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與趨繁,是文字發展過程中兩個截然不同的流向。漢字是書寫工具,由於人們對書寫工具的要求總的說來是簡便,漢字的發展自然也要順應這一要求,只能是由繁到簡、由難到易。漢字形體演變的歷史也證明,簡化才是漢字發展的主流。考慮到漢字字形的繁難,為了使漢字易於教學,易於書寫,建國後曾經簡化過一批漢字,這符合漢字發展演變的總趨勢。由於這次簡化所依據的絕大部分來自民間,是長期以來漢字民間手頭簡化的總結,有其廣泛的使用基礎,所以很快得以深入民心,簡化後的漢字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較為普遍的運用。數十年來的實踐證明,這次簡化是成功的,在教學、使用等方面都得到了這次簡化所帶來的巨大便利。至此,簡化字取代繁體字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然而近十多二十年來,繁體字的使用又在逐漸增多了,店鋪、機關牌匾上,電影字幕中,報刊雜誌上,繁體字隨處可見,大布東山再起之勢。當前社會用字繁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下面一些:
首先,跟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有關。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古老的民族,有着她過去光輝燦爛的一頁,而她過去的輝煌又主要是靠漢字——確切地說,應該是繁體字一一流傳下來的,繁體字與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不可分離。這種牢不可破的結合又賦予繁體字某種特殊的意義,使她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象徵着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徵着國家的統一,象徵着民族的團結,象徵着悠久燦爛的文化。同時,漢字又是美學的對象,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相繼創造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多種字體,發展了書法藝術、篆刻藝術、解字遊戲,促進了國畫藝術,使人們獲得很大的美學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學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無法比擬的審美心理。漢語社團的成員由於長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在審美心理上逐漸達成以漢字尤其是繁體字為親、為美、為不怪,而以其他文字為疏、為怪、為不美。一個象徵心理,一個審美心理,結合起來便成為一種巨大的引力,人們是很難擺脫繁體字的誘惑的。拿最初用慣了繁體字而後來改用簡化字的前輩們來說,他們見到繁體字自有一種老朋友久別重逢時似的喜悅,他們自然不會拒絕繁體字的使用,猶如筷子刀叉之於我們,我們倒更寧願使用筷子一樣,除了習慣,其中還有情感的因素,情人眼裏出西施,更何況繁體字本身就很美呢!對於年青的一代來說,他們長期生活在高度的現代文明中,也正是由於他們長期生活在高度的現代文明中,繁體字本身所散發出的古典美就更具魅力,這種魅力對他們來說是無法抗拒的,出於對美的追求,他們在不知不覺中也會接受繁體字。當然,現在使用繁體字並非都源於對美的追求,那種極力附會風雅,但又苦於無法像古人那樣吟詩填詞作賦,於是只好藉助一二繁體字來顯示自己學問的,也不乏其人,但這畢竟只是極少數。
其次,跟書法藝術有關。語言文字是信息的載體,在訴諸人類理智的同時,她又具有美感,訴諸人類的感情和對美的感受。有『薰陶後一代手眼胸懷』之謂的漢字書法就是如此,是寫出來的藝術,濃縮着千姿百態的美,人們從中可以領略到無窮無盡的享受與樂趣。她所造成的影響,波及四海,經久未衰。世界上還沒有哪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成為一種地位很高的藝術對象,可以這麼說,只要漢字存在一天,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她的影響就絕不會消失。漢字書法藝術的這種影響,又主要是通過歷代名士大家的法帖來完成的,於是人們紛紛摹仿之,效法之。從字體上看,繁簡明確區分始於一九五六年,之前主要是繁體,而法帖又多是在這以前產生的,法帖中所輯的字自然也就以繁體為主了。人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在接受藝術薰陶的同時,不知不覺中也就承傳了繁體字,以致在自己書寫的時候也有意無意地寫出繁體字來。本來,作為書法藝術,繁體字也好,缺筆少畫的生造字也好,都無可非議,因為此時往往更側重漢字形式上的美,而很少顧及到她作為一種信息載體的意義表達。但是也僅僅限於此,在其他場合,作為一種交際工具,繁體字的使用理應受到限制。在書法藝術的影響下,有的人一味地將某些字寫成繁體,是由於他們只知道摹仿照搬,沒有分清繁簡字的現時功用與不同使用場合造成的。
