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3|回覆: 0

[中國方言] 當塗境內的吳語(2)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1-12 11: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學術研究
二、當塗方言的共時分佈  


  在【當塗方言的分區】一文中,筆者把當塗縣境內的方言劃分為沿江、官圩、薛津、博望、湖陽5個區,為方便起見,本文將這5個小區合併為3個大區,即將薛津區併入官圩區,將博望區和湖陽區合併為濱湖區。這樣,沿江區包括城關在內的瀕臨長江的6個鄉鎮(西河鄉是無為縣移民的方言島),官圩區的範圍最大,包括大官圩的全部以及周邊地區總共22個鄉鎮,濱湖區瀕臨石臼湖,包括3鄉鎮。(見附錄當塗方言地圖一)  
  當塗方言的3個區中,沿江區是江淮官話,其中江心鄉和西河鄉人口分別是來自長江以北和縣和無為縣的移民,口音基本上還是原籍話。黃山鄉和銀塘鎮與馬鞍山市毗連,口音接近馬鞍山市郊區話。沿江區的主要特點是古全濁聲母今讀清音,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到』=『道』);語音上的其他特點也一如江淮官話洪巢片:聲調有5個,有入聲,入聲韻收?尾。聲母中古見系二等開口字聲母有文白讀,文讀是tɕ組聲母,白讀是k組聲母(『家』tɕia文/ka白,『下』ɕia文/xa白);韻母中元音韻尾大多脫落,複元音韻母單元音化(『高』kɔ,『來』lε);鼻音韻尾大多演變為鼻化韻(『班』paⁿ,『幫』paⁿ);古山攝一等桓韻和二等山刪韻唇音字韻母今音有別(『搬』poⁿ ≠『班』paⁿ);普通話前後鼻音韻母無對立(『心』=『新』=『星』)。  
  沿江區以外的2個區都是吳語區,其共同特點是:古全濁聲母今自成一類,一般讀作清喉擦成分的擦音,如『到』≠『道』(見附錄當塗方言地圖二)。這一類音發音時口腔內的摩擦很弱,類似無擦通音,這是吳語宣州話的共同特徵,筆者在【石台廣陽話的h類聲母】(方言學會1993年青島年會提交論文)中有具體描述。古並奉母今讀hv,定母今讀hr(快讀時變成滾音r),從邪澄崇船禪母依今音洪細分別讀作hz / hʐ和hʑ,群匣母依今音洪細分別讀作h和hʑ。  
  濱湖區位於石臼湖沿岸,東鄰江蘇溧水,南接江蘇高淳。從語音上看,本區共同點即入聲分陰陽;古日母字有文白讀,白讀聲母是n,例如『揉』,文讀音zəɯ,白讀音niø;韻母鼻化音不明顯,有時變成純口音韻母,如博望『官』koⁿ / ko、『關』kueⁿ / kue,湖陽『班』pie、『關』tɕye、『權』hʑø。  
  官圩區地處沿江區和濱湖區之間,區域範圍較大,方言受官話和吳語的雙重影響,情況比較複雜。從詞彙上看與沿江區相近,兩個區語言交流沒有多大困難,但在語音上往往具有濱湖區的一些特點。  


  三、當塗方言的歷時演變  


  從周邊方言分佈來看,當塗縣西面和北面與江淮官話區接壤,東面和南面是吳語區(宣州話)毗鄰,當塗縣就處在官話和吳語的交會點上。從縣內方言分佈上看,縣境以東北-西南劃線,可分為三個方言帶,西北沿江一帶是江淮官話,東南瀕石臼湖一帶是吳語宣州話,中間則是一條寬闊的官話吳語夾雜的過渡帶。由西北往東南,吳語特徵越來越顯著。本縣的土著方言是應當是吳語宣州話,江淮官話是由北方移植過來的。  
  當塗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自古以來人口遷徙的重要津渡和留居地,可以說,歷史上只要有移民渡江,當塗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衝擊,當塗方言的複雜性與歷史上民族的融合和人口的遷徙不無關係。據文獻記載,當塗境內較大的人口遷徙不下六次,每次人口遷徙的結果都可以從方言上尋找到當時所遺留下來的一些痕跡。  

