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2|回覆: 0

[中國方言] 當塗境內的吳語(3)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2-1-12 11: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學術研究
當塗境內移民較多除了歷史的因素而外,主要還是由於這裏安置移民的外部條件較好,即灘涂較多便於墾殖,移民很容易找到寄居之地。據【當塗縣誌】記載,先秦時,當塗境內大部分地區還被長江和丹陽湖淹沒,且古中江由此溝通吳楚,【漢書.地理志】載:『中江出西南,東至陽羨入海』。只有西北地區(即今薛丹博地區)有陸地,這就是西周時楚國越章王定都丹陽之地。兩漢至三國時期灘涂淤積加劇,長江淺灘淤積成陸地,丹陽湖由於中江淤塞泥沙沉積,圍墾造田。史載三國吳黃武元年(222)築姑孰城,可見當時沿江一帶已有移民長期居住。三國吳永安三年(260)丹陽都尉築丹陽湖田作浦裏塘,這是關於大官圩圍墾的最早的記載,這些墾區無疑給後來的永嘉移民提供了絕好的移居地。不過永嘉後僑置的郡縣仍集中於薛丹博一帶高地,說明當初圍墾的規模還不是很大。丹陽湖圍墾的鼎盛期為唐宋時期,史載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當塗知縣率眾築長堤將54個小圩聯並為大官圩,這與外來移民加劇不無關係。現今的江心鄉至少在清初就已從長江中浮出水面,史載清同治四年(1865)始築江心洲大圩。現今的西河鄉一帶是在民國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1925)由路西湖、青山湖圍墾而成。對丹陽湖的圍墾是從民國十八年(1929)直至20世紀60年代末逐步完成的,1971年在丹陽湖圍築南、北圩標誌着這個大湖最終從地圖上永遠消失了。所有的這些圍墾,一直給外來移民提供着理想的留居之所,這也是造成現在當塗境內方言複雜的根本原因。  


