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主要通過證成甲骨文中『夏』字的存在、『夏王朝』存在的事實以及殷前『盤古、王母、伏羲、神農、黃帝、五帝』古史體系,來徹底駁倒疑古派。
古史辨派認為在甲骨文中找不到『夏』字,因而也沒有『夏王朝』存在事實的記述,並認為這是殷前無古史的確證。自殷墟甲骨文發現以來,的確無人聲明在其中發現了『夏』字,並看到其中有關於『夏王朝』存在的記述,包括甲骨學的權威『四堂』。而本書作者在甲骨文中,注意到有一個屬於國族氏姓專名的字,多至『一百數十見』(本書第75頁),經作者運用漢字獨有的文字學『形、音、義、法(史)』四要素組成每個漢字的法則,又對4000年漢字經歷的幾個階段的歷史變化加以總結,嘔心瀝血製成了【夏字四千年變動表】和【夏字四千年87類型分部索引表】(見本書第46、47頁),斷定和確認了甲骨文中各型『夏』字。這就以確鑿無疑的新證據、以鐵的事實證明了在甲骨文中確實有『夏』字和有關『夏王朝』存在的記述。這樣,在回答疑古派提出的一系列疑問時,『千真萬確找到一個夏王朝的夏字就好了,就解決全案的總疑竇了。』(見本書第57頁)作者進一步斷定『夏代已是文明成熟的大國時期,遠非文明和國家的起源階段。這從它較為成熟的青銅工藝水平(如二里頭發現的精美的平底爵)以及二里頭類型文化遺址在華北發現不下20處的事實都可以證明。』(見本書第219頁)
另外,作者在殷卜辭中,查到有關盤古、王母、農黃即三皇祀典的卜辭約190條。其中盤古6條、用虎祭祀的王母1條、(伏羲)、(神)農約20條、『列山』三字單、雙、繁、簡四式合文約40條、黃帝不下百條。遂從卜辭的祭祀對象中發現並歸納出殷人的盤古→王母→三皇→五帝的古史知識體系。作者還尤具苦心地以一百八十多條卜辭(見本書第21頁)論定了中華文明『人文初祖』黃帝的實際存在,使疑古派不攻自破。由此作者也就明示:探索中華民族之本、中華文明之源,不應再把夏商之間作為野蠻與文明階段的分水嶺,而是必須上溯夏前文明史,下及夏商周三代。
此書全部文章由作者原文和其次子李成充通俗化改寫的兩個部分構成。非專業讀者可以先讀通俗化改寫部分,這樣可以減少『生僻古奧』的甲骨文給讀者帶來的不便。本書最後的參考文獻,積4000年,八大項,743種(件)。其中甲骨文獻82種,金文(書目、器目)198種(件)、基本文獻463種,洋洋大觀,在中國文字考證史上,實屬罕見。而作者成竹在胸,信手拈來,足見其用功之勤,涉獵之廣,不禁令人掩卷興嘆,這對於今日學人的治學態度應該也會有所啟發吧。(韓樹英/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此文系作者為【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書所寫序言,本刊略有刪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