藥誤之也 。汲汲於著書為事,著《內經》、《六氣》之書甫竣,複著《本草》。嗟乎,真奇也哉,而 陳子更奇。謂醫救一世其功近,醫救萬世其功遠。

欲夫用藥之人,盡為良醫也,則本草之功 用,又烏可不亟為辨論哉。甚矣,陳子之奇也。予評閱而序之首,喜得人仍出吾門而折衷至 正,實可為萬世法,是則餘之所深幸者乎。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2-27 03:37 | 顯示全部樓層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序二
內容:山陰陳子遠公,壯遊宇內,得老湖叢著,軒岐之書。其見聞所暨及,既廣且博,宜其書 之奇 也 。雖然無識不可著書,無膽亦不可著書,閱覽於山川草木禽獸魚龍昆蟲之內,而識不足以辨 其義,膽不足以揚其論,欲書之奇得乎。陳子之識,上下千古,翻前人舊案,闡厥精微,絕 非詭異,一皆理之所必有也。異膽橫絕,浩浩落落,無一語不窮厥秘奧,絕無艱澀氣晦於筆 端。是識足以壯膽,而膽又足以濟識也,欲書之不奇,難矣。吾與天師岐伯、純陽呂公,嘉 陳子有著作,下使再讀碧落文,其奇應不止此。丁卯秋,訪陳子燕市,陳子拜吾三人於座上 ,天師將碧落文盡傳之,餘傳《六氣》諸書。陳子苦不盡識,餘牖迪三閱月。陳子喜曰∶吾 今後不敢以著述讓後人也。著《內經》、《靈樞》、《六氣》告竣。又著《本草》,奇矣! 而陳子未知奇也。百傷不遇,歎息異才之湮沒不彰。嗟乎!有才不用,亦其常也。抱可 以著 作之才,不用之於著作,致足惜也。今陳子不遇,仍著書以老,是有才而不違其才矣,又胡 足惜乎。況陳子得碧文助其膽識,則書之奇,實足傳遠,然則陳子之不遇老而著書,
正天之 濃陳子也。陳子又何必自傷哉。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2-27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序三
內容:粵稽神農氏,首嘗百草,憫生民夭折不救也,歷代久遠,疊嬰兵燹,祖龍一炷,竹簡化 燼, 雖醫人諸書,詔告留存,士民畏秦法,盡棄毀靡遺,收藏汲塚,繕寫訛舛,非複神農氏古本 。嗣後醫者多有附會,是《本草》在可信不可信間,近更創揚異說,競尚陰寒,殺人草木中 ,世未識也,予甚憫之。神農氏救世著《本草》,後人因《本草》禍世,失帝心矣。純陽子 呂岩與余同志,招余、長沙使君張機,游燕市,訪陳子遠公,辯晰刀圭,陳子再拜,受教古 書,盡傳之。張公又授《六氣》諸書,因勸陳子著述,不可讓之來者也。陳子著《內經》成 ,著《六氣》,今又著《本草》,勤矣!陳子幼讀六籍,老而不遇,借《本草》之味,發揚 精 華,其文弘而肆,其書平而奇,世必驚才大而學博也,誰知皆得之吾三人助哉。天下有才學 者甚眾,吾輩何獨濃陳子?救世心殷,無異神農氏,則《本草新編》,其即救世之書乎。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2-27 0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序四

內容:陳子遠公,所著《石室秘錄》,皆傳自異人,而於青囊肘後,闡發尤多,故撥盲起疲,捷如 附應。餘既序之,梓以行世矣。無何,複郵《本草新編》,餘讀竟而益歎其術之奇也,服其 心之仁也。粵稽烈山氏,躬嘗百草,教後世以醫。軒轅、岐伯,相與論性命之學,即今《金 匱》、《靈樞》、《素問》、《難經》。一以天地陰陽、四時寒燠、五行屈伸、悔吝之道, 通

於人身之風寒暑熱、五臟六腑、相生互伐、強弱通塞之機。

蓋古先哲王明乎天人合一之理 ,而後頤指意會,將使天下之人之病無有不治,且並其病也而無之而後快焉。是道也,猶之 政也。先王固以不忍人之心行之矣。後世若淳于意、華元化、孫思邈、許胤宗、龐安時諸公 ,鹹以醫鳴,而長沙張公能集大成者,得是道也,得是心也。其間繼起,立論著方,或少偏 畸,猶滋訾議,而況其凡乎。

自 近以來,家執一言,人持一見,紛然雜然之說行,天人 合 一之旨晦,由是習焉莫測其端。狃焉莫窮其變,而冀得心應手也,必無幾矣。陳子乃慨然以 著作自任,上探羲皇,密證仙真,寤寐通之,著書累千萬言。而《本草》一編,略人所詳, 詳人所略,考《綱目》,辨疑諸善本,惟探注方與真贗、與甘溫涼熱治病炮製而已。茲則一 藥必悉其功用,權其損益,入某經通某髒,人能言之;入某經而治陰中之陽、陽中之陰,通 某髒而補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人不能言也;至或問辨疑,繭抽蕉剝,愈入愈細。舉《靈樞 》以上諸書,後世有誤解誤用者,必引經據史,以辨明之,使人不墮雲霧中。洵乎陳子術之 奇 也。且其論滋補則往復流連,論消散則殷勤告誡,而於寒涼之味則尤其難其慎,不翅涕泣而 道之,固唯恐輕投於一二人,貽害者眾;錯置於一二時,流毒者遠也。斯其心可不謂仁矣乎 。

