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0|回覆: 0

[文學研究] 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 【三國演義】主題研究述評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2-4-24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蔣正治

  蔣正治由於【三國演義】本身內容的豐富與複雜,研究者們所選取的不同的研究角度,以及研究者們在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差異等情況,因此,【三國演義】的主題是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從大量資料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國演義】主題研究主要有如下觀點:
  
  1. 擁劉反曹說
  
  這種觀點有人也稱之爲『尊劉貶曹』或『尊劉抑曹』,50年代就有人論述過,如吳組緗在【關於〖三國演義〗】(見於1959年4月9日、15日、23日,5月13日【北京晚報】)中認爲,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所以能夠取得偉大成就,首先就在於他接受了群眾口頭創作原有的『擁劉反曹』觀點,並加強了它,使之更加鮮明突出。他又在【談〖三國演義〗】(收入【中國小說研究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版)中說:『「擁劉反曹」的思想,就是人民群眾對三國爭勝的態度,就是他們的政治見解和理想願望的表達。』80年代以後,葉維四、冒圻在【三國演義創作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版)中認爲『擁劉反曹』不僅是貫穿【三國演義】的基本傾向,而且是作品反映是非、褒貶、愛憎的標準,是統帥全書的靈魂,滲透在字裡行間的核心思想。持此觀點的還有周兆新的【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版),馮仲平的【論〖三國演義〗的基本主題】(【西藏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20世紀90年代以後出版的一些教材也持此種觀點。
  
  2. 人才說
  
  趙慶元在【封建賢才的熱情頌歌】(【安徽師大學報】1981年第3期)中認爲,【三國演義】是一部封建賢才的熱情頌歌。於朝貴的【一部形象生動的人才學教科書】(【三國演義學刊】第1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版),王基【〖三國演義〗主題新探】(【三國演義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等也持這一看法。
  
  3. 悲劇說
  
  黃鈞在【我們民族的雄偉的歷史悲劇】(【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通過三國近百年錯綜複雜,尖銳激烈的鬥爭故事,【三國演義】爲我們揭示了一個嚴酷的事實,不是正義,而是邪惡,不是道德,而是權詐,你死我活,弱肉強食,獸性取代了人性,暴政強姦了仁政……這不單是三國時期的社會現實,而且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顯示,這不單是蜀漢集團的歷史悲劇,而且是我們民族的歷史悲劇。
  持此說法的還有張振鈞【論〖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質】(【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5期),宋克夫的【論〖三國演義〗仁政思想的悲劇實質】(【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2期),張濟帆的【中國歷史悲劇的審視――〖三國演義〗主題探討】(【唐都學刊】1998年第2期)等。
  
  4. 追慕聖君賢相魚水相諧說
  
  曾學偉【試論〖三國演義〗的主題】(【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版)中提出,【三國演義】的主題是通過三國時代尖銳複雜矛盾的描繪,以及各種典型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作者對聖君賢相的風雲際會,魚水相諧的政治理想的思慕和追求。這一主題主要是通過蜀漢集團的代表人物作正面體現。劉備是聖君的典型,諸葛亮是賢相的典型,他們魚水相諧,才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5. 兵不厭詐說
  
  任昭坤【〖三國演義〗主題應從軍事角度認識】(【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版),他認爲【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是通過三國興亡過程中形形色色的戰爭描繪,著重揭示了戰爭勝敗的關鍵在於能否靈活運用『兵不厭詐』的思想。
  
  6. 總結爭奪政權經驗說
  
  魯德才在【論〖三國演義〗的情節提煉對人物刻畫的意義】(【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中認爲,【三國演義】『描寫了封建社會分裂與統一的過程,揭示了地主階級各類人物鎮壓了黃巾起義以後,怎樣爭得統治權和喪失統治權的經驗教訓。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什麼樣的英雄人物可以爭得霸權,用什麼樣的思想和策略爭奪天下,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又會丟掉統治權』。
  
  7. 亂世英雄的頌歌
  
  齊裕j【亂世英雄的頌歌】(【三國演義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中認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用歷史學家犀利的政治眼光和嚴肅態度來抒寫自己『有志圖王』的雄心,探索漢末三國興衰隆替的歷史,總結經驗教訓,從而表現在地主階級各個政治集團的爭奪中,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圖王霸業,採取什麼策略才能在群雄逐鹿的時代裡取得勝利。作者對曹、劉、吳三個集團是一視同仁的,誰做的對就讚揚,反之就批評,從而比較正確地總結了漢末三國的歷史經驗,所以說,它是一曲亂世英雄的頌歌。
  