  古代最初居住在當塗縣境內的應是古越人。從古今當塗的一些地名來看,有不少屬於古代吳越民族的語言殘留,如現在的縣城『姑孰』,大官圩南部的『烏溪』,還有與當塗緊鄰的現今的『蕪湖』,歷史上的『鳩茲』、『於湖』,這些地名都具有冠首字,應當是古越語的發語詞(參見周振鶴、游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據【史記】記載,周夷王時楚國熊繹之玄孫熊渠曾興兵伐揚粵,並將此地封給自己的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後來因害怕周厲王的討伐,又去王號而稱麋侯。據今人蒙文通考證,越章王的國都丹陽就在今當塗境內,疑即現在的丹陽鎮。執疵後來做了楚王,即熊延。不過越人後來又奪回了這塊土地,【越絕書】載越有麋王,當即故楚麋侯所居之地後入于越,越以封其子弟,沿其舊名稱麋王。楚懷王時,楚國又乘越國內訌滅掉了麋王之國,楚考烈王時將它封給了春申君黃歇。秦滅楚後,楚人大多流亡到江東(史載楚將項燕之後居於吳地,項羽兵敗欲逃歸江東,說明不少楚人已經將江東視為故鄉了)。秦始皇一開始在江東建立了會稽郡,在當塗境內置丹陽縣(由縣名可知是安置楚人的)。同時為了控制越人,又徙越人於皖南一帶,置鄣郡(鄣者,章也,是鄣郡為古越章王地無疑也),丹陽縣也就改屬鄣郡了。漢武帝將鄣郡更名為丹陽郡,是仍其舊名也。據上可知,當塗境內先後反覆為越人楚人之地,吳越同族,古越語是一種為楚人所不通的語言,有【越人歌】為證(見【說苑.善說】)。因此在先秦,處於『吳頭楚尾』的當塗顯然為越楚兩個民族的雜居之地,越人是土著,楚人是外來的,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是肯定是存在着的。當塗境內的越人一直到三國孫權時還存在,當時被稱為『山越』。可以說,在漢末以前,當塗方言雖然經歷了楚語的衝擊,但基本上還是以古越語為主,楚語在當塗遺留下來的現今只有一個地名『丹陽』。  
  漢末離亂及三國紛爭中,北方人口有相當規模的南向流動。據【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記載:『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當塗現今的縣城姑孰鎮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始建的。這次人口遷徙給江東這一古越人居住地帶來了北方的漢語,而且由於東吳政權在江東統治時間較長,江東開發也較快(最早圍墾當塗境內的丹陽湖即在此時),使得江東人口漢化的程度也較大,江淮之間的漢語與當地的古越語相融匯,這大概就是現今吳語的雛形了。丹陽縣(即當塗)緊鄰東吳都城建業南面,其語言無疑也是早期吳語了。歷史上的地名『牛渚』(今採石。無錫有『黿頭渚』)應當是早期吳語的見證。  
  北方人口大規模南遷應當始於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這一戰亂導致西晉淪亡。由於當時荊、豫二州淮河以北的南陽郡、汝南郡等地相繼淪入胡人之手,這些地方的流民是最早踏入當塗境內的外籍人口。東晉初建,在晉元帝、晉成帝時(公元四世紀初葉),北方淪陷區的豪族攜其妻子邑人,紛紛避亂南渡,於江東傍江物產豐美處僑居,仍以原籍郡縣稱呼其新居之地,後遂形成一大批僑置郡縣。當塗為津渡要地,西臨大江,東屆茅山,北毗秣陵,南至中江(今蕪湖縣境),地域遼闊,水土尤宜,又離東晉都城建業不遠,因此一時間當塗境內湧入了北方各地大量僑民,其中以湖北、淮北之民為多。當時沿江地區和南部尚為水澤之地,只有西北橫山一帶地勢較高以及瀕臨丹陽湖一帶有圍墾的圩田,因此在當塗境內僑置的郡縣多集中於此,計有豫州之當塗縣、荊州江夏郡之新市縣、南陽郡之博望縣和湖陽縣等。