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9|回覆: 0

[漢語詞典] 論漢語言文字的三維性特點 (1)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2-4-24 14: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漢學網
漢語言文字在世界語言文字中是那樣地別具一格,那樣地不合群,以致有的學者懷疑它們到底能存在多久。曾經有人認為中國文字正在走向死亡之途,日暮西山,氣息奄奄。例如,前蘇聯學者伊斯特林六十年代發表了一部名為【文字的產生和發展】的著作。這是一部在前蘇聯國內外受到廣泛注意的學術著作。作者提出的文字發展的『普遍規律』是:最古老的文字是句意文字,其後是表詞文字,再後是音節文字,最後是音素文字。根據這個『普遍規律』,他認為,『拉丁文字群和斯拉夫文字群具有最大的生命力,』而『從長遠看,所以不同類型文字中,大概漢字有消失的可能』[①]。這樣一種看法,代表了西方學術界部分學者對漢字的看法,也是國內學術界部分學者看法。例如有學者認為:『漢字的發展前途,應該放棄現在這種傳統的方塊字體,改用世界共同使用的拼音文字。』[②]到底漢語及漢字本身的發展以及與其他語言文字的交互影響會不會導致廢棄漢字,走目前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拼音文字的道路?這個問題實在值得深入探討和認識。本文從發生學的角度來論證漢語言文字區別拼音文字的基本特點,以求對漢語言文字的生命力問題作出一點探索。
我們先分析漢語的基本特點。
一般的拼音語言,只有元音與輔音兩個結構要素,聲調(升調、降調)只區別語氣,不區別意義,因而不是拼音語言的結構要素。而漢語則不同,聲調起着區別意義的作用,故漢語語音由聲母、韻母、聲調三個要素構成。如果我們把英語等拼音語言稱為二維結構,那麼漢語語音就是三維結構。
人類的發音器官能夠發出各種各樣不同的音。就語音單位而言,幾乎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或者起碼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每一個民族用於社會交際的能夠區別意義的音位卻少得多,這是根據人類的交流需要而決定的。人類語言只需要不多的音位,就可以構成無數有意義的話語。
從歷史發展來說,『能指』和『所指』在約定俗成的任意性這一表層現象的深處,有着相當深刻的內在聯繫。這種聯繫受到各民族物質生產發展的一般水平和語言發展水平的雙重製約。就人類語言的發源處來說,初民不可能也無須選擇很多的音節來表達一些簡單的概念。但是,隨着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的發展,有許多新的概念需要表達,原先的音節不能滿足需要,他們必須尋覓新的途徑。增加音節是一個最簡單的有效途徑,西方的一些語言就走了這一道路。英語中的音節就有一萬多個。但也還有另外一個聰明的方法,即在原有的音節上標出不同的聲調,以此代表不同的概念,這同樣可以起到與增加音節相等的作用。漢語就走了這一條道路,它只選擇了400多個基本音節就能夠滿足高度文明的漢民族的各種概念表達的需要。採取增加音節的線性展開的方式和運用聲調向中心聚斂的三維方式來解決語音的發展問題具有同等的有效性。於是,漢語與西方拼音語言的根本性區別(即拼音語言是用二維――元音和輔音――來表達的,而漢語是用三維――聲母、韻母和聲調――來表達)就形成了。當然這兩條道路也不是絕對的互不相涉,而是起着部分的互補作用。漢語在發展中,由單音節詞為主到雙音節詞為主,且近代以來,由於文化交流的增多,外來語的翻譯常用多音節詞來表達,這使漢語的詞彙中多音節詞的比例也有所擴大。拼音語言也有不用增加音節而只是改變詞的重讀音節的方式來區別意義,這又與漢語所走的道路有若干類似之處。文化創造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每一種可能性只要是能夠逐漸精微地表達人類的思維,就具有同等價值,這裏沒有好壞高下之分。人為地將『屈折語』說成是最高級,將『孤立語』說成最低級,這要麼是文化中心主義、種族偏見的自我欣賞和自我陶醉,要麼就是民族虛無主義的自卑心理的表現,而不是科學的分析。
文字領域的情況與語音領域的情況相似。
在文字的起源階段,用『象形』表達人類思想與語言中用『象聲』表達人類思想類似,同樣捨棄了許多東西,僅從客觀事物中抽出一些主要的特徵寫畫下來。『米』是一棵果樹上結了許多果子的象形。但作為自然界的一種有機生命體,一棵樹是多麼繁複的植物,結下的豐碩的果實也決不止三個。當我們用象形文字表達它的時候,失落了不計其數的果實了,而且用3個小圓圈代替了具有萬千特徵的甜美的果實,又不知失落了多少屬性了。我們甚至不能說,我們所造的那個象形字就一定是抓住了果樹的形象的主要特徵,其實它僅是從客觀物象中抽象出的極少一部分特徵。這才是本色意義上的『抽象』。我們現在經常掛在嘴上的所謂『抽象』,比如說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範化的字體,它字形固定,偏旁統一,這對於象形特點鮮明的甲骨文來說是一次抽象,而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轉寫篆書所發生的使漢字變成純粹符號性質的『隸變』又是更進一步的抽象,這些『抽象』,與文字最初形成階段的那次抽象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與語音的形成一樣,象形文字是各個民族根據不同的要求抽象出事物的極少特徵寫畫下來,這使各種文字產生差距。中西文字目前巨大的差距是由各自不同的文化創造方法造成的。當美索不達米亞的字母被發現後,西方文字突然掉轉頭去走了一條拼音化的道路,而漢字則沒有走這條道路,依然按照原來的路徑發展着。於是,中西文字便相去遙遠了。『中國自殷商通用至今的表意方塊字,與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後來流行於世界大多數地區的拼音文字其淵源和特性都迥然相異,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獨成一統的特例。』[③]
方塊漢字與拼音文字在結構上的區別,我們認為也是『二維』與『三維』的區別。從漢語語音角度提出來的問題是與漢字的特點相吻合的。漢字的三維性使其具有立體性特點。但要證明漢字是三維的立體性結構,我們的面前有一道『定論』的銅牆鐵壁,一般認為,拼音文字記錄一個詞是用一串字母作線性的排列,在漢字往往用一個平面型方塊來表示,所以『漢字是平面型文字』[④]。誠然,漢字是寫在紙上的,不是雕塑在空間的,何以認為漢字是三維的因而具有立體性特點呢?這是因為漢字是用二維去展示、象徵三維空間的,我們是就其所表達、所象徵的意義上來說它是『三維』的。『立體派』的繪畫何以能稱『立體』呢?難道就不是畫在平面畫布上的嗎?
漢字主要起源於原始圖畫,而圖畫是用二維空間來表示三維空前的,那麼,漢字就其起源階段的象形性而言,亦具有這樣的特徵。漢字起源階段的這種象形的特性是漢字三維性發生學上的依據,圖畫的形象性的特點是使人們可以直觀或感受到所畫事物『體』的質感。例如,屬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陝西華縣柳子鎮出土的陶器上。
即使是最逼真的工筆也不能將客觀事物的全部屬性和特徵描繪出來,它在描繪中已經遺漏了許多屬性和特徵,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圖畫反映客觀事物也是『抽象』的。而漢字又是對象形圖畫的再一次『抽象』,這就使文字成為一種純粹的符號了。這種符號只要沒有變成音響形象的附屬物(如拼音文字那樣),這種三維立體性特點便沒有被打破,無論其抽象程度怎樣地越來越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