繁體字的復興還跟港澳台胞及外籍華人使用繁體字有關。出於歷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港澳台灣同胞及外籍華人長期被隔絕在我國大陸之外。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民族感和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願望只能是越來越強,而民族感和區別於其他民族願望的形成又必須依賴於共同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的重要是由於她和民族的每一成員全面相關,最深刻地反映着該民族的特徵,她是維繫民族內部關係和人們區別不同民族時最明顯的一個標誌。對港澳台胞及外籍華人來說,繁體字就是如此,他們一生下來就孕育其中並時刻在使用着這種媒介,從而產生了感情,使他們覺得自己跟繁體字分不開,繁體字成了標識他們華人身份的一種標誌,並且認為繁體字使用起來最得心應手,最能表達感情,因此更樂意使用繁體字,而往往不想用他們業己掌握的其他文字,就是大陸推行的簡化字,對他們也沒造成什麼影響。港澳台灣同胞及外籍華人一直都使用着繁體字,這在我們看來是完全能夠理解的,然而沒想到的是由此會直接影響到大陸簡化字的推行。一種語言文字能否較為順利地得到推廣普及,跟所在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實力密切相關,經濟愈是發達的國家,她的語言文字就越是容易為其他國家的人們所接受。目前英語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廣為流行,跟昔日大不列顛王國的強盛不能說沒有關係:粵語在當今歌壇地位的提高亦是如此,雖然就其語言本身來說,並不一定就具備着什麼優勢。文字與經濟的這種聯繫,在今天看來仍是如此。目前,在經濟上大陸遠不如港澳台地區及很多西方國家發達。隨着改革開放的進行,大量洋時髦的東西湧入中國,以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某些國家為背景的繁體字也重新進入到大陸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雄厚經濟實力等因素的促成下,繁體字已經取得了明顯的心理上的優勢,以致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仿佛她己不再是大陸土生土長的,而是通體散發着洋味的舶來品,就像漢語拼音在某些人心目中己變成了洋文一樣,同樣令人肅然起敬。愛戴若斯,加上其他種種原因,致使簡化字腹背受敵,在內外夾擊下,簡化字也就不得不放棄部分陣地了。在導致當前社會用字繁化的諸多因素中,這可以說是最主要的一個。
以上種種,似乎又可以歸結為人們對繁簡字的一種不同信任度,反映出了人們在繁簡字價值取向上的搖擺游移。但這實在是怨不得人們。作為交際工具,似乎是越簡便越好,但這也只是從認知、接受的角度,這一點上簡化字確實佔有明顯的優勢:如果換成使用的角度,情況就要複雜多了,因為其中還有一個文字形式與信息量匹配的問題。速記符號不可謂不簡單了,比起簡化字來說還要簡單些,如果說簡單就意味着好,那麼按理是完全可以取代現行漢字的,但就是無法取代現行漢字,原因也正是因為它形式過於簡單,與信息量匹配得不好以後,反倒不易辨認、容易出錯造成的。又比如計算機裏面的漢字編碼,似乎也是越簡單越好,問題是隨着簡單程度的增加,重碼率也會增加,為了識別,又不得不新加上一些識別碼,反而複雜了,簡單同樣得有個度,說到底,同樣是由形式與信息量的匹配狀態決定的。漢字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在不斷調整其形式與信息量的匹配,以求得一種最佳狀態。漢字的簡化,實際上都是一種狀態的調整。但是,調整前後的繁簡字各有優劣:筆畫過多,不利於學習書寫:筆畫過少,又不利於表達使用。哪種匹配才是最佳狀態?誰也無法斷言。不然的話,當初大力推行簡化字的時候,也就不會部分保留繁體字的使用場合,以致出現今天這種繁簡字並行的局面了。簡化字就絕對地好麼?好像也不是。我們在使用簡化字書寫古文的時候往往都有這樣的感覺,總覺得彆扭,不大對勁,似乎缺少了點什麼。缺少的是不是信息量姑且不去管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只能是因為簡化字的使用造成的。現今的語言學理論其中有相當成分不過是假說,是主體意識的外化,其中滲透着分析者的主觀想像。對繁簡字的評價也不例外,人們自然也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進行。在這樣的背景下,繁簡字中的任何一種想一統天下都是不可能的。
當前社會用字繁化是一複雜的社會心理現象,原因除上面談到的外,還有其他一些。比如有的就可以歸結為一種逆反心理、求異心理:你叫寫簡化字,我偏要用繁體字;你們用簡化字,為了表明我的與眾不同,我就是要用繁體字。同時,這跟當前的語言文字政策也有很大關係。在大力推行簡化字的同時,並不是簡單地讓簡化字取代繁體字,而是仍舊保留了繁體字的部分使用場合,造成了繁簡字並存這樣一個局面。繁簡字的使用場合雖然有所區分,但約束引導得不夠,聽之任之慣了,人們也就樂得隨意為之了。
當今的時代是個信息的時代,隨着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隨着電腦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對語言文字的要求只能是越來越高。雖然繁簡字各有優劣,但在筆者看來,繁體字還是要相對滯後些。當初對繁體字實行簡化,主要就是考慮到其字形的繁難,簡化後的漢字卻可以減輕人們在這方面的負擔。現在,在計算機裏面,雖然機筆代替了人工手寫,筆畫的多少好像己經不是漢字問題的關鍵了,但從經濟的角度,繁體字仍不如簡化字,在同樣大小的屏面上,可容納的簡化字肯定要多些,至少不會像繁體字那樣因為字形小就出現字跡模糊不清的現象。至於當前的基礎教育,更是有賴於簡化字,在幼兒識字教育與成人掃盲教學中繁簡字孰優孰劣,歷史己經作出很好的回答。基於上述看法,為了純潔規範文字,筆者認為應該限制繁體字的使用,大力推廣簡化字。要這樣,除了正面加以引導外,還必須拿出一定的措施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放任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