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佐丰
继承、引进与会通是深入上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基本环节。
继承小学语法研究成果――古为今用
继承是指继承中国古代语言学(以下简称“小学”)的研究成果。小学研究的核心是字,字的下位整体有形、音、义三种,上位整体是句读。小学研究的重点是各级整体的语义,以及与之相应的字形和语音。其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于专著和古籍的传注之中。《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著作及上古典籍的传注,是小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小学语法研究有注重语义、借助语感、重视虚词、成果零散等特点。首先,小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阅读经典及写作,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法研究注重语义,疏于研究句子内的词语关系及其分类的特点。其次,人们对于日常语言,会有日常语感;在学习古代文献的基础上,还会有文献语感。这两种不同的语感之间有共同之处,且时代越近,共同之处越多。即使不系统研究语法,借助日常语感,适度培养文献语感,再加上注重语义,也完全可以实现读写的目的。因此,借助语感也是小学语法研究的重要特点。再次,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方式,时代久远了,文献中的虚词与日常语言中的虚词距离增大,于是对虚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从元代《助语辞》到清代的《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都反映了这种趋势。最后,由于小学与读写二者相关,所以语法研究的成果分布于语言学和辞章学二者之中;而在讨论语法问题时,不同的学者又使用不同的术语,缺少系统性和统一性,也导致小学语法研究成果的零散。
继承小学语法研究的成果是深化上古语法研究的必要工作。这种继承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虚词为主的语法研究,二是表现为音形义的文字研究,三是存在于各种著作和传注中的语义研究。
引进国外语言学理论方法――洋为中用
汉语语法研究有必要从国外引进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不同的理论、方法会提供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认识世界、研究语言时,具有不同理论修养、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人,常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并可能有所创新。中国语言学曾有过两次产生重大影响的引进,即从印度的引进和从西洋的引进。
第一次引进的重要成果是反切的出现。对于使用汉语的人来说,听觉经验感知的整体单位是音节,而不是音素,通常把音节视为一个整体而不加分析,也就不会有反切。汉代及以前的注音使用直音的方式。出现了反切后,小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都出现了变化。郑樵《通志・六书略》说:“梵人别音,在音不在字;华人别字,在字不在音。……如切韵之学,自汉以前,人皆不识,实自西域流入中土。”到了汉末,汉语才出现反切。反切要对音节加以分析,就要学会“别音”,这是一种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异于中国的综合性思维。同时,这种外来影响又是跟小学的研究传统和成果相结合的;反切在对音节加以分析时,仍表现出中国以字为核心的特点,即用两个字来代表声母和韵母、声调,而非创建表示音素的符号。
第二次引进是全面的,对语法研究影响巨大。西方语言学家一直有研究语法的传统,中国语法学名著《马氏文通》正是引进与继承成功结合的重要成果。跟小学的语法研究相比,《马氏文通》有三方面的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思想:一是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切分,区分出各种语法成分;二是区分字类(后称词类),并研究它们的不同用法;三是确定古汉语语法是个系统,并给术语以尽可能严格的定义。《马氏文通》在语法研究中引进了西方分析性的思维方式。之后,又有众多语言学家在继承和引进的基础上对汉语的语法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初,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的出版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之后的现代语言学又在多方面有了新发展。要把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引向深入,继续积极认真地引进国外语言学理论并使之与汉语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是完全必要的,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联系语言学各分学科――融会贯通
语言学中的各种分学科,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以及小学中的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都可作为独立学科来研究。同时,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会通就是指使语言学不同分学科之间以及引进成果与传统小学研究之间相互贯通,从而实现创新。成功的会通能取得显著的成果,如清代的因声求义,就是音韵学跟训诂学的融会贯通。
我们的上古汉语语法系统是引进后所取得的成果,将其与传统的小学研究成果相互贯通,力求创新,这是一种会通。这种会通要求把语法研究的成果跟小学研究结合起来,从音韵、文字、训诂等各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中,语法跟传统语义研究相贯通,或说是语法学跟训诂学贯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此外,词的研究和字的研究相结合也是一种会通,词是引进语法研究后所确立的语言单位,而字则是包含有音形义的传统的语言单位。以上两种贯通又是相互关联的,实现它们之间的贯通应该是把上古语法和语义研究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
继承、引进和会通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艰苦的探索,要鼓励多元、宽容和沟通。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