今醫統久替似續,殊難其人。若陳子所雲岐伯、雷公、仲景、純陽諸先哲,或顯形而告語 ,或憑乩而問答,殆亦憫醫理之不明,欲以斯道屬斯人也,陳子何多讓焉。謀也,三載薪勞 ,一官叢脞,不能仰副聖主如天之仁以廣仁政,而獨於民人死生之際,三致意焉,故得是書 而樂為之序。又減俸而付諸梓,亦欲舉世讀是書者,務求盡乎其心之仁,而不徒驚乎其術之 奇焉,則夫古先哲王之所傳,賢士大夫之所述,庶不至如伯牙海上,知音曠絕,而於以濟世 利物也,思過半矣。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2-27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凡例十六則

內容:《本草》自神農以來,數經兵燹,又遭秦火,所傳書多散軼,魯魚亥豕,不能無誤,一字舛 錯,動即殺人。鐸躬逢岐伯天師于燕市,得聞軒轅之道,而《本草》一書,尤殷質詢,凡有 所誤,盡行改正。 此書刪繁就簡,凡無關醫道者,概不入選,即或氣味峻烈,損多益少,與尋常細小之品, 無 大效驗者,亦皆屏棄。 本草善本,首遵《綱目》,其次則遜《經疏》。

二書鐸研精有素,多有發明,非辟二公, 實 彰秘奧。 本草諸書,多首列出產、收采、修制等項,鐸概不登列者,以前人考核精詳,無容再論; 惟 七方十劑之義尚多缺略,所以暢為闡揚,更作或問或疑附後,使醫理昭明,少為用藥之助。 是書刪《神農》原本者十之三,采《名醫》增入者十之二,總欲救濟生人,非好為去取。 氣運日遷,人多柔弱,古方不可治今病者,非言補劑也,乃言攻劑耳,故所登諸品,補多於 攻。

《本草》非博通內典,遍覽儒書,不能融會貫通,以闡揚秘旨。鐸見聞未廣,而資性甚 鈍, 所讀經史,每善遺忘,記一遺萬之譏,實所未免,尤望當代名公之教鐸也。 本草貴多議論發微,不尚方法矜異。鐸所以敘功效於前,發尚論於後,欲使天下後世,盡知 草木之精深,人物金石之奧妙,庶不至動手用藥有錯。 此書多得之神助,異想奇思,命筆時有不自知其然而然之象,世有知心,自能深識,不 敢誇 詡也。 鐸素學刀圭,頗欲闡揚醫典,邇年來,未遑尚論。

甲子秋,遇純陽呂夫子于獨秀山,即商訂 此書,輒蒙許可,後聞異人之教助,鐸不逮者,皆呂夫子賜也。 是書得于岐天師者十之五,得于長沙守仲景張夫子者十之二,得于扁鵲秦夫子者十之三。 若 鐸鄙見,十中無一焉。 鐸少喜浪遊,凡遇名山勝地,往往探奇不倦,登眺時,多逢異人,與之辯難刀圭,實能 開蕩 心胸,增益神智,苟有所得,必書笥中。每入深山,見琪花瑤草、異獸珍禽,與昆蟲介屬異 於凡種者,必諮詢土人,考訂靡已。倘獲奇聞,必備志之,今罄登茲編。 行醫不讀《本草》,則陰陽未識,攻補茫然,一遇異症,何從用藥。

況坊刻諸書,苦無 善本 ,非多則略。鐸斟酌於二者之間,繁簡得宜,使讀者易於觀覽。 是書藥味無多,而義理詳盡,功過不掩,喜忌彰明,庶攻補可以兼施,寒熱可以各用。 倘謂 鐸多事,翻前人以出奇,或咎鐸無文,輕當世而鬥異,則鐸豈敢。 著書非居勝地,則識見不能開拓,鐸幸客舟中,目觀江濤洶湧,雲巒層疊,助人壯懷, 故得 暢抒獨得,頗無格格之苦。

然同心甚少,考訂未弘,終覺畫守一隅,不能兼談六合。 鐸晚年逢異人于燕市,傳書甚多,著述頗富,皆發明《靈》、《素》秘奧,絕不拾世音淺 沈 ,有利於疾病匪淺,惜家貧不能災梨,倘有救濟心殷,肯損資剞劂者,鐸當罄囊與之,斷不 少吝,以負異人之托。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2-27 2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勸醫六則

內容:人生斯世,無病即是神仙。能節欲寡過,使身心泰然,俯仰之間,無非樂境,覺洞天丹 丘無 以過也。無如見色忘命,見財忘家,營營逐逐,墮於深淵,沉於苦海,憂愁怨恨之心生,嗔 怒鬥爭之事起,耗精損氣,而疾病隨之矣。苟或知非悔悟,服藥於將病之時,覓醫於已病之 日,則隨病隨痊,又何慮焉!乃求人之過甚明,求己之過甚拙。而且諱病忌醫,因循等待, 及至病成,始歎從前之失醫也,已無及矣。鐸勸世人幸先醫治。

人病難痊,宜多服藥。蓋病之成,原非一日,則病之愈,豈在一朝。無如求速效於目前, 必 至墮成功於旦夕。更有射利之徒,企圖酬謝之重,忘顧僥倖之危,或用輕粉劫藥,取快須臾 , 未幾,毒發病生,往往不救。何若攻補兼施,損益並用,既能去邪,複能反正,雖時日少遲 ,而終身受惠無窮。鐸勸世人毋求速效。 病關生死,醫能奏效,厥功實弘。世有危急之時,懸金以許,病痊而報之甚薄。迨至再 病, 醫生望門而不肯入,是誰之咎歟。等性命於鴻毛,視金錢如膏血,亦何輕身而重物乎。鐸勸 世人毋惜酬功。 病痊忘報,俗子負心。病痊索報,亦醫生慚德。蓋治病有其功,已報而功小;治病忘其 功, 不報而功大。要當存一救人實意,不當惟利是圖。勿以病家富,遂生覬覦心;勿以病家貧, 因有懶散志。或養癰貽患,或恐嚇取錢,皆入惡道。

