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語文網 誤譯為:一會兒郭崇韜進來向世宗謝罪,因為馮道化解了與世宗的衝突。
『因』,介詞,表憑藉,意為『通過』。
應譯為:一會兒郭崇韜進來向世宗謝罪,通過馮道化解了與世宗的衝突。
3.誤用現代詞語。
例:有陳萇者,候其得俸,常往稱錢之美,月有獲焉。(【陽城傳】)
誤譯為:有個叫陳萇的人,探知(或『等候』)陽城領到了工資,常常前去稱讚金錢的美好,每月總有所得。
『俸』即俸祿,指封建時代官員的薪水。『工資』:按期付給勞動者的報酬。二者雖有相似之處,時代感不同,內涵也不盡相同,不可用『工資』代替『俸祿』。
應譯為:有個叫陳萇的人,探知(或『等候』)陽城領到了俸祿,常常前去稱讚金錢的美好,每月總有所得。
4.不辨感情色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皇甫謐傳】)
誤譯為:於是他不做官,沉湎於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耽玩』,深深地愛好玩味,帶有褒揚色彩,可譯為『沉醉』(深深地處於某種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貶義詞。
應譯為:於是他不做官,沉醉於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5.誤譯原句語氣。
例: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隆中對】)
畫線部分誤譯為:你難道也有(佔有它的)意思嗎?
根據上文『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下文應該是推測的語氣,這裏譯為反問語氣是錯誤的。
應譯為:您恐怕也有(佔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辭。
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畫線部分誤譯為:一旦山陵倒塌,長安君將憑什麼在趙國存在呢?
應譯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駕了,長安君將憑什麼在趙國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譯題時,不妨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檢查,看看自己的譯文是否正確。
專項訓練
1.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③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見蔡桓公】)
④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口技】)
答案:
①溫習舊知識就能夠領悟到新的知識,(這樣)便可以做老師了。
②選擇他們好的方面來學習它,(發現)他們不好的方面就克服它。
③派人去尋找扁鵲,(扁鵲)已逃到秦國去了,桓公也就死掉了。
④賓客們無不被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挽袖露臂,兩腿打顫,差點兒要搶先逃命!
2.翻譯下列文言句子,注意詞類活用現象。
①西人長火器而短技擊。(【馮婉貞】)
②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答案:①西洋人擅長槍炮而不善於武術短打。
②情願為此去買鞍馬,從這以後(女扮男裝)替父親出征。
③順着潭向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現時隱。
3.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畫線的句子。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去夫貓也?』
①是非若所知也。
②若之何去夫貓也?
答案:①這不是你所知道的。②為什麼要把它趕走呢?
4.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畫線的句子。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歐陽公事跡】)
①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②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
答案:①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②以至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
5.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畫線的句子。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宋學士文集】)
答案: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悄悄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着書就着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
(作者:焦文林) |
|