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41|回覆: 2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十六章

[複製連結]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3-12 02: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6.第十六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解讀】

16.1致虛極,守靜篤。

此句是古文中常見的互文修辭手法。實際就是『致、守虛靜極、篤。』致是達到,守是保持,極是極至,篤是專一。【老子】主張達到和保持虛靜的極至並專一。但是『極』、『篤』這類強調把事情做到極至,做到絕對的觀點,似乎並不符合老子自身的思想。這一類的文字往往出現在儒家的思想中比較多,如:『惟精惟一,允執其中。』應該說,這種現象是儒道分流之後,又合流的結果。當然也可以是強烈的宗教意識滲入的結果,此版本的【老子】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這種互相浸染的特徵。

16.2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萬物同時生長,我來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老子說萬物生生滅滅,他觀察了它們生命的循環往復的規律。

16.3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萬物芸芸種種,都要復歸到它們的根本。他認為不管哪一種事物,都要復歸到它們的根本的狀態。這個根本的狀態,其實就是初始的狀態。比方說,植物的種子,當然也稱之為果實,但是對植物自身而言,其最根本的作用,還是作為種子,繼續這個物種的繁衍。動物也是一樣,作為一個物種要不被滅絕,也要通過這種『復歸其根』的方式。這是生命物種比較普遍的規律。生命要繁衍就必須『回歸』到本初的狀態。因為漢語的語言本身的不足,加之其強烈的『道法自然』的教條式思想,使得【老子】對於物種繁衍的方式表達得十分原始和混沌。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3-14 06:15 | 顯示全部樓層

16.4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復歸本初就稱之為靜,靜稱之為復命。復命稱之永恆,知到永恆的規律,稱之為明智。【老子】之所以把歸根稱之為靜,主要是還來自身心態的體驗。萬物芸芸歸根之際,接下來就是萬木蕭條,枝枯葉敗,相對春天之逢勃,夏天之旺盛的心理感受而言,秋天萬物顯得更加寂寥,接下來還要經歷一個空寂的寒冬。老子從心理感受出發稱之為『靜』。【老子】雖然貴生,但是沒有那種所謂『春生秋殺』強烈的情感共鳴引發的心理落差。【老子】認為這個『靜』的過程就是復命的過程,正是在準備來年第二次生命的再次勃發。『靜』是生命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老子】繼而稱之為復命,復命正是萬物保持延續之道。所以他說『復命曰常』。而明白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老子】就稱之為明智。

按照道法自然的原則,老子會把他的這種心理體驗和規律認識投射到社會領域,投射人類自身。老子認為不管個人,還是人類,不管社會,還是國家,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也要服從同樣的規律,需要知足,需要復返,需要歸根,需要復命。才能真正地重新蓄養元氣,保持生機。也就是他說『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復成。』

世事紛紜雜亂,社會動盪不寧的背後,恰恰是欲望的沸騰,智力的泛濫。整個社會從上至下,已經開始變得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極度張揚的自我意志帶來的卻並不是社會的安定,人世的幸福,而是人心的傾軋和虛榮,利益的爭奪和覬覦。面對物慾橫流,好勇疾貧的社會風氣,面對飾智矜愚,色仁行違的不古人心,【老子】提倡『絕仁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三絕三棄』,正是老子為當時社會的統治者開出的歸根復命之劑。他認為唯有如此,社會才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安以久,動之徐生』。他認為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與其飲鴆止渴,不如正本清源,與其『勵精圖治』,不如休養生息,與其『澄清宇內』,不如塵埃落實,從而『恆使民無知無欲,使乎智者不敢為也。』他認為統治者應當『恆以靜勝牡』,繼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所以【老子】強調統治者應該以身垂範,並指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從這裏,我們也能理解【老子】所云的『天下自正』也就是『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化,正,富,朴』才是老子『三絕三棄』主張所希望最終達到的社會效果。所以,不管如何解釋『三絕三棄』,不管如何解釋『靜』,都不能脫離老子其出發點和目標,而輕易給老子扣上『反智愚民』的帽子。『民化、民正、民富、民朴』是老子的終極理想,所謂『絕學無憂』,『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均是為實現之。老子的主張是否完全可行,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 m( A& o- g% G; f3 Y& l9 i( l" M+ t' l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3-15 03:32 | 顯示全部樓層