鐸勸行醫幸毋索報。 人不窮理,不可以學醫;醫不窮理,不可以用藥。理明斯知陰陽、識經絡、洞臟腑、悟 寒熱 虛實之不同、攻補滑澀之各異,自然守經達權,變通於指下也。否則,徒讀《脈訣》,空 覽《本草》,動手即錯,開口皆非,欲積功反損德矣。鐸勸學醫幸務窮理。 醫道講而愈明,集眾人議論,始可以佐一人識見。倘必人非我是,堅執不移,則我見不 化, 又何能受益於弘深乎。邇來醫術紛紜,求同心之助,杳不可多得。然而天下之大,豈少奇人 。博采廣諮,裒獲非淺。鐸勸學醫幸尚虛懷。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2-27 21:04 | 顯示全部樓層

七方論

內容:注《本草》而不論方法猶不注也。《本草》中,草木昆蟲介屬之氣味寒熱,必備悉於胸中 ,然後可以隨材任用。使胸次無出奇制勝方略,則如無制之師,雖野戰亦取勝于一時,未必 不致敗於末路。與其焦頭爛額,斬殺無遺,何如使敵人望風而靡之為快哉。此七方之必宜論 也。七方者,大小緩急奇偶複也。吾先言其大方。岐伯夫子曰∶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凡病有重大,不可以小方治之者,必用大方以治之。大方之中,如用君藥至一兩者,臣則半 之,佐又半之。不可君藥少於臣藥,臣藥少於佐使。設以表裏分大小,是裏宜大而表宜小也 ,然而治表之方,未嘗不可大。設以奇偶分大小,是奇宜大而偶宜小也,然而用偶之方,未 嘗不可大。設以遠近分大小,是遠宜大而近宜小也,然而治近之方,又未嘗不可大。故用大 方者乃宜大而大,非不可大而故大也。

或問大方是重大之劑,非輕小之藥也,重大必用藥宜多而不可少矣。何以君一而臣三佐 用九 耶?是一方之中計止十三味,似乎名為大而非大也。不知大方者,非論多寡,論強大耳。方 中味重者為大,味濃者為大,味補者為大,味攻者為大,豈用藥之多為大乎。雖大方之中, 亦有用多者,而終不可謂多者即是大方也。 或疑大方不多用藥,終難稱為大方,不知大方之義在用意之大,不盡在用藥之多也。

譬 如補 也,大意在用參之多以為君,而不在用白術、茯苓之多以為臣使也;如用攻也,大意在用大 黃之多以為君,而不在用濃樸、枳實之多以為臣使也。推之寒熱表散之藥,何獨不然,安在 眾多之為大哉。(〔批〕更說得圓通。) 或疑大方在用意之大,豈君藥亦可小用之乎。夫君藥原不可少用也,但亦有不可多用之 時, 不妨少用之。然終不可因少用而謂非君藥,並疑少用而謂非大方也。

小方若何?岐伯夫子曰∶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中即小之義。 凡 病有輕小不可以大方投者,必用小方以治之。小方之中,如用君藥至二錢者,臣則半之,佐 又半之,亦不可以君藥少於臣,臣藥少於佐也。夫小方所以治輕病也,輕病多在上,上病而 用大方,則過於沉重,必降於下而不升於上矣。小方所以治小病也,小病多在陽,陽病而用 大方,則過於發散,必消其正而裒其邪矣。故用小方者,亦宜小而小,非不可小而故小也。 (〔批〕小貴得宜,不使膽怯而不敢用大者藉口。) 或問小方是輕小之劑,所以治小病也。然君一臣三佐五,方未為小也。若君一臣二而無 佐使 ,無乃太小乎。不知小方者,非論輕重,論升降耳,論浮沉耳。方中浮者為小,升者為小也 。豈用藥之少者為小乎。雖小方多用,而要不可謂少用藥之方即是小方也。

或疑小方不少用藥,終不可名為小方。不知小方之義,全不在用藥之少也。病小宜散, 何嘗 不可多用柴胡;病小宜清,何嘗不可多用麥冬;病小宜提,何嘗不可多用桔梗。病小宜降 ,何嘗不可多用濃樸。要在變通於小之內,而不可執滯于方之中也。(〔批〕論得大妙。) 或疑小方變通用之,是小可大用矣。小方而大用,仍是大方而非小方也。曰小方大用,非大 方之可比,藥雖多用,方仍小也。 緩方若何?岐伯夫子曰∶補上治上,制以緩。緩者,遲之之謂也。上虛補上,非制之以 緩, 則藥趨於下而不可補矣。上病治上,非制之以緩,則藥流於下而不可治矣。然而緩之法不同 。有甘以緩之之法,凡味之甘,其行必遲也;有升以緩之之法,提其氣而不下陷也;有丸以 緩之之法,作丸而不作湯,使留于上焦也;有作膏以緩之之法,使膠粘於胸膈間也;有用無 毒藥以緩之之法,藥性平和,功用亦不驟也。有緩治之方,庶幾補上不補下,治上不治下矣 。(〔批〕又增前人之所未備。) 或問緩方以治急也,然急症頗有不可用緩之法,豈一概可用緩乎?曰∶宜緩而緩,未可 概用 緩也。若概用緩,必有不宜緩而亦緩者矣。