  四、當塗境內吳語的特點  


  當塗境內的吳語是當塗的土著方言,官話是外來的,而且形成時間不會太長,這是基本事實。然而當塗境內的吳語儘管具有吳語的基本特徵,但由於地緣上毗鄰官話區,歷史上有多次受到北方話的侵襲,也就使得吳語的味道大打折扣。如果純粹從聽感上看,除東部濱湖區外,當塗的大部分說吳語的人(官圩區)與官話區的人交流沒有多少障礙,反之與地道的吳語區的人交往卻會感到語言上的不通。原因何在?一般認為,不同方言之間的交流,聲母方面的差異障礙係數最小,這主要是因為聲母的數量不太多,而且各方言在聲母方面的變化相對來得少一些,比方說平翹舌不分,鼻邊音不分,分的人聽起來只是覺得有點彆扭,對交流並無多大妨礙。聲調方面的差異問題稍為大一點,但一般只是覺得聽起來有點『怪』,也不至於聽不懂,如北方話各方言之間的聲調方面的差異並不會造成交流時太大的障礙。真正對交流構成重大障礙的應當是韻母,尤其是韻母的數量多,各方言在韻母方面的變化來得大一些,而且變化的規律不易掌握,這就導致了聽感上出現了『盲點』,聽的人就會聽不懂。當塗方言的三個區就有這種情況。自西向東,從方言的地理分佈上就可以看出官話方言向吳語逐漸侵蝕的歷史演變的軌跡。當塗方言最西邊是沿江區,屬於典型的江淮官話,最東邊是濱湖區,屬於味道最足的吳語,處於中間地帶的官圩區從心理上來說比較認同於西部的沿江區,而對濱湖區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排異現象。  
  官圩區在全縣31個鄉鎮中佔了22個,無疑是當塗的代表性方言,因此討論當塗境內的方言應當以官圩區的方言為基礎。官圩區的東部濱湖區只有3個鄉鎮,而且這些鄉鎮自身封閉型較強,及地方觀念重,歷來與縣內其他地方交流不多,外地人進入往往會遭到排斥,加上這一地區比較閉塞,官圩區的人只會覺得他們比自己更『土』,從來不會在語言文化上受它們影響。而西部的沿江區,雖然也只有6個鄉鎮,但城關是縣城的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官圩區的人在心理上有往沿江區趨同的意向,因此官圩區在語言上有被沿江區同化的跡象。先從語音上來看。官圩區與沿江區除了聲母方面的古全濁聲母今音不同而外,韻母和聲調方面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而與濱湖區除了聲母方面古全濁聲母今音基本相同而外,其他方面差異較大,如濱湖區韻母方面鼻輔音韻尾的弱化或脫落,主要元音高位化,聲調方面上去入三聲分陰陽等等。再從詞彙上看。官圩區與沿江區一致性較強,而與濱湖區不同點較多。如『外祖父』『外祖母』,官圩區都說成『家爺爺』『家奶奶』,『丈夫』都說成『老闆』,與沿江區一致;而不像濱湖區那樣說成『家公』『家婆』『老公』;『昨天』說成『昨家』、『昨朝』而不像濱湖區那樣說成『上家』、『上日』(見附錄當塗方言地圖十五、十七)。此外,從文化上看,如聽民間小戲,官圩區與沿江區一樣都喜歡聽江北的廬劇,當地人稱之為『倒倒子戲』,而不像濱湖區以前一般聽的都是江蘇的錫劇。趕集時,官圩區的人一般都上縣城或臨近官話區的口岸(如丹陽),而不是像濱湖區大多前往吳語區(博望一般上江蘇溧水,湖陽一般上江蘇高淳)。濱湖區的博望是著名的『刃具之鄉』,從事鐵工和錫工的工匠比較多,過去在當地工匠中通行一種『黑話』,筆者在【當塗博望地區鐵業社群行話初探】(方言學會1989年湖南大庸年會提交論文)一文中有具體闡述。湖陽民風較樸野,以前盛傳當地女子赤膊乘涼,上個世紀70年代為抗旱曾徵調湖陽民工來縣城修築堤壩,那些男性民工在公共場合就脫光衣服跳下河洗浴,以致縣城的人像遇到怪物一樣覺得不可思議。  
  當塗縣境內的吳語內部的一致性還是有的。官圩區除西南少數幾個鄉鎮外,區內大部分鄉鎮果攝字與遇攝字合流(『過』=『故』ku),假攝三等字韻母今音a(『夜』=『亞』ia),與濱湖區一致(見附錄當塗方言地圖六、七)。但是就這兩個區的特點來看,官圩區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有個別字音發音比較特殊,如『茂』音『妹』mei,『梯』音『推』tʻei,『蛆』音『欺』tɕʻi,『虹』白讀音『嗆』tɕʻaⁿ(見附錄當塗方言地圖八~十一)。二是瀕臨丹陽湖的大隴、新豐兩地『女』口語音讀成『米』mi,與其他地方不同。濱湖區也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博望將別處的ei 韻混同於古流攝韻母,如『雷』讀音同『樓』ləɯ,『推』讀音同『偷』tʻəɯ。二是本區古微母字今白讀音聲母有讀成m的,例如湖陽『晚』mie,『望』mŋ;博望『蚊』mən。三是湖陽將『魚』、『女』、『米』、『二』都讀n,『五』讀ŋ,將『男的』、『紅的』的『的』說成『佬』lɔ。四是博望『我』、『你』都說成入聲niəʔ,『我』是陰入ʔ55調,『你』是陽入ʔ21調。這些顯然都是有異於別處的吳語的地方特徵。  
  當塗縣境內的吳語對本縣的官話也有影響,這種影響與其說是後加的,還不如說是先前留存的。這主要表現在個別詞彙的讀音上和語法上。從詞彙上看,沿江區把時間詞『今天』、『明天』說成『今朝』、『明朝』,『今』讀作kən,『明』讀作mən,這與其他兩個吳語區是一致的;指示代詞『這』『那』,沿江區說成kɪ212、kɪ53,聲韻相同而聲調有別,近指『這』都是上聲,遠指『那』都是去聲,這也與其他兩個吳語區一致。在語法上,沿江區與其他兩個吳語區一樣,量詞有三疊式(『家家家』、『年年年』);『回家』一般說成『家去 / 來』,『去』讀作kʻɪ;『是不是』『去不去』一般說成『格是』『格去』(『格』讀作kəʔ),『格』也可以說成『克』kʻəʔ、『阿』aʔ、『還』xa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