16.5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認為不明白真正的永續之道,就會陷入胡亂、荒謬、狂悖之中。這樣去輕舉妄動,恣意妄行, 胡作非為,均只會招致災亂和禍害。只有明白真正的永續之道才能做到虛懷若谷,智周四方。正所謂『知常容。』所以老子並不是真正的反對智識,而是引導人們去認識一種真正的大慧,也就是『知常』,實質上也就是『明道』。老子為什麼說『容乃公』。還是老子說的知常則不欲,不欲故靜,『靜』方能有容,任天下萬物自化而不干預。在這裏老子實際上顛覆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極端思想。他不相信即使再聖明的天子也能包攬一切而做到分毫無失。老子對於道的深刻認識,使得其明白了人類自身的局限性。天子也不過是人,當世人把天下託付給天子,天子還不如把天下託付給道。那麼這就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思想的源頭。只有當天子不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自居,他才能真正的做到『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故而『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則孩之。』就如同孩子生下來還識人一樣『一視同仁』,做到無私無袒,無偏無倚 。所以,在老子的思想中並沒有『唯天下至聖,故能經綸天下之大經』那種狂熱的空想,反而流露出冷靜的理智。那麼也只有大公無私,方能真正做到智周四方。所以【中庸】也不得不承認『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只不過能『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所以【中庸】也不得不承認『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並云『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一個天子要做到『公乃全』,就必須開懷悅納,積思廣益。但老子說的『全』跟儒家的聖明天子因誠而明,因明而誠,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存在很大的區別。老子說的『全』是基於他相信『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的基礎之上。只要所謂的聖人天子不要背道而馳,包打天下,他相信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入,社會和民間自身就存在先天的組織和調節功能。而儒家觀點則認為天子之所以聖明,是從其強烈的道德自律出發,同時接受儒家的學說,就能做出從不出錯的英明決斷。而正是因為這種空想的存在,恰恰為君主專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就使得儒家往往只反對昏聵的專制,並不反對英明的專制。而且只要有儒家所崇尚的聖人出現,就能夠實現天下大治,澤被蒼生。實質上儒家的『民主』思想所追求的是他們所認為的『開明』專制,而反對極端的獨裁。【老子】的思想中卻包括對『專制』制度本身的反思,雖然極其模糊和混沌。老子在闡明『道』的過程中對於『象』,對於『信』,對於『真』,對於『信』的表述和揭示,同樣是『惟恍惟惚』,正所謂『強為之容』。但是正如【老子】自身所言,『其中有象』,『其中有信』,『其中有真』,『其中有信』。只要能夠靜心下來,細細地揣摩和感悟,仍然能夠穿越歷史的迷障,現實的紛紜,得到收穫和啟迪。

【老子】接下來說:『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也就是指出如果能做到『全』,德澤天下,智周四方,那麼就算得上與天同道,以德交歸,兩不相傷。在【老子】的精神世界中,類似於太陽光耀四方的形象並不突顯,反而突出『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潤物細無聲』。所以,世人往往從『天無二日』,法得『民無二主』,而老子則法得『天之道』即『功遂身退,利而不害。』並指出『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所以老子說『道乃久。』但是老子為什麼說『沒身不殆』呢?這個沒身並不是簡單地指『人死身滅』。還是老子說的『貴大患若身』 所以,『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當然,老子也貴生,但是老子是有前提的。他說:『出生入死』,實際上就是『自古皆有死。』這一點他並不否認,在【老子】五千言中並沒有任何神仙之術,永生之方。老子從生命個體出發,和孔子對於生命的關注是一樣的,也就是社會上普遍的『不得其死然』,不管是從歷史的經驗,還是從當時的現實出發。【論語】云:『羿善射,鏖蕩舟,俱不得其死然』又云:『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也就是說整個社會上上下下均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所以『沒身不殆』並不是所謂的『保命』哲學。老子提出『貴生』,實質上是從天子以至庶民『不畏死』。所以整個社會充滿了血腥和暴戾。那麼,有一些觀點認為老子的思想削弱了人們的反抗精神。這個在當時而言,是無稽之談。當時的社會是好勇疾貧。但是這種所謂的『不畏死』並不是表現為一個階層對於另一個階層的反抗,而是表現在民好內鬥、以鄰為壑,表現在為蠅頭小利,虛仁假義所驅使的征戰殺伐。如【史記】載:『初,吳之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鍾離小童爭桑,兩家交怒相攻,滅卑梁人。卑梁大夫怒,發邑兵攻鍾離。楚王聞之怒,發國兵滅卑梁。吳王聞之大怒,亦發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滅鍾離、居巢。楚乃恐而城郢。』兩個諸侯國因為邊境上兩家的孩子爭採桑葉居然也能引發幾場國家之間的戰爭。所以,不先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評論老子的思想自然而然就會先入為主,有失公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