或疑緩方故緩,恐于急症不相宜。不知急症緩治,古今通議,然而緩方非治急也,大約 治緩 症者為多。如痿症也,必宜緩;如脫症也,不宜急。安在緩方之皆治急哉。 或問緩方君論至備,不識更有緩之之法乎?曰∶緩之法在人而不在法也。執緩之法以治 宜緩 之病,則法實有窮;變緩之方以療至緩之病,則法何有盡。亦貴人之善變耳,何必更尋緩方 之治哉。 急方若何?岐伯夫子曰∶補下治下,制以急。夫病之急也,豈可以緩治哉。大約治本之 病宜 於 緩,治標之病宜於急。然而標本各不同也。有本宜緩而急者,急治其本。有標不宜急而急者 ,急治其標。而急之方實有法焉。有危篤急攻之法,此邪氣壅阻於胸腹腸胃也。有危篤急救 之法,此正氣消亡於陰陽心腎也。有急用濃煎大飲湯劑之法,使之救火濟水,援絕於旦夕也 。有急用大寒大熱毒藥之法,使之上湧下泄,取快于一時也。有急治之方,庶幾救本而不遺 於救標,救標而正所以救本矣。

或問急方治急,不識亦可以治緩症乎?曰∶緩方不可以治急,而急方實所以治緩。遇急 之時 , 不用急方以救其垂危將絕,迨病勢少衰而後救之,始用緩治之法不已晚乎。然則急方治急, 非即所以治緩乎。(〔批〕急方治急,正治緩也。真探本之論。) 或疑急方救急,似乎相宜。急方救緩,恐不相合。不知緩急同治者,用藥始神耳。 或疑緩急相濟,固為治病妙法,然畢竟非治急之急方也。曰∶以急救急,因病之急而急之也 ;以急救緩,亦因病雖緩而實急,故急之也。然則緩急相濟,仍治急而非治緩也。 或疑急症始用急方,則急方不可用緩也明矣。然古人急病緩治,往往有之,似乎急方非 救 急也。曰∶急方不救急,又將何救乎?急病緩治者,非方用緩也。于急方之中,少用緩藥, 以緩其太急之勢,非于急方之中,純用緩藥,以緩其太急之機也。 奇方若何?岐伯夫子曰∶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奇之制也;所謂奇之制者,言數之奇也。 蓋 奇方者,單方也。用一味以出奇,而不必多味以取勝。藥味多,未免牽制,反不能單刀直入 。凡臟腑之中,止有一經專病者,獨取一味而多其分兩,用之直達於所病之處,自能攻堅而 奏功如神也。 或問奇方止取一味出奇,但不知所用何藥。夫奇方以一味取勝,《本草》中正未可悉數 也。

吾舉其至要者言之。用白術一味以利腰臍之濕也,用當歸一味以治血虛頭暈也,用川芎一味 以治頭風也,用人參一味以救脫救絕也,用茯苓一味以止瀉也,用菟絲子一味以止夢遺也, 用杜仲一味以除腰疼也,用山梔子一味以定脅痛也,用甘草一味以解毒也,用大黃一 味以攻堅也,用黃連一味以止嘔也,用山茱萸一味以益精止腎泄也,用生地一味以止血也, 用甘菊花一味以降胃火也,用薏仁一味以治香港腳也,用山藥一味以益精也,用肉蓯蓉一味以 通大便也,用補骨脂一 味以溫命門也,用車前子一味以 止水瀉也;用蒺藜子一味以明目也,用忍 冬藤一味以治癰也,用巴戟天一味以強陽也,用荊芥一味以止血暈也,用蛇床子一味以壯陽 也,用元參一味以降浮游之火也,用青蒿一味以消暑也,用附子一味以治陰虛之喉痛也,用 艾葉一味以溫脾也,用地榆一味以止便血也,用蒲公英一味以治乳瘡也,用旱蓮草一味以烏 須也,用皂莢一味以開關也,用使君子一味以殺蟲也,用赤小豆一味以治濕也,用花蕊石一 味以化血也。以上皆以一味取勝,擴而充之,又在人意見耳。

或疑奇方止用一味則奇,雖奏功甚神,竊恐有偏勝之弊也。顧藥性未有不偏者也,人陰 陽氣 血亦因偏勝而始病,用偏勝之藥以制偏勝之病,則陰陽氣血兩得其平,而病乃愈。然則奇方 妙在藥之偏勝,不偏勝不能去病矣。 或疑方用一味,功雖專而力必薄,不若多用數味則力濃而功專。不知偏勝之病,非偏勝 之藥 斷不能成功。功成之易,正因其力濃也,誰謂一味之方力薄哉。 偶方若何?岐伯夫子曰∶君二臣四,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又曰∶遠者偶之,下者不以 偶。

蓋偶亦論數耳。是偶方者,重味也,乃二味相合而名之也。如邪盛,用單味以攻邪而邪 不能 去,不可仍用一味攻邪,必更取一味以同攻其邪也;如正衰,用單味補正而正不能複,不可 仍用一味補正,必另取一味以同補其正也。非兩方相合之為偶,亦非汗藥三味為奇,下藥四 味為偶也。 或問奇方止取一味以出奇,而偶方共用兩味以取勝,吾疑二味合方,正不可多得也。夫 二味 合而成方者甚多,吾不能悉數,示以成方,不若商以新方也。人參與當歸並用,可以治氣血 之 虛。黃 與白術同施,可以治脾胃之弱,人參與肉桂同投,可以治心腎之寒。人參與黃連合 劑,可以治心胃。人參與川芎並下,則頭痛頓除。人參與菟絲並煎,則遺精頓止。黃 與川 芎齊服,則氣旺而血驟生。黃 與茯苓相兼,則利水而不走氣。黃 與防風相制,則去風而 不 助脹。是皆新創之方,實可作偶之證。至於舊方,若參附之偶也,薑附之偶也,桂附之偶, 術苓之偶, 歸之偶,歸芎之偶,甘芍之偶,何莫非二味之合乎。臨症裁用,存乎其人。( 〔批〕又開許多法門矣,快哉。)

