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语文建设通讯第91期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共收单字56000左
右,是当今一部收字比较多的汉语字典。但笔者在翻查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一类字,《汉语大字典》收得不够充分。在近代,西学东渐,为了表达外来文化所带来的
一些新事物、新概念,汉语中产生了许多新词,不仅如此,还产生了一些新字。而收录这些新字,并加以说明,这对于字典查阅者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应该说《汉
语大字典》的编纂者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努力,收了一些新字,但是,在近现代,汉语中的这类新字有很多,《汉语大字典》还是有不少遗漏了。下面从三个方面来
谈。
1. 一些纯音译字未收
在以前,人们常用“口”字旁的字来音译外语名词,这类字很多,但《汉语大字典》有不少没有收录。例如,在清中期,常称英国为“?咭唎”,如
1716年9月25日
《广东巡抚杨琳奏报西洋技艺人郎甯石罗怀中二人请求进京效力折》:“?咭唎舡装载哔吱缎、哆啰呢、黑铅等物;一只系佛兰西舡,无货,系装载番银来广置货。”这里“?咭唎”的“?”字,《汉语大字典》就没有收录。应该说,这个字在近代汉语文献中是比较常见的,而一本大型的汉语字典却没有收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又如,1915年谢洪赉、甘作霖的《袖珍英汉辞林》中,有这样一条:“Ice-cream,n.冰酪,冰□(口+忌)□(口+廉).”将 ice cream 译作“冰□(口+忌)□(口+廉)”,这在当时比较常见,在《清稗类钞》的《讥讽类》中,也有这个词。但是,“□(口+忌)”和“□(口+廉)”这两个字,查《汉语大字典》,却不见收录。
《汉语大字典》漏收的这类字还有一些,如“?”、“□(口+迦)”、“?”、“?”、“□(口+冰)”、“?”、“□(口+辣)”,等等,这些字都可以在近现代汉语文献中找到书证,这里只是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举。
2. 一些专业用字未收
在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西译医学著作中,出现了不少新造字,如在1886-1890年洪士提翻译的《万国药方》(卷一)中,将英语 caffeine(咖啡因)翻译作“加非□(精+内)”,这“□(精+内)”字《汉语大字典》就没收。又如,1908年高似兰和萧惠荣翻译的《体功学》中,我们见到了这样一个字“□[(上)津+(下)血]”,“□[(上)津+(下)血]”字用来翻译 lymph(淋巴),这字《汉语大字典》也没有收。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䏭”(表示“细胞”)、“□(子+宫)”(表示“子宫”)、“禾+[少(上)+生(下)]”(表示“细菌”)、“□[(上)微+(下)血]”(表示“微血管”)以及“精”(表示“精子”)中的“”字,等等,《汉语大字典》都没有收。
《汉语大字典》还漏收了一批曾经在汉语文献中出现过的化学元素名,如“□(石+爱)”(astatine,砹)、“□(石+晶)”(silicon,硅)、“□(钅+看)”(scandium,钪)、“□(=(左)氵+(中)歹+(右)臭)”(bromine,溴)、“□(钅+晕)”(coronium,氪)、“□(钅+虹)”(osmium,锇),等等,这些字在20世纪上半叶的有关工具书上都能见到,如1931年方毅、傅运森等《辞源续编》附录《化学元素表》以及1947年葛传椝、桂绍盱等编《英文新字辞典·补编》等。
3. 一些外国度量衡名称用字未收:
西方的一些度量衡名称刚刚进入中国时,一般见有两种翻译方法:一是音译,二是新造汉字。对于后者,《汉语大字典》虽然收了一部分,但还有不少遗漏了,如:
“□(安+百)”或“□(百+安)”表示 hectare(公顷);
“□{[(上)立+(下)口]+舍}”表示 bushel(蒲式耳);
“□(克+万,其中‘万’字在‘克’的‘乚’内。)”表示 myriagram(万克);
“□(平+米)”表示平方米。
以上这几个字分别见于1913年陆尔奎等《新字典》附录《中外度量衡币表·法国地积表》以及1930年舒新城主编《中华百科辞典》附录《中外度量衡比较表》。
此外,还有“□(外‘口’内‘虫’)”(表示寄生虫)、“圕”(表示图书馆)、“□(‘环’的‘王’旁改成‘火’)”(表示环状化合物)、“□[(上)加+(下)灬]”(表示热量单位“卡路里”)、“□(疒+[(上)君+(下)巾]”(表示脚气)、“䤼”(表示金属线),等等,这些字《汉语大字典》也没有收录。
《汉
语大字典》之所以漏收了这些字,我想可能是编纂者对于近现代西学文献和早期的科学著作缺少足够的关注,其实这也反映出了我国汉字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
此,这不只是以后《汉语大字典》修订时要增补这类字,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例如,这类字的起源问题、读音问题等,都还需要考证、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