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7|回覆: 0

[漢語詞典] 漢字、漢語和漢字文化圈及其修辭(6)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2-4-25 15: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漢學網
八、修辭的原則:得體性――誠和達  
鄭遠漢在【論同義形式選擇】中(註:【武漢大學學報】1990年2期。又編入【修辭面面觀】武漢出版社1994年版。)談到了同義形式的選擇原則。他提出了四個原則:(一)重心原則;(二)連貫原則;(三)情緒原則;(四)美感原則。對其中的每一條規則都作了專門的論述,並且列舉了例子來加以證明。就其中的每一條規則而言,都是可以成立的,沒有疑問的。在科學中,提出一個有實例可以證明的假設,並不困難。列寧曾經說過:在社會科學中,任何奇談怪論,都可以找到實例來證明。對科學來說,找到實例來證明,這還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進一步說,這四條都是同義手段選擇的具體要求,這也是沒有錯誤的。
問題在於:同義手段的選擇原則就只有這四條原則麼?這四條原則已經包括了同義手段的選擇原則的全部內容了麼?我們認為,並不是。而且,似乎,也並不一定就是同義手段選擇的最重要的原則。
問題還在於,這四條原則,似乎並不處在同一個層面上!重心原則和連貫原則是就話語的結構而言的,而情緒原則是從主體的感情角度看問題的。至於美感原則則是貫穿在一切方面的,或者說是處在其他原則之上的一個原則吧。鄭遠漢是比較的重視邏輯性的,但是,這裡的『四項原則』之間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繫,沒有並列關係,是難以並列的。
在我們看來,同義手段選擇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得體性原則』!得體就是適度,合乎比例,如黃金分割律,就是美。所以,也可以認為,美感原則是得體性原則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個貫穿始終的因素,因為人類是愛美的動物,愛美之心人人皆有,只有美者是得體的,才會被認為是得體的。得體性原則同美質原則是統一的。從本質上看,只有美的東西才是得體的,而得體的東西也一定是美的。你也可以說,得體性原則同美的原則其實就是一回事情,而重心原則、連貫原則、情緒原則等都只是得體性原則的具體內容而已。
得體性原則不僅是同義手段的選擇原則,也是修辭學的最高原則。修辭學是研究交際活動中語言的表達效果的學問,而最佳表達效果的獲得就取決於得體性原則的滿足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修辭學也就是得體之學!我們完全可以以得體性為綱建立一個全新的修辭學體系。在中國傳統修辭學中,有兩個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誠』和『達』。『修辭立其誠』。『辭達而已』。這其實就是得體性原則的具體要求。
修辭學的名聲不太好。80年代以來,中國的修辭學者經常抱怨修辭學在學術界的地位不高,社會形象很不妙。我們應當這樣來看待這個問題:不要老是抱怨,不要老是指責他人。還是多想想自己。修辭學怎麼會落到這個地步的呢?為什麼別人不重視我們?怎樣才能使得別人非重視不可呢?
在我們看來,這就在於修辭學,尤其是現代修辭學往往忘記了得體性原則,忽視了『誠』和『達』。而要想從根本上來改變修辭學的社會形象,恐怕也只有從『誠』和『達』方面開始。
得體性原則從本質上看,是一種文化心理現象。從這個意義上看,你也可以把修辭學歸入文化學和心理學之中去,作為廣義的文化學和心理學的一個部分。這正如,汽車的生產是一個機器製造範圍內問題,但是,駕駛汽車卻主要是一種社會行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機器操作的問題。
文化和心理有種族、時代和地域的差別。交際活動中的得體性原則也有種族、時代和地域的差異。但是,在不同的種族、時代和地域中,畢竟是同大於異的。所以得體性原則是人類交際活動中的共同概念。
從這一點上看,修辭學也就可以區分為一般修辭學和個別修辭學。一般修辭學研究不同種族、時代和地域所共同的修辭規律規則。而個別修辭學主要研究特定的種族、時代和地域的特殊的修辭現象和規律規則。而個別修辭學主要研究特定的種族、時代和地域有不同的修辭,往往忽視了不同的種族、時代和地域之中也有共同的修辭規律規則,而且這是更重要的更主要的。今天的修辭學應當重視對於不同種族、時代和地域之間所共同的一般規律規則的研究,把建立一般修辭學的任務提到日程上來。
文化和心理現象是有階級的差異的,那麼,作為修辭的最高原則的得體性,在階級社會裡,似乎也應當多少有一些階級的差異吧?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值得研究的。
得體性原則和美感原則的關係是很值得認真研究一番的。兩者之間雖然有一致的地方,可也有不一致的時候和地方。既有得體但卻不美的現象,也有美而不得體的現象。而且,得體和美也都可以有主觀的和客觀的區別、個人的和集體的不同,種族的、時代的和地域的差異。(作者:王希傑 加藤阿幸)

【參考文獻】
〔1〕王希傑主編:【漢語修辭和漢文化論集】,河海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張中行:【文言和白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86年版。
〔4〕劉志誠:【漢字和華夏文化】,巴蜀出版社1995年版。
〔5〕陳玉龍等:【漢文化論綱――兼論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會師1993年版。
〔6〕周振鶴、游汝傑:【方言和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陳新、黎東編著:【中國諧趣文字奇觀】,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