或疑偶方合兩味以制勝,似乎有相合益彰之慶,但不知有君臣之分、佐使之異否乎。夫 方無 君臣佐使者,止奇方也。有偶則君臣自分,而佐使自異矣。天無二日,藥中無二君也。偶方 之中,自有君臣之義、佐使之道,烏可不分輕重多寡而概用之耶。(〔批〕方無君臣不成 方矣,又何論偶不偶乎。) 複方若何?岐伯夫子曰∶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是謂重方。重方者,複方之謂也。或用 攻於 補之中,複用補於攻之內,或攻多而補少,或攻少而補多,調停於補攻之間,斟酌於多寡之 際,可合數方以成功,可加他藥以取效,或分兩輕重之無差,或品味均齊之不一,神而明之 ,複之中而不見其複,斯可謂善用複方者乎。 或問複方乃合眾方以相成,不必拘拘於繩墨乎?曰∶用藥不可雜也,豈用方而可雜乎。 用方 而雜,是雜方而非複方矣。古人用二方合之,不見有二方之異,而反覺有二方之同,此複方 之所以神也。否則,何方不可加減,而必取于二方之相合乎。(〔批〕說得精細明爽。) 或疑複方合數方以成一方,未免太雜。有前六方之妙,何病不可治,而增入複方,使不 善用 藥者,妄合方以取敗乎。曰∶複方可刪,則前人先我而刪矣,實有不可刪者在也。雖然,知 藥性之深者,始可合用複方,否則不可妄用,恐相反相惡,反致相害。(〔批〕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然好用聰明,則不可也。) 或疑複方不可輕用,甯用一方以加減之,即不能奏效,亦不致取敗。曰∶此吾子慎疾之 意也 。然而複方實有不可廢者,人苟精研於《本草》之微,深造於《內經》之奧,何病不可治, 亦何法不可複乎,而猶謹于複方之不可輕用也,未免徒讀書之譏矣。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2-27 21:07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劑論

內容:有方則必有劑,劑因方而制也。劑不同,有宣劑、有通劑、補劑、瀉劑、輕劑、重劑、 滑劑 、澀劑、燥劑、濕劑,劑各有義,知其義可以用藥。倘不知十劑之義而妄用藥,是猶棄繩墨 而取曲直,越規矩而為方圓也。雖上智之士,每能變通於規矩繩墨之外,然亦必先經而後權 ,先常而後變。苟昧常求變,必詭異而不可為法,離經用權,必錯亂而不可為型。深知十劑 之義,則經權常變,折衷至當,又何有難治之病哉。此十劑之必宜論也。

一論宣劑。岐伯夫子曰∶宣可去壅。又曰∶木郁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 水郁折之,皆宣之之謂也。夫氣鬱則不能上通于咽喉頭目口舌之間,血鬱則不能上通於胸腹脾 胃經絡之內,故上而或噦、或咳、或嗽、或嘔之症生,中而或痞、或滿、或塞、或痛、或飽 、或脹之症起,下而或腫、或瀉、或利、或結、或畜、或黃之症出,設非宣劑以揚其氣,則 氣壅塞而不舒。設非宣劑以散其血,則血凝滯而不走。必宣之而木郁可條達矣,必宣之而火 郁可啟發矣,必宣之而金鬱可疏泄矣,必宣之而水鬱可曲折矣,必宣之而土鬱可殺奪矣。 或問吾子發明宣劑,幾無剩義,醫理無盡,不識更可發明乎?曰∶鬱症不止五也,而宣 鬱之 法亦不止二。有郁之於內者,有郁之於外者,有郁之於不內不外者。郁於內者,七情之傷也 ;郁於外者,六淫之傷也;郁於不內不外者,跌撲墜墮之傷也。

治七情之傷者,開其結;治 六淫之傷者,散其邪;治跌撲墜墮之傷者,活其瘀,皆所以佐宣之之義也。(〔批〕宣揚氣 血之外,又舉三法以盡宣變。) 或疑宣劑止開郁解鬱,遂足盡宣之之義乎。夫宣不止開郁解鬱也。邪在上者,可宣而出 之; 邪在中者,可宣而和之;邪在下者,可宣而泄之;邪在內者,可宣而散之。邪在外者,可宣 而表之也。宣之義大矣哉。 或疑宣劑止散邪而已乎,抑不止散邪而已乎。夫宣之義,原無盡也。可宣而宣之,不必 問 其邪 ;宜宣而宣之,不必問其鬱。總不可先執宣邪之意,以試吾宣之之湯,並不可先執宣鬱之心 ,以試吾宣之之藥也。

二論通劑。岐伯夫子曰∶通可去滯。蓋留而不行,必通而行之。是通劑者,因不通而通 之也 。通不同,或通皮膚,或通經絡,或通表裏,或通上下,或通前後,或通臟腑,或通氣血。 既知通之異,而後可以用通之法。通營衛之氣,即所以通皮膚也;通筋骨之氣,即所以通經 絡也;通內外之氣,即所以通表裏也;通肺腎之氣,即所以通上下也;通膀胱之氣,即所以 通前後也;通脾胃之氣,即所以通臟腑也;通陰陽之氣,即所以通氣血也。雖因不通而通之 ,亦因其可通而通之耳。(〔批〕通之義如許,明其義,何患閉症之不通哉。) 或問子論通劑,暢哉言之矣。然而通之意則出,通之藥未明也。曰∶通之藥又何不可示 也。

通營衛,則用麻黃、桂枝;通筋骨,則用木瓜、仙靈脾;通內外,則用柴胡、薄荷;通肺腎 , 則用蘇葉、防己;通膀胱,則用肉桂、茯苓;通脾胃,則用通草、大黃;通陰陽,則用附子 、蔥、薑。雖所通之藥不止於此,然亦可因此而悟之矣。 或疑通劑藥甚多,子何僅舉數種以了義,將使人執此數味以概通之劑乎。不知通不同, 而通 劑之藥,又何可盡同乎。雖然通藥不可盡用通也。用通於補之中,用通於塞之內,而後不通 者可通,將通者即通,已通者悉通也。然則用通之劑,全在善用通也。善用通,而吾所舉之 藥已用之而有餘,又何不可概通之劑哉。 或疑通劑之妙,用之如神,但我何以用通劑之妙,使之有如神之功乎。

嗟呼!通之法可 以言 ,而通之竅不可言也。不可言而言之,亦惟有辨虛實耳。虛之中用通劑,不妨少而輕;實之 中用通劑,不妨多而重。雖不能建奇功,亦庶幾可無過矣。(〔批〕辨虛實以用通,通人之 論。)

三論補劑。岐伯夫子曰∶補可去弱,然而補之法亦不一也。補其氣以生陽焉,補其血以 生陰焉 ,補其味以生精焉,補其食以生形焉。陽虛補氣,則氣旺而陽亦旺;陰虛補血,則血盛而陰 亦盛;精虛補味,則味足而精亦足;形虛補食,則食肥而形 亦肥。雖人身之虛,不盡於四者,而四者要足以盡之也。(〔批〕補法不盡於四者,我增一 法,行吐納以生神焉。) 或問補法盡於氣血味食乎?曰∶補法盡於四者,而四者之中實有變化也。補氣也,有朝 夕之異,有臟腑之異,有前後之異;補血也,有老少之異,有胎產之異,有衰旺之異,有寒熱之 異;補味也,有軟滑之異,有消導之異,有溫冷之異,有新久之異,有甘苦之異,有燔熬烹 炙之異。補食也,有南北之異,有禽獸之異,有果木之異,有米穀菜豆之異,有魚鱉蝦蟹之 異。補各不同,而變化以為法,又何能一言盡哉,總在人臨症而善用之也。

或疑虛用補劑,是虛病宜於補也。然往往有愈補愈虛者,豈補劑之未可全恃乎。籲!虛 不用 補,何以起弱哉。愈補愈虛者,乃虛不受補,非虛不可補也。故補之法亦宜變。補中而少增 消導之品,補內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補而補之,不必純補而補之,更佳也。(〔批〕補中 有消,補中有制,才非徒補。) 或疑補劑無多也,吾子雖多舉其補法,而終不舉其至要之劑,畢竟補劑以何方為勝?曰∶ 補 不同,烏可舉一方以概眾方乎。知用補之法,則無方不可補也。況原是補劑,又何必問何方 之孰勝哉。

四論瀉劑。岐伯夫子曰∶泄可去閉。然而瀉之法,亦不一也。有淡以瀉之,有苦以瀉之, 有 滑以瀉之,有攻以瀉之,有寒以瀉之,有熱以瀉之。利小便者,淡以瀉之也;利肺氣者,苦 以瀉之也;利大腸者,滑以瀉之也;逐痛祛滯者,攻以瀉之也;陷胸降火者,寒以瀉之也; 消腫化血者,熱以瀉 之也。雖各病之宜瀉者甚多,或於瀉之中而寓補,或於補之中而寓瀉,總不外瀉之義也。

或問瀉之義,古人止曰葶藶、大黃,而吾子言瀉之法有六,豈盡可用葶藶、大黃乎?曰∶執 葶藶、大黃以通治閉症,此誤之甚者也。吾言瀉之法有六,而瀉之藥實不止葶藶、大黃二味 。所謂淡以瀉之者,用茯苓、豬苓;苦以瀉之者,用黃芩、葶藶;滑以瀉之者,用當歸、滑 石;攻以瀉之者,用芒硝、大黃;寒以瀉之者,用栝蔞、濃 樸;熱以瀉之者,用甘遂、巴豆也。夫瀉之藥不止此,廣而用之,全恃乎人之神明。(〔批 〕瀉藥原不必多。) 或疑瀉劑,所以治閉乎?抑治開乎?開閉俱可用也。不宜閉而閉之,必用瀉以啟其門, 不宜開 而 開之,必用瀉以截其路。然而治開即所以治閉,而治閉即所以治開,正不可分之為二治也。 或疑瀉劑用之多誤,易致殺人,似未可輕言瀉也。曰∶治病不可輕用瀉劑,而論劑又烏可不 言瀉法乎。知瀉劑而後可以治病,知瀉法而後可以用劑也。