東晉建國之初僑置的郡縣,大都在後來的幾次『土斷』中裁撤。博望、新市、湖陽等僑置縣也在其列。作為縣制是撤銷了,但作為邑名則保留了下來。現在當塗東南沿丹陽湖、石臼湖一帶尚有博望鎮、新市鄉、湖陽鄉,這些鄉鎮名稱應當就是當年的那些僑置郡縣的孑遺。今當塗境內的博望鎮有一歷史悠久的鐵作副業,其技術當系由南陽士民攜來,按【漢書.地理志】:南陽郡『宛……有工官、鐵官』,【寰宇通志】也謂『南陽、內鄉、汝州,並出鐵,俱有冶。』 這也是當時人口遷徙的一個間接的佐證。這些遷徙而來的北方士民同時也帶來了中原地區的方言,當地的早期吳語受到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尤其是當時的士人以講『洛下音』為榮,現今的吳語大概在這一時期經過早期吳語與中原音融合而最終定型了。  
  到了唐代,尤其是從安史之亂開始,中間經歷黃巢起義,一直到五代十國,北方中原地區戰亂不已,許多北方士民紛紛到江南避禍。史載『兩京蹂於胡騎,士君子多以家渡江東』、『時薦紳先生,多游寓於江南』,真是『避地衣冠盡向南』(郎士元【蓋少府新除江南尉問風俗】)。唐代大詩人李白晚年就一直定居在當塗,最後死於當塗,當塗青山腳下至今有李白墓。  
  然而最大的移民浪潮還是北宋覆亡宋室南渡之時,這次人口南遷始于靖康元年(1126年),一直持續到南宋滅亡(1279年)。由於宋室南渡最初定都於建康(今南京),當塗為京畿要地,流民大多流入此地。當時的官員為了安置這些流民,曾大規模圍墾開荒,當塗境內的大官圩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由於當塗境內圍墾造田的土地較多,當塗再一次成為這些流民留居的首選之地。據筆者了解到的當塗大官圩內一些大姓的家譜記載,他們來當塗定居大多始於這一時期。有學者認為,當塗一帶至此已經變為官話區了(參見周振鶴、游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這一論斷值得商榷,因為直至現今,當塗境內大部分地區仍然說吳語,可見當時的移民並未將自己的方言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而是經過語言的融合,使之改造成為一種官話特點較多的特殊的吳語――宣州話了。  
  最近的一次移民在晚清時期的太平天國戰爭(本地人俗稱之『長毛之亂』)之後。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當塗作為外輔乃重要戰場。當時戰事持續11年之久,經過太平軍與湘軍拉鋸式的爭奪戰,兵燹、災荒與疾疫繼作,當塗境內人口銳減。戰亂平定之後,當塗並未像皖南宣城、廣德、郎溪一樣成為大規模的成批的河南、皖西移民的移居地,而是僅有一些零散的、與軍隊有關聯的外籍人(以湖南湖北人為多)定居當塗(筆者的外祖父即隨湘軍入駐的湖南人)。光緒年間,外籍人口遷入墾荒,江北和縣、無為縣的農民流入較多,現今江心鄉、西河鄉的人口即為此次移民的後裔(當地人一律稱之為『江北佬』),方言仍保留原籍的特點,與縣內的官話明顯有區別。此外,當塗水域面積較多,漁民多來自下江揚州地區,搞運輸的船民多來自本省桐城地區(當地人一律稱之為『船上佬』)。此次移民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其移民留居地多為沿江一帶新圍墾的圩區,這就導致了現今當塗境內出現了一個官話區――沿江區,這是外來方言對當塗話的最後的一次侵蝕,而這種官話也明顯具有一些當地吳語的殘留,這主要表現在個別詞彙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