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光明日报 解小青(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汉字认知与表现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文字创生神话的国家,“伏羲一画开天”、“仓颉造字”等传说,都是赋予汉字的一种神性,表达了国人对汉字与生俱来的敬畏。汉字熔铸着中华文化的全部内核,而且成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广阔的艺术素质,这种艺术素质缘于汉字潜在的理性思维。对于书法艺术,如果不能从汉字蕴含的理性上进行探索,就抓不住它内在的灵魂,不能理解它形成的契机和发展的动力。所以说,认字、写字,还要研究汉字。
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根据书写的法则达到一定造诣的作品必然是文化的结晶,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法书经典,是包括书者处世、道德、学问、经历等都纳入进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结晶。要把“写字”提升到“书法”的高度,还需对汉字本身作出更多方面的琢磨,向更高的心境探索。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识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长远的,关系到现代社会的发展潜力问题。“识字”,不仅要求会读会写,还要在汉字教育中强调书德、书仪。通过写字,培养德仪。应该说,从小训练写字就是做人规范的要求,大家都知道“做字先做人”的古训,即写字者的仪态、立事的形象、对社会的思考等等都包括在“写字”之中,“书教”的力量潜移默化。
书法离不开汉字,书法艺术伴随着汉字由“形”到“意”的演进而沿革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汉字的象形痕迹虽渐趋淡化,但“意”的蕴涵却更加浓厚了,应该说汉字的艺术素质也变得更加宽广而深邃了。随着字体的演变,在书写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书体,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从历史上看,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等形态演变,最终以楷书作为最完备的规范字体,这其中每一次字体演变都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就书迹而言,有的刻在龟甲兽骨上,有的铸在青铜器皿上,有的留在了山石摩崖间,有的写在了竹简木牍上……各时代历史发展和科技水平不同,书写的条件与呈现也不相同,汉字的形体演变与书写水平都相应地处在发展中。在长期汉字书写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全民共同的书写要求,这种要求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社会的约定,或者说一种法则、法度。
从作品的角度讲,“书”有书的步骤、规格、章法等等各种法则。一个字如此,连成一行、串成一篇都是如此,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要求和约定俗成的法度,汇聚成代不乏人、经典荟萃的灿烂书史。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我们现在的书写越来越便捷,书写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但是对书写的要求却在逐渐淡化。一方面,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正以其实用渐少,更显示出了汉字书写的难得与珍贵,更需要我们倍加珍爱。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汉字成字之源,“象形”奠定了汉字的基本思维方式。而汉字所象之物,或有形,或无形,故有虚实之分。实中含虚,虚由实生,不仅是创造汉字的象形思维表现,也奠定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基本法则和审美要求,更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哲学由具体到抽象,由有限到无限的发展历程;而这种哲学思维的纵横展开,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思维定势。就汉字而言,从它初创起,就已经自然地包含了哲学的理性思维,而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基本构成,或说基本单位,所以,无论对哲学,还是其他文化的认识,归根到底本于对汉字字象的认识。以汉字为媒介,沟通了中国与韩国、日本等国文化,由汉字书写生发开来,汉字书法、韩文书法、假名书法等等的衍生熔铸,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才思,也为这一古老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为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