五論輕劑。岐伯夫子曰∶輕可去實。夫實者,邪氣實而非正氣實也。似乎邪氣之實,宜 用重 劑以祛實矣。誰知邪實者,用祛邪之藥,藥愈重而邪反易變,藥愈輕而邪反難留。人見邪實 而多用桂枝,反有無汗之憂。人見邪實而多用麻黃,又有亡陽之失。不若少用二味,正氣無 虧而邪又盡解,此輕劑之妙也。 或問輕劑所以散邪也,邪輕者藥可用輕,豈邪重者亦可用輕乎。曰∶治邪之法,止問藥 之當 與否也。用之當則邪自出,原不在藥之輕重也。安在藥重者始能蕩邪哉。(〔批〕祛邪不必 重用祛邪之藥,極得。)

或疑邪氣既重,何故輕劑反易去邪?蓋邪初入之身,其勢必泛而浮,乘人之虛而後深入 之, 故治邪宜輕不宜重也。倘治邪驟用重劑,往往變輕為重,變淺為深,不可遽愈。何若先用輕 劑,以浮泛之藥少少發散,乘其不敢深入之時,易於祛除之為得乎。 或疑用輕劑以散邪,雖邪重者亦散,似乎散邪在藥味之輕,而不在藥劑之輕也。曰∶藥 味之 輕者,藥劑亦不必重。蓋味愈輕而邪尤易散,劑愈重而邪轉難解也。

六論重劑。岐伯夫子曰∶重可去怯。夫怯者,正氣怯而非邪氣怯也。正氣強則邪氣自弱, 正氣損則邪氣自旺。似乎扶弱者必須鋤強,補損者必須抑旺矣,然而正氣既怯,不敢與邪相 鬥,攻邪而邪愈盛矣,故必先使正氣之安固,無畏乎邪之相淩相奪,而後神無震驚之恐,志 有寧靜之休,此重劑所以妙也。

或問正氣既怯,扶怯可也,何必又用重劑,吾恐虛怯者反不能遽受也。曰∶氣怯者心驚, 血 怯者心動。心驚必用止驚之品,心動必用安動之味。不用重藥,又何以鎮靜之乎。惟是重藥 不可單用,或佐之以補氣,則鎮之而易於止驚;或佐之以補血,則靜之而易於制動也。 或疑重劑止怯,似乎安膽氣也。曰∶怯之意雖出於膽,而怯之勢實成於心,以重劑鎮心, 正 所以助膽也。(〔批〕此論出奇。) 或疑重劑去怯,怯恐不止心與膽也。天下惟腎虛之極者,必至傷肺,肺傷則不能生精, 成癆 怯矣。恐用重劑者,重治腎與肺也。不知怯不同,五臟七腑皆能成怯。治怯舍重劑,何以治 之哉。又在人之善於變通耳。

七論滑劑。岐伯夫子曰∶滑可去著。邪留於腸胃之間,不得驟化,非滑劑又何以利達乎。 然 而徒滑之正無益也。有潤其氣以滑之者,有潤其血以滑之者,有潤其氣血而滑之者。物礙於 上 焦,欲上而不得上,吾潤其氣而咽喉自滑矣;食存于下焦,欲下而不得下,吾潤其血而肛門 自滑矣;滯穢積於中焦,欲上而不得,欲下而不得,欲留 中而又不得,吾潤其氣血而胸腹自滑矣。滑劑之用,又胡可少乎。(〔批〕瀉劑亦總不能外 氣血。)

或問滑劑分上、中、下治法為得宜矣。然而用三法以治澀,而澀仍不解者,豈別有治法 乎。夫滑之法雖盡於三,而滑之變不止於三也。有補其水以滑之,有補其火以滑之。補水者, 補腎中真水也;補火者,補腎中真火也。真水足而大腸自潤,真火足而膀胱自通,又何澀之不 滑哉。此滑之變法也。(〔批〕又開一法門。) 或疑補水以潤大腸,是劑之滑也,補火以通膀胱,恐非劑之滑矣。不知膀胱得火而不通 者, 乃膀胱之邪火也。膀胱有火則水澀,膀胱無火,水亦澀也。蓋膀胱之水,必得命門之火相通 ,而膀胱始有流通之樂,然則補火正所以滑水,謂非滑之之劑乎。(〔批〕補火以滑水,實 闡軒岐之秘。) 或疑滑劑治澀,然亦有病非澀而亦滑之者,何也?蓋滑劑原非止治澀也。滑非可盡治夫 澀, 又何可見澀而即用滑劑乎。不宜滑而滑之,此滑劑之無功也。宜滑而滑之,雖非澀之病,偏 收滑之功。

八論澀劑。岐伯夫子曰∶澀可去脫。遺精而不能止,下血而不能斷,瀉水而不能留,不 急用 藥以澀之,命不遽亡乎。然而澀之正不易也。有開其竅以澀之者,有遏其流以澀之者,有因 其勢以澀之者。精遺者,尿竅閉也,吾通尿竅以閉精,則精可澀;水瀉者,脾土崩也,吾培 土氣以疏水,則水瀉可澀。血下者,大腸熱也,吾滋金液以殺血,則血下可澀矣。澀劑之用 ,又胡可少乎。或疑澀劑,古人皆以澀為事,吾子反用滑於澀之中,豈亦有道乎。曰∶徒澀何能澀也。 澀之甚,斯滑之甚矣。求澀於澀之內,則澀止見功於一旦,而不能收功於久長;用滑於澀之中 ,則澀難收效于一時,而實可奏效于永遠,誰雲澀之必舍滑以澀之耶。 或疑滑以治澀,終是滑劑而非澀劑。曰∶滑以濟澀之窮,澀以濟滑之變,能用滑以治澀, 則 滑即澀劑也。況澀又不全澀乎,欲謂之不澀不可也。 或疑澀劑治脫,而脫症不止三病也,不識可廣其法乎。曰∶澀劑實不止三法也,舉一可 以知 乎。