  8. 多層主題說
  
  胡世厚在【論〖三國演義〗的主題】(【三國演義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中提出,像【三國演義】這樣一部『陳敘百年,該括萬事』的鴻篇巨製,企圖用三言兩語概括它的主題是很困難的。它的主題是多層的,主要有三點:(1)反對分裂,歌頌統一;(2)抨擊昏君,渴望明主;(3)讚美忠義,抨擊奸偽。
  孫一珍【試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主題】(【文學遺產】1985年第1期)從人才、民心、兵法三方面分析了【三國演義】的主題,認爲舉賢良、恤百姓和善兵法,乃是動亂形勢下獲得成功的三大法寶,也是該書所要表現的主題。
  
  9. 反思歷史說
  
  陳遼在【〖三國志通俗演義〗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三國演義學刊】第1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版)中,結合羅貫中的其它歷史小說和戲曲,認爲羅貫中寫這些作品是對歷史進行反思,對歷史經驗進行總結,【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反思』長篇小說。這種反思不僅符合人民群眾的願望,也符合歷史的本來面目。
  
  10. 市井細民寫心說
  
  劉知漸在【〖三國演義〗新論】(【〖三國演義〗新論】,重慶出版社1985版)反對提主題,主張只談傾向。他認爲【三國演義】是由說『三分』的『市井細民』先說出了『市井細民』對三國故事及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又被書會才人寫進了【三分事略】,即【三國志平話】之類,後來羅貫中寫【三國志通俗演義】接受這種思想,成爲主要的思想傾向。
  
  11. 保國安民說
  
  黃祖良【保國安民是〖三國演義〗的基本主題】(【瀋陽師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認爲,誰能『保國安民』,誰就能克敵制勝,統一天下,反之必然遭到失敗與覆滅。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貫穿全書的線索,作爲這條線索的靈魂,就是『保國安民』。
  
  12. 天命說
  
  潘承玉【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晉陽學刊】1994年第1期)提出,【三國演義】主題是反映天命觀。全書的情節內核是對天命的理解與闡釋,全書的感情基調是對天命的困惑與欣慰。在【〖三國演義〗主題再探】(【唐都學刊】1996年3期)一文中,潘承玉進一步論述了他的『天命說』的觀點。
  
  13. 皇權欲說
  
  葉松林在【皇權欲:〖三國演義〗的主題】(【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如果仔細探究其所描寫的全部戰爭的源動力,以及構成、制約和導向戰爭的動因,便會發現【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征戰、成敗,其終極目的,無一不是爲了爭奪統治天下的皇權。故可以說:皇權欲,就是【三國演義】的真正的主題』。他在【皇權欲的特質描述與價值評判――〖三國演義〗主題的本體意義分析】(【黑龍江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等文中,也闡述了這一觀點。
  
  14. 強者的頌歌說
  
  王志武在【競爭中的強者――〖三國演義〗人物競爭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版)中認爲:『對於【三國演義】這種表現社會競爭主題的歷史小說只能從社會競爭的角度去評價。』『一部【三國演義】就是一部強者的頌歌。』在他的【〖三國演義〗――強者的頌歌】(【光明日報・文學遺產】2003年12月31日)中進一步認爲:『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至西晉統一近一百年自由競爭的歷史。』『那些出身比較低微、和平時期難有出頭之日的人物憑藉自己的才智武勇紛紛顯露頭角。』『很難公正準確地對他們的道德進行優劣評價,或從政治上作進步與反動的判定。』『【三國演義】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作者從社會競爭的角度寫了400多個人物,但是重點寫了三個人物:曹操、諸葛亮、司馬懿。他們是三國這段歷史進程中不同階段的強者,其他人物都直接間接地陪襯或烘托這三個人物。』他又在【〖三國演義〗的人物、結構和主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5期)中,詳細說明了這一觀點。
  
  15. 主題模糊說
  
  歐陽健在【有關〖三國演義〗研究的兩個問題的思考】(【明清小說研究】第2輯,江蘇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版)中提出,『主題』這一概念是一個迷糊的概念。羅貫中不一定事先就設計了明晰的主題,他對於自己的創作意圖,無隻言片語留存,要從全書八九十萬字看出其主題是不容易的。由於各種原因,讀者從【三國演義】中領悟到的東西是不同的,所以對於主題,真正科學的態度不是要求明確,而是要求模糊。
  劉永文【論文學作品主題的模糊性】(【西藏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中也認爲【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具有模糊性。
  
  總之,除了以上所述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15種主要觀點外,加上80年代以前提出的『正統說』、『忠義說』以及『反映智慧說』等,【三國演義】的主題的說法已經多達20多種。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知識的更新,角度的轉換,和研究方法的變更,我們相信對於【三國演義】主題的研究會逐步取得共識。
                           </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