九論燥劑。岐伯夫子曰∶燥可去濕。夫燥與濕相反,用燥所以治濕也。然濕有在上在中 在下 之分,濕有在經、在皮、在裏之異,未可一概用也。在上之濕,苦以燥之;在中之濕,淡以 燥之;在下之濕,熱以燥之;在經之濕,風以燥之;在皮之濕,薰以燥之;在裏之濕,攻以 燥之。燥不同,審虛實而燥之,則無不宜也。 或問濕症甚不一,吾子治濕之燥,亦可謂善變矣。然而濕症最難治,何以辨其虛實而善 治之 乎?夫辨症何難,亦辨其水濕之真偽而已。真濕之症,其症實;偽濕之症,其症虛。知水濕 之真偽,何難用燥劑哉。 或疑燥劑治濕,而濕症不可全用燥也,吾恐燥劑之難執也。曰∶濕症原不可全用燥,然 舍燥 又何以治濕哉。燥不為燥,則濕不為濕矣。 或疑濕症必尚燥劑,而吾子又謂不可全用燥,似乎燥劑無關輕重也。然而濕症有不可無 燥劑 之時,而燥劑有不可治濕症之日,此燥劑必宜講明,實有關輕重,而非可有可無之劑也。

十論濕劑。岐伯夫子曰∶濕可去枯。夫濕與燥相宜,用濕以潤燥也。然燥有在氣、在血、在 髒、在腑之殊,有在內、在外、在久、在近之別,未可一概用也。氣燥,辛以濕之;血燥, 甘 以濕之;髒燥,鹹以濕之;腑燥,涼以濕之。內燥,寒以濕之;外燥,苦以濕之;久燥,溫 以濕之;近燥,酸以濕之。燥不同,審虛實而濕之,則無不宜也。 或問燥症之不講也久矣,幸吾子暢發燥症之門,以補六氣之一。又闡揚濕劑以通治燥症, 豈 氣血臟腑內外久近之濕,遂足以包治燥之法乎。嗟乎。論燥之症,雖百方而不足以治其常; 論濕之方,若八法而已足以盡其變。正不可見吾燥門之方多,即疑吾濕劑之法少也。 或疑濕劑治燥,而燥症實多,執濕劑以治燥,而無變通之法,吾恐前之燥未解,而後之 燥更 至矣。曰∶變通在心,豈言辭之可盡哉;吾闡發濕劑之義,大約八法盡之,而變通何能盡乎 ,亦在人臨症而善悟之耳。 或疑濕劑之少也,人能變通,則少可化多,然而能悟者絕少,子何不多舉濕劑以示世乎。 嗟 乎。燥症前代明醫多不發明,故後世無聞焉。鐸受岐天師與張仲景之傳,《內經》已補注燥 之旨,《六氣》門已暢論燥之文,似不必《本草》重載燥症。然而濕劑得吾之八法,治燥有 餘,又何必多舉濕劑之法哉。(〔批〕須參看《內經》、《六氣》之書,則治燥有餘矣。)

以上十劑,明悉乎胸中,自然直捷於指下,然後細閱新注之《本草》,通經達權,以獲其神 ,守常知變,以造於聖,亦何死者不可重生,危者不可重安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2-27 21:10 | 顯示全部樓層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辟陶隱居十劑內增入寒熱二劑論

內容:陳遠公曰∶十劑之後,陶隱居增入寒熱二劑。雖亦有見,繆仲醇辟寒有時不可以治熱,熱有 時不可以治寒,以熱有陰虛而寒有陽虛之異也。此論更超出陶隱居,但未嘗言寒熱二劑之宜 刪也。後人偏信陶隱居妄自增寒熱二劑,又多岐路之趨,不知寒熱之病甚多,何症非寒熱也 。七方十劑之中,何方、何劑不可以治寒熱。若止用寒熱二劑以治寒熱,則宜於寒必不宜於 熱,宜於熱必不宜寒,亦甚拘滯而不弘矣。故分寒熱以治寒熱,不可為訓。

或問陶隱居增入寒熱二劑,甚為有見,吾子何党仲醇而刪之。雖曰七方十劑俱可治寒熱,然 世人昧焉不察,從何方何劑以治之乎。不若增寒熱二劑,使世人易於治病也。嗟乎。子言則 美矣,然非用劑之義也。寒熱之變症多端,執二劑以治寒熱,非救人,正殺人也。予所以刪 之,豈党仲醇哉。 或疑寒熱之變端雖多,終不外於寒熱之二病,安在不可立寒熱之二劑耶。曰∶寒之中有 熱。 熱之中有寒。有寒似熱而實寒,有熱似寒而反熱。有上實寒而下實熱,有上實熱而下實寒。 有朝作寒而暮作熱,有朝作熱而暮作寒。有外不熱而內偏熱,有外不寒而內偏寒。更有虛 熱虛寒之分,實熱實寒之異,偏寒偏熱之別,假寒假熱之殊。不識寒熱二劑,何以概治之耶 。

予所以信寒熱二劑斷不可增於十劑之內,故辟陶隱居之非,而嘉繆仲醇之是也。(〔批〕如此說來,寒熱二劑斷不可增。) 或疑寒熱不常,方法可定,臨症通變,全在乎人,不信寒熱二劑之不可增也。

嗟乎。立 一方 法,必先操於無弊,而後可以垂訓,乃增一法,非確然不可移之法,又何貴於增乎,故不若 刪之為快耳。

【陳士鐸】本草新編 